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变成具体、真切、明晰的过程
2019-09-18丁秋实
丁秋实
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上身置其中呢?我认为教师需要紧抓“读”。文章会读了,自然就懂了。我认为,要把朗读变成具体、真切、明晰的过程。
一、朗读目标应该“具体”地把握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以课后要求为基础而设定出来的,每节课常会有一个相同的目标: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是一节课中最具体、真切的语文学习活动。现在课堂上的朗读教学,常常有着太多的随意性: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这样的朗读教学,学生很难有多少收获。
朗读目标呈现出来的是学生的朗读应让大家感受到学生情感的提升。很多课堂的朗读并没有达到这一点要求。
要学生“读出感情来”,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需要学生准确感悟和理解文本的感情,当然这依赖于基本的阅读能力。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朗读,就要将“读出感情”与咀嚼词句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关注语言本身,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析它的色彩。
如《桂花雨》一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怀念。如何在课堂上让孩子读出这份乡愁呢?先得带着孩子找出家乡桂花的特别之处,孩子最先找到的就是桂花的“香”了,先抓住句中的“全年、沉浸”等词语朗读全句,体会家乡桂花的特别;接着,引导孩子继续发现“桂花里还有什么”——乐,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感受摇桂花、做食物的乐趣,带着真实感受再次朗读课文,学生便能领悟到作者童年的欢乐,读得津津有味了。体会了乐,再联系文中母亲的关心、父亲的吟诗,让孩子再读描写母亲、父亲的句子,自主发现在作者所写的桂花中有童年的记忆,有母亲、父亲的味道。这样环环紧扣,不断推进,将读课文作为本课的重要载体,读出乡愁的味道。
朗读的具体化,即表现在对课文的理解。而理解也是朗读的基石,只有当学生能够了解文本,具备必要的朗读基础的时候,“读出感情”的要求才不会落空。
二、朗读过程应该“真切”地推进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国推进,标志着“立德树人”在语文学科的全面落实。薛法根老师提出:“作为一线语文老师,需要发挥统编版教材的教学价值和育人功能,让学生充分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实现从‘教语文到‘用语文教儿童的实践转型。”
初次接触统编版教材的教学,低年级课文普遍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教材编排的文章篇幅明显增长,在这类文章的执教过程中,如何实施“朗读教学”,也成为每次教学前值得思考的问题。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是一篇很有趣的童话故事,共有18个自然段,占5页。篇幅较长,但文章层次清晰,故事情节生动,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文中出现的狗熊、老虎、狐狸、大灰狼、梅花鹿等动物都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角色。所以,在执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想象它们的不同性格、动作、神情,读好他们的对话。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学生一读就懂,作者在语言文字方面也有不少独特之处。例如,狗熊说的三句话:
狗熊一听,伸了伸舌头,做了个鬼脸,连忙说:“对,对,对!”
狗熊一听,说:“有道理,有道理!”
狗熊捶捶自己的腦袋,说:“我怎么没问清楚呢?”
在比较读这三句话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第一句和第三句对狗熊的动作描写,有感情地加上动作读出来。而第二句没有动作描写,可以让学生反复读,边读边思考狗熊有可能会做什么动作,进而读好这句话。
这课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写好一个通知需要包含哪些要素。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比读狗熊的四次通知。先请学生找到四次通知的内容,对比读,画出每次多出的内容,发现其中一次次的变化,从而弄清楚通知的内容,学会正确写通知的方法。
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不断发现新知识并能通过自主想象读好对话,从对话中感悟通知的写法。再通过实践,巩固写通知的方法,这样便达到了朗读的真切性,让语文课也更有语文味了。
三、朗读方法应该有“明晰”的点拨
适当的朗读,需要朗读者恰当地运用一定的技巧、方法来表达。比如对朗读材料的情调、语速、音色、轻重音、停顿和延续等等,进行指导教学。古诗词的教学一直都是老师们的难点,难在找不准教学基点、抓不住训练要点,同时也理不清学习路径。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卜算子·咏梅》,一节课学习两首《卜算子》,他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开始,从诵读的形式出发,引领学生去领悟和体会“反其意而用之”的悠长意味。他引导学生聚焦“梅花”,细读品味、分析毛泽东和陆游笔下梅花的区别。学生先借助两首词不同的写作背景进行默读思考、讨论,再次默读感悟体会,在轻松民主的师生讨论氛围中,通过反反复复的默读、品读、诵读,一步步感悟诗词的独特情韵。
情境的创设很必要,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真切感悟文中的情和景。比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一阵风吹来,爬山虎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一句时,学生用手势表示“漾”字,再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漾起波纹”,感受到爬山虎的动态美,细细体味出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再启迪和丰富他们的想象,这样不但能激起学生朗读时愉悦的情绪,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情感,体会文章的内涵。
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朗读意识逐步“清晰”“明白”。朗读成为学生理解文章、感悟内容、学会表达的过程,让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致更加浓郁。
(作者单位:无锡育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