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综述

2019-09-19戴亚琴

党政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戴亚琴

[摘 要]近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现实依据和主要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比较清晰地展示出话语建设的创新与突破,进一步拓展了话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空间。

[关键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2013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论断,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明确了指导方针和思路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实话语呈现出复杂的结构,总揽指导性的政策话语、深奥晦涩的书斋话语、通俗且歧义多元的百姓话语冲突并存①。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话语的信息传递功能、思维规范功能及思想教化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并不断在实践中推进②。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以实践为中心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形态,即由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和大众话语共同构成的话语症候。近年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现实依据和主要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比较清晰地展示出话语建设的创新与突破,进一步拓展了话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空间。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依据研究

1.基于当前中国发展而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跻身世界前列,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焦虑、文化冲突甚至文化危机。以韦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精神气质”不同于西方文化精神,阻碍了中国理性化的进程;赛义德指出,以欧美为中心的帝国主义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将东方世界和东方文化视为“他者”。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必然要积极竞夺并赢得应有的国际话语权,在促进国际话语权格局变革重建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实现自身应有国际话语权的国际认同,积极化被动为主动,这既是中國应对当前仍然失衡的国际话语权格局的一种诉求,也是中国崛起之路上绕不开的一个重大现实挑战,攸关未来中国长远重大的国家利益③。不断增长的中国经济为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建立了稳固的基础,同时也要求我国将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上层建筑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不断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这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④。

另一方面,与中国主动争取话语权相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存在诸多差异,也必然引起质疑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身的话语霸权,制造“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等不利于我国发展的舆论,严重影响我国的和平发展。为了能让国际社会客观真实地认知我国,我们应该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主动地表达自己,客观阐释中国特色、讲中国故事,在传递中国好声音的同时逐步提高中国声音的分量⑤。随着西方普遍主义话语体系的衰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发展应该有能力催生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来解答和创建属于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意识⑥。

2.基于意识形态领导权而言

意识形态关乎政治与国家安全,往往通过话语表达来体现。齐卫平指出,话语权的争夺,实质是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构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研究中国现象、总结中国经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展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前提,也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⑦。扎根中国大地,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哲学社会科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⑧。

3.基于打造国际话语权的视角

梁凯音认为,国际话语权与国际环境密切相连,以国家利益为核心,就社会发展事务和国家事务等发表意见的权利,其内涵是对国际事务、国际事件的定义权,对各种国际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订权以及对是非曲直的评议权、裁判权⑨。张志洲认为,话语权的本质不是“权利”,而是“权力”。换言之,话语权是指通过语言来运用和体现权力,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一种国际政治权力关系,国际话语权的背后必然是国际行为体间的利益关系,国际话语权之争归根到底就是国家利益的博弈⑩。

吴泽群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包含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学术人物、学术研究方法、学术评价体系、学术社会影响、学术传承、学术风气等方面。它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准的集中体现,决定了当代中国人的总体思维水平、心理特征和行为秩序 。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特征研究

1.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是创新与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创新都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王伟光指出,话语体系建设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和领导地位,关系到党执政的理论、路线、政策和策略的实施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首先要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吴泽群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最基本特征。

也有学者指出,当前某些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仅仅停留在中华民族日常生活层面上,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真正地贯彻其中,很难摆脱低级趣味的窠臼,很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泥潭中而不能自拔;将其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局限在狭隘的、鼠目寸光的纠缠上,忘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的真正建构,无法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产生与中国社会实践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良好效果 。

2.以中国当代实际作为根本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曾强调“我们研究中国就要拿中国做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批评那种“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的错误倾向。当下研究界也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应该以中国当代发展进步的现实为基础,创新学术方法与研究范式,提升学术成果质量。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源头活水 。

吴泽群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建设首先要立足于中国人民鲜活的实践,并在接受其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建立在当代中国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又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强有力的反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发挥好滋养和先导作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既要解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满足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要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起引领和推动作用。齐卫平认为,中国的话语权必然是中国具体社会生活语境下人的思想、情感、行动的表达。脱离了中国的语境,就无所谓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设,着眼点就是该话语权能否解释中国社会实践,能否通过这个话语体系,加深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认识、认同与自信。

3.以传统文化为思想渊源

恩格斯在致康·施密特的信中说:“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 毛泽东曾经批评一些人对于自己的东西既无知识,只有从外国故纸堆中零星捡来的希腊和外国故事。当今学者也指出,中國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如果沿袭或照搬西方社会的话语体系,一方面极易陷入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窠臼中,另一方面也无助于真正贴切地表达中国社会自身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要想加快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自身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传承,用中国老百姓听得懂、理解得了的话语体系来表达适用于中国土壤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真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韩喜平认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构造,不能忽视对中国传统学术语言的研究和继承,中国语言的逻辑是中国人的思想逻辑,只有中国的语言才能真实承载中国大众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地决定或影响大众对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态度和想法。用中国独特的语言类型和概念系统来表达中国人的生活和理想,才是中国学术语言形式与内容的真正统一 。胡颖认为,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求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传播过程中既不讲古话,也不讲洋话,要敢于运用中华民族优秀成果去分析、考证,敢于用自己的话语和思路去评判、阐述,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成果进而消化吸收和传播,善于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化的语言阐释和解决,形成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风格,脱掉披着西方表达方式的外衣 。

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发展趋势的研究

1.实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预见了文化的全球化趋势。本民族的话语体系固然是独具本体特色、风格、气派的,同时也必然要具有全球化的价值判断和理论态度。齐卫平认为,话语权的民族性在具体表现方式上是与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的,是对群众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话语权的全球性决定了要发挥本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走全球化的道路,借助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载体,扩充本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元素。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只有保持民族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世界文明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立足于世界哲学社会科学之林。朱振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全球化已成为趋势,我们不可能重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独特表达体系,所以要以世界通用的学术规范来研究中国问题,只有这样的结合才能产生真正融通中外的新概念与新命题。

2.对中国历史、中国经验、中国道路进行集中凝练,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成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方针,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创新的集中体现。张维为指出,中国崛起带来的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一种深层次的范式变化、一种西方现存理论和话语还无法解释的新认知。赵庆寺认为,应该在国际交往中将我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打造成为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讲清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为解决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等难题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充分体现了中国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中国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辩证统一的世界胸怀和责任担当。韩喜平认为,讲述“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还要注意把政策语言理论化、学术语言生活化、百姓语言规范化,把学术语言塑造为言之有物的实话、言之有据的真话、言之有理的新话,让人民群众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四、结语

话语从最初作为人们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到当下成为左右国际社会的重要权力;由个体的权利上升为民族国家的权力,是随着人们对话语的功能、本质和话语权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究其根源,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吸引力还相当匮乏,研究很大程度上存在自说自话的现象。任何话语都需要通过传播、交流与对话才能影响世界上的其他人,能否以共同感兴趣的话题、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以快捷有效的途径来传播中国文化、中国理论和中国经验,极大地影响着中国话语体系能否被理解、认同和接受,从而也影响着话语权的提升。

当前学术界对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虽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在国际上尚未获得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影响力,西方话语压倒本土化的现象长期存在。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國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不可能重新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表达体系,亟须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就需要以世界通用的学术规范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有关概念、范畴或术语进行精确阐释。因此,如何构建与国际话语体系兼容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注释:

①韩喜平:《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红旗文稿》2014年第22期。

②张春美:《从形态学视角看话语体系创新》,《党政论坛》2017年第11期。

③陈正良:《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7期。

④齐岳:《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话语权之研究》,《学理论》2017年第10期。

⑤石艳文:《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探讨——基于国际话语权的视角》,《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⑥周峰:《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意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5期。

⑦齐卫平、姜裕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的思考》,《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⑧张异宾:《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Z1期。

⑨梁凯音:《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话语权》,《广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

⑩张志洲:《提升学术话语权与中国的话语体系构建》,《红旗文稿》2012年第13期。

吴泽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原则》,《人民日报》2016年9月12日。

王伟光:《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韩步江:《中国梦对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意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李永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北京教育(德育)》2016年第9期。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68页。

胡颖:《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坚持“四个统一”》,《延边党校学报》2017年第3期。

朱振:《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法制与社会发展》2016年第4期。

张维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学习月刊》2008年第2期。

赵庆寺:《试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制度化路径》,《探索》2019年第2期。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研究综述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