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禁止,还是引导和利用?
2019-09-19刘长铭
刘长铭
如今,手机让不少校长和教师感到头痛。一些学校出台校规,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还有学校规定,教师一旦发现学生使用手機,可以立即没收,甚至砸毁,至于学生本人肯定要受到严肃处理。
实际上,这样的禁令效果是很有限的,只不过是让学生使用手机从公开转入地下。不要说学生在家里用手机老师无法控制,就是在上下学途中,我们也总会看到许多学生在公交车里玩手机,有些学生几乎是“机不离手”。“你们成年人都这样,凭什么还要求我们孩子?”这大概是每个玩手机孩子的真实想法。笔者曾经读到这样一篇文章——《比毒品成瘾更可怕的,是垃圾快乐成瘾》,表达的就是对这些现象的担忧。
家长的手机也给教师带来不少麻烦。我听不少同行抱怨说,几乎每个班级都对应着有一两个(甚至更多的)虚拟班级,有学生的,也有家长的。这些群里没有教师参与,没有舆论导向,不少群里都弥漫着消极因素和不满情绪。某个孩子今天数学课上一道题没搞懂,回家一说,家长就一条微信发到群里,于是有家长回应,那个数学老师就是讲不明白,我家孩子有一次也没听懂。然后又有人发微信说,咱们班语文老师讲课特啰唆,物理老师讲课我孩子听的也稀里糊涂,英语老师发音不准,化学老师太年轻……于是负面情绪不断发酵升级。
手机真的就是一个祸害么?
我曾开设选修课,内容是讨论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让学生提出一些对策性建议。我上课的要求就是学生必须带手机,因为我们随时要上网查阅资料,收集信息,交换观点。我的同事刘葵老师则把手机运用到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当中。学校组织秋游,她把学生分成小组,各自游玩,但要求学生在游玩时,要随感而发,创作美文美篇,发到群里全班分享。学生触景生情,边玩边创作,这样,学生的行走路线、所达地点、活动情况及心理感受等,就全在老师的掌握之中了。我想这样的做法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北京中古小学的张璐老师应用手机促进学生学习和班级管理的经验也值得同行借鉴。张老师是语文老师,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她所带过的班级学生都很积极、热情、明理、大气,班集体像个大家庭,其乐融融。有一次她新接手一个班,发现学生不善表达,不敢讲话,于是和学生建立了一个“微信吧”,用微信形式给学生创造讲话的机会,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每个周末在一个固定时间,学生们就会在群里讨论一个话题,学生各自发表看法,用语音发到群里。每次“微信吧”活动时家长也参与进来,听孩子们的表达,时常给孩子们一些点赞和鼓励。这些话题大都来自学生的生活,主持、讨论、评价都由学生完成,让学生学会倾听、分享,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赞美。张老师带班还有一个传统做法,叫做“班中论事”。班里发生的任何事情,或学生存在的任何思想困惑,都在班里摆出来,公开讨论,每个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我前不久参加她的班会,发现每个学生站起来都能侃侃而谈,讲话有观点有事例,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远超同龄的孩子。张老师告诉我,这样的“班中论事”几年来已经举办过160多次。
如何引导和指导家长的微信群,使之成为我们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我有一次和一位同行讨论这个问题。我说你首先要想办法进群呀,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其次,要善于激发家长中的正能量,不是所有的家长都对班级充满抱怨和质疑,大部分家长还是认可和支持教师工作的,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多在家长中宣传引导;再次,要和家长形成共识,共同限定学生在家中用手机的时长和情境,不给学生以看作业和与同学说班级事务为借口而玩手机的机会。我建议她要认真梳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群里主动宣传,争取得到家长和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也可以在家长群里从正面报道学校或班里发生的事情,加上自己的看法和评论;还可以推介一些好文章和家长分享讨论,这些都是在做引导。然而她有些困惑地看着我说,我一个普通老师还需要什么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呀?
其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填补思想的空白。当我们抱怨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麻烦时,我们应当反思,是否我们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进步了?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