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策略,有效激励孩子
2019-09-18王欢
王欢
[摘要]如何有效地激励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达成学习目标,培养成就动机,是许多家长长期以来思考的问题。要提升激励效果,需要把握激励内涵及两个关键点——1.有效的激励可以驱动孩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2.有效的激励要遵循孩子的发展需要。把握住两个关键点,再实施四种策略,有助于提升激励效果。
[关键词]家庭教育;有效激励;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3-0078-03
引子:“心累”的妈妈
我有一位朋友,作为妈妈,她为了让上二年级的儿子提高学习成绩,坚持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要求利用中午上课前的空余时间和晚上作业完成后的时间来完成这些额外作业。但是孩子总不能按照妈妈的标准按时、高效完成,用妈妈的话说:“人家都能坐在那赶快做作业,他到了学校,小伙伴一招呼就疯玩去了,上课也不专心,老是走神。”又急又气之下,妈妈就采取“高压”的办法——写不完作业,楼下跑圈;写错一个字,整页擦了重来;总也改不了某个毛病,那就打……爸爸认为应该给孩子一个更轻松的环境,但是无奈工作繁忙,妈妈来一句“那孩子交给你吧”就底气不足了。他说:“家里电视就没开过,一个小孩子,你总让他写作业写作业,老为了这个动手,搞得他对学习都没兴趣了,到了上课的时候终于没妈妈唠叨看管了,他可不就开始脑子放松瞎想了嘛。”她却说:“你逼他,他现在才达到这种程度。你要不逼他呢,他连这都达不到呢!”
围绕着孩子的激励问题,类似这样的场景,在不少家庭里持续发生着。这种做法是否可取,其实最关键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有效果,即激励行为是否取得了期待的结果。凡是长期不见效的激励方法,都应该立即停止,转而寻求有效的做法取而代之。
在我这位朋友家里,几年“拉锯”下来,目前的结果是妈妈“心累”不已,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没见提升,主动学习的行为没有增加,成绩徘徊在中下游,母子关系恶化,夫妻关系紧张。显然,“高压”并没有换来“高效”。
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激励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激励”,及其内涵中的两个关键点。
激励,指激发和鼓励。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有效的激励可以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保证,帮助实现组织目标。它有自己的特性,即它以组织成员的需要为基点,以需求理论为指导。激励有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等不同类型。
家庭中,有效的激励蕴含哪两个关键点呢?关键点一:有效的激励可以驱动孩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关键点二:有效的激励要遵循孩子的发展需要!把握住上述两个关键点,实施以下四种策略,有助于提升激励效果。
策略一,精神激励代替物质激励
说到物质激励,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买礼物(衣服、运动装备、学习用品、电子设备)和允许娱乐(玩手机、打游戏、看漫画、外出旅游)等。说到精神激励,大家往往想到言语鼓励。不少家长反映:“是经常鼓励,可是没用啊!”其实,还有一种精神激励常被许多家庭忽视,那就是以夫妻相爱、家庭和睦为基石的“家庭仪式感”。
有位初三的同学J,和爸爸一同来咨询室会谈。爸爸很“惯”他,习惯给予钱、物奖励,孩子在外人面前挺温和,却总是纠缠父母。有次J跟爸爸要件一千元的衣服,爸爸说太贵,J大发脾气,吓得爸爸妈妈躲出去。J打来电话:“你听……”电话那头随即传来一件大家什被推倒的声音。后来J有所妥协,把要求从一千降到五百,爸爸给了五百元钱,J自己去买了件两三百元的衣服,剩下的钱留作零花了。我问爸爸:“有没有一次,父母做好一桌美味的饭菜,一家人为J的一件小成就庆祝?”爸爸仔细想了想:“呀……这个没有,一次都没有。”我建议他,甚至可以说是要求他,立刻停止物质奖励的做法,转而开始定期组织一家人的低消费集体活动,如爬山、郊游等。特别是当孩子做对、做好一件事,一件有意义的哪怕很小的事时,父母用朴素的方式但又隆重地为他庆祝——做一桌可口的饭菜,在自家饭桌上,听孩子分享他的经历和感受,向他表示祝贺,表达高兴、欣慰和期望,而不必追求高档的餐厅和昂贵的奖品。这样,孩子才能纯粹并真切地体会到:我努力上进会让爸爸妈妈这么高兴,我的表现有这么重要的意义,我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并成为理想自我的样子,我有一个多么团结、温馨、充满力量的家庭做后盾。这感觉真棒,我还想再次获得……这类积极的体验,都是形成一个孩子“追求成功”的动力与胆识的基础,也正是激励能产生实效的心理基础。
策略二,树立适当的父母权威
在与J的关系上,爸爸还应当学习树立恰当的权威。“不都说要跟孩子做朋友吗?”他问。没错,做孩子的朋友,是出于对孩子的尊重,但尊重不意味着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而应是满足孩子的发展需求。建立自我同一性,客观认识自己的现状以及未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克服虚假的优越感,汲取勇气迎接现实的挑战,这些才是J现阶段的发展需求。爸爸应当调整迎合、迁就的姿态,转而在上述几方面做好理性引导者、力量支持者的角色。在“保护”角色之外,补上“秩序”的功课,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才符合激励的规律,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弗洛姆通过《爱的艺术》描绘了父母角色的某种本质:母爱是无条件的,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父亲是有条件的爱,父亲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職责,因为你同我相像。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将父亲的职责概括为这样几句话:他必须证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侣,是孩子的好伙伴,也是社会的好成员。他必须妥善处理生活中的三大问题——工作、友谊和爱情,还必须在照顾和保护家庭时与妻子平等合作。这些都给我们履行父母职责提供了极佳的参考。
两周后,J的爸爸发来微信,让我见证了改变激励策略的效果——爸爸的威信提高了,J的期中考试成绩也取得了显著进步,见图1。
策略三,创建愉悦的家庭氛围
不论是家庭仪式感,还是父母角色,在一定的家庭氛围中才能发挥作用。要想得到一个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孩子,让人放松、快乐的家庭氛围必不可少。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通过CT扫描的方法对不同儿童的大脑进行对比,发现生活在积极互动家庭中的孩子,脑部CT阴影的面积(图2A)明显大于那些在家庭中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孩子,阴影表示大脑处于积极活动状态;反之,与父母有消极关系的孩子,腦部CT扫描图阴影的面积明显小于受到家庭积极关注的孩子(图2B),说明大脑处于消极甚至休息状态[1]。见图2。
初一男孩L的爸爸妈妈婚姻早就亮起“红灯”, 两人几乎没有交流,家里气氛冷至“冰点”。L有时感觉“憋”得受不了,就用小刀在手臂上划道道来“释放”情绪。要帮助L改变自伤的情绪调节方式,提升处于下降趋势的学习成绩,除了针对他本人的认知引导、情绪行为训练外,还必须引导他父母改变冰冷、压抑的家庭气氛,营造温暖、互动的良性家庭情感氛围。
策略四,聚焦小目标
何谓“聚焦小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只针对孩子一种行为,提出具体目标,坚持提醒、鼓励、强化。等到这一具体行为得到改善并巩固以后,再用同样的步骤,调节下一种“靶”行为。
初二女孩K,父母长年忙碌在外,与小姨生活在一起。对于她的诸多坏习惯,小姨头痛极了:“这么大的人了,从来不会主动早早起床,非得叫上半天,还磨磨蹭蹭起不来;写作业一点主动性也没有,拖拖拉拉,你不看着就不写,看着还能写会儿;卫生习惯特别差,自己的衣服从来不知道叠叠放好,穿鞋也不知道穿袜子,房间里面到处堆得乱糟糟。”当家长们习惯了这样表述孩子问题的时候,其实已经隐含着一种对孩子失去信心的意识,潜台词好像是:“你看,他(她)身上同时有这么多毛病,不可能改好的。”这种弥散性而非聚焦性地看待孩子问题的视角,是十分务虚而无效的。
只有锁定一种行为,比如“不叠衣服”,作为“靶子”。与孩子一起确定一件衣服,要求孩子在穿那件衣服回家脱下时叠好,放在某一位置。一定要如此具体,在一个星期之内坚持要求、鼓励,每次做到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一星期后,总结叠了几次、是否放好等,只要有一次做到,就算成功。第二个星期,将目标改为:提出要求,控制提醒次数,坚持鼓励、强化,在训练中突出主动性。当叠这件衣服的行为习惯已经建立起来,继续用一个星期对行为进行泛化,叠固定的两件衣服……如此坚持数周,直到孩子学会主动叠衣服并固定为习惯。看到这里,有些家长可能要急了:“这也太慢了!”其实这种做法遵循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等科学规律,且一旦孩子切实习得了叠衣服的习惯,再向起床、写作业、整理内务等其他方面迁移,就容易多了!
总之,要有效激励孩子,单纯对孩子“做功”是不可取的,务必要充分考虑到以孩子为中心的背景因素。要提高对激励效果的敏感性,及时中断无效的激励手段,要遵循孩子的发展需要,学会用精神激励代替物质激励,树立适当的父母权威,营造愉悦的、积极互动的家庭氛围,并聚焦小目标塑造具体行为,从而提升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钱志亮,曾云骁,钱李果.祖孙乐亲子益智健脑手指操[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实验中学,长治,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