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观察
2019-09-20罗志辉
罗志辉
(朝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急性脑血栓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病残率,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占50%,主要是由于脑血管血栓形成引起的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具有病死率高、预后差、发病急骤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脑血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为了降低日后致残率,还需加强运动功能指导和护理干预,进而促使病情恢复[1]。而本文旨在探索不同护理方式在急性脑血栓患者中的价值性,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将120例在2016年6月22日至2017年6月22日期间收治的急性脑血栓患者作为本次实验人员,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各有60例。入选标准:①患者均CT、X线、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血栓;②患者均能够配合护理人员完成各项护理、治疗工作;③患者均无心肝肾功能不全现象;④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实验;⑤患者均无短暂性脑出血发作。
观察组60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为(65.89±3.15)岁,平均病程(16.85±2.42)个月。对照组60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为(65.15±3.23)岁,平均病程(16.96±2.5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存在对比性,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指导、饮食干预等。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主要内容如下:
1.2.1 康复指导:①语言认知功能训练:由于大部分急性脑血栓患者均存在语言功能丧失现象,对此还需通过口型指导训练和发音训练,提高患者语言功能,且在患者逐渐适应后,可纠正患者语句、字词的错误,提升患者记忆力,且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2];②站立训练:在患者发病五天后便进行步行训练,首先可协助患者采取坐卧位,在患者适应后,可鼓励患者进行原地行走和踏步锻炼,时间可控制在2~5 min,随后可适当延长时间,以不劳累为宜[3];③肢体运动:a.患肢按摩: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和压疮的发生,还需以侧卧位和平卧位为主,且定期改变体位,加强大小关节的肢体按摩;b.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肢体运动,从而防止肢体功能退化,促进血液流通[4-5]。
1.2.2 心理疏导:为了提高患者依从性和配合性,还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疏解患者不良情绪,加强交流、沟通次数,耐心倾听患者主诉,给予相应的专业心理辅导,并利用通俗易懂、科学方式为患者解答各种疑问,且消除其负面情绪,指导家属采用正确沟通方式与患者交流,从而让患者感受到爱与归属感。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还需做好各项诊断、治疗工作的解释,从而避免护患之间误会,拉近彼此关系和距离[6-7]。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评分、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护患纠纷发生率、致残率、对服务态度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实施统计学SPSS17.0软件处理,进行t或卡方检验,当对比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时,用P<0.05表示。
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对服务态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护患纠纷发生率、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值
观察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3 讨 论
急性脑血栓具有病情复杂、发病急骤、病程长等特点,为了降低临床病死率,常实施血栓扩张剂、抗凝药物治疗,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无法缓解患者内心焦虑、不安、紧张等情绪,因此还需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本次实验重点进行了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其中通过康复护理不仅能够大大降低致残率,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还能够恢复患者大脑记忆能力和日常交流能力,加快肢体功能恢复,强化正常运动功能,避免血流阻碍,同时还能够预防压疮的发生,促使血液流通,帮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通过心理疏导,能够从患者内心疏导其不安、紧张、焦虑感,拉近彼此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患氛围环境,避免护患纠纷发生率,且能够提高患者依从性,以免肢体障碍发生。
总而言之,早期康复护理具有科学、系统、合理性,用于急性脑血栓患者中,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肢体功能,还能够降低致残率,建立良好护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