正确认识与合理定位《管理标准》的意义与功能
2019-09-20苏君阳
- 编者按 -
为落实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以下简称《管理标准》),北京市于2018年3月召开了“北京市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动员部署暨培训会”,印发了《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各区于2018年底组织进行了全市首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验收工作。在学校申报、各区推荐的基础上,市教委认定426所学校为北京市首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达标学校。
本期,我们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苏君阳教授对《管理标准》进行解读,并呈现朝阳区的推进经验,以及北京市首批达标校中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小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朝阳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校长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校长和教师按标准要求规范自身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教育督导部门按照本标准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
若想很好地发挥《管理标准》在促进义务教育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首先需要对《管理标准》的意义与功能有正确的理解与认知。
1.方向指引:保障学校管理者能够做正确事情
学校管理从其性质来分析,主要包括两种基本活动,一种是决策,另一种是执行。决策是学校管理活动的起始环节,其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方向问题。执行是决策的后继环节,其主要解决的是管理的效率问题。决策与执行都涉及方向问题。不过,决策涉及的是管理的大方向,其主要是为执行提供行动依据,而执行涉及的则是管理的小方向,它是决策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学校管理与办学过程中,管理者需要使自己能够形成大的方向感或方向意识。
作为学校领导者与管理者,绝不应该犯方向上的错误,尤其是大方向上的错误。为尽可能地避免学校管理决策出现方向上的错误,《管理标准》在学校管理理念、职能以及教育教学原则等方面均对其作出了明确指引。
学校管理指导思想与理念上的指引。为避免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出现指导思想与理念上的偏误,《管理标准》明确规定了今后在学校管理与办学过程中应确立起如下几方面的理念:育人为本,全面发展;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和谐美丽,充满活力;依法办学,科学治理。如果在学校管理与办学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上理念的要求,就会极大地避免学校办学与管理出现大方向上的偏误,极大地避免第三类错误发生。
教育教学规律与原则认识上的指引。规律与原则都是一种指导性的软性机制,而不是强制性的硬性规范。《管理标準》对规律与原则的描述,主要出现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职责规定之中,指出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1)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校管理职能定位方向上的指引。学校管理职能是学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与功能。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如果不能对其职能作出明确定位,那么,在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下,很容易导致职能定位上的偏误。为此,《管理标准》对学校管理职能作出了如下定位:保障学生平等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2.正确执行:保障学校管理者能够规范地行事
方向与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切实地保障预期目标与任务能够顺利地实现,这就涉及学校管理决策的执行问题。正确地执行有两个判定标准:其一,目标与任务实现程度与效率;其二,学校管理与办学基本规范的遵循。规范主要包括三类形式:制度规范、道德规范与技术规范。《管理标准》为学校管理与办学提供了相对完善的规范体系。这些规范体系基本上覆盖了学校组织行为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有制度规范与技术规范,同时也有职业道德规范。其中,提及比较多的是制度规范与技术规范。
制度规范。制度规范包括学校外部制度规范与内部制度规范两大类。外部制度规范最高层面的是法律,《管理标准》中提及的法律规范主要有《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几项法律与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密切相关,需要学校管理者能够深入洞悉与了解。外部制度规范下一层面是行政法规与规章,《管理标准》中提及最多,如学籍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图书馆管理规程、安全管理办法、校车安全管理制度、图书馆(室)规程、班主任工作规定等。这些都会直接关涉学校管理与办学中的具体问题,学校管理者需要案头常备,随时可查。内部制度规范主要涉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在《管理标准》中提及的家长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皆是学校组织自主建立的规范,旨在充分地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保障与提升学校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内部制度规范需要管理者不仅要建好,而且也要用好。
技术规范。《管理标准》中提及的技术规范,不仅涉及学校管理领域,而且也涉及到了教育教学领域,是针对学校管理与教育教学具体活动在机制与方式层面所提出的规范要求。为了保障学生的平等权益,《管理标准》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技术规范。(1)招生入学方案需要公开范围、程序、时间与结果。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邀请相关人员参加,接受各方监督。(2)做好辍学学生标注登记工作,建立和完善辍学学生劝返复学、登记与书面报告制度。(3)为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学生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兼职教师。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乘坐校车、营养改善需求,等等。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管理标准》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规范。(1)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创新德育形式,探索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等多种途径。把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2)利用各类综合实践基地,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等。相对于制度规范而言,技术规范则是一种软性要求,并且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道德规范。道德规范在《管理标准》中提及的比较少,因为学校管理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的主要是制度规范与技术规范问题,而不是道德规范问题。在学校管理过程中,道德规范在当前并不占据主导地位。
3.结语
学校管理与办学既要解决方向问题,也要解决执行问题。学校发展不仅存在着规范性要求,而且也存在着发展性要求。从根本上说,《管理标准》主要解决的是学校发展的规范性问题,即学校办学与发展所需的秩序稳定与规范保障问题。而学校若想能够实现更大的进阶发展,则需在遵循《管理标准》要求基础上能够积极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与自主发展。在实现进阶发展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能够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制度,创新学校内部管理方式,更好地实现民主领导、分布式领导与道德领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