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小学语文教师说

2019-09-18万素丽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胡萝卜同伴文本

万素丽

阅读是人一生的事。只有不断阅读,才能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知识和享受阅读快乐的需要。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可是,仍然有人对读书没有兴趣。这是因为有些人从小就没有被培养出阅读兴趣来。只有从小培养儿童的阅读兴趣,才能储备下驱动一生持续阅读的动力。就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来看,本人有以下感悟。

一、教师要做优秀的牧者

以往我们的教学如同“圈养”,把孩子们关在封闭的课堂里。教师自己则把课本当作草场,选择自己认为好的草,亲手割来喂给孩子们吃。更有甚者辛辛苦苦揉碎了嚼烂了吐到孩子们的嘴里,教师嚼得津津有味,孩子们却咽得索然无味。我们教师不顾孩子什么口味、爱不爱吃,不管孩子饭量大小和消化功能强弱,都统一以相同的标准配餐,而且要求消化速度还必须一样。速度慢的、消化不良的,就慢慢地变成“困难生”。

如果说阅读是为了孩子的生命成长,教师就应该是一位好的牧者。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最好的资源提供者,要把孩子们引向课本以外的水草丰美的土地,提供给孩子们足够广阔的空间和营养丰富的阅读资源。引导孩子们一头扎进去,按着自己的口味选择自己爱吃的食物。对必需的营养,教师也不能强按着孩子们的头去吃,而应该用策略引导,让孩子们尝到甜头,掌握吃法,越来越爱吃,越吃越趣味盎然。

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广,一定不要被语文课本限制住,要大胆打通课堂内外。学课文也不能仅仅单纯就一篇课文解读,还要联系作家的创作意图,还要因一篇课文牵出作家的整部作品,或者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可以引出写作风格类似的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果说一篇课文像一粒种子,那教师就该做催生种子在孩子心里发芽的人,就该做让阅读之树在孩子的生命里枝繁叶茂的人。

二、教师要把阅读对话引向深入

佐藤学教授说:“真正的教育是所有的人一起学习,而真正的学习则是在个人与自己、与他人及世界的相遇与对话后建构意义。因此,学习是要靠与他人的对话才能产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自己、与同伴、与客观世界对话的过程。专家说,读书之后一定要发呆。发呆其实就是在回想和思考,就是在把与文本对话的内容进行内化。因此,教师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時间,充分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之后,还要引导同伴之间的交流。同伴交流不仅能互相启发,相互吸纳,更重要的是能把与自己的对话进行倾吐,这是一个化学过程。

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与语言是二合一的。表达和写作是最深刻的阅读。孩子们经历了吸纳、咀嚼、表达的语言实践,思维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如果通过对话受到同伴观点的触发而进行深度思考,对学生来说就是高阶思维训练。

语文教师最核心的基本功应该是解读文本的能力。只有教师解读透了文本,才能通过串联引导,把学生引向思考点。在课堂上,善于串联的语文教师往往用精练简单的语言就能发挥唤起思维、画龙点睛的作用。

福州的陈秀娟老师上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课,当学生提到胡萝卜先生的胡子长时,教师说:“还有哪里写到长?”把学生再次引向文本。学生发现“胡萝卜先生走了多长的路,就可以知道他的这根胡子已经长了多长了”“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在很远的街口,胡萝卜先生的胡须在风里飘动着,就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这样的句子。

“把这些点连起来,有什么新的发现呢?”陈老师再次把学生引向回读文本。学生通过复读发现文章开头的“漏”字很重要,如果没有“漏”掉,就不会有这根胡须。“果酱”也很重要,果酱提供给胡须营养,胡须才长得这样快。而“漏”又和胡萝卜先生的近视有关,还和胡萝卜先生长着浓密的胡子有关。这一切又都和胡萝卜先生的“匆匆忙忙”有关系。

同时还发现,正是前文中的“每天必须刮”胡子,男孩剪来做风筝线,鸟太太剪来做晾衣绳,才不会给胡萝卜先生带来不快,才不会让胡萝卜先生产生反感。深度阅读思考后,孩子们还能明白一个道理,每天令胡萝卜先生“发愁”的事,对别人来说也可能是件好事。

“文章不是老师教懂的,而是学生自己读懂的。”语文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一个好的串联者,让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教师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多元对话中,激发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碰撞中,引发学生持续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和谐、美好、动态生长的课堂。

三、教师要引导批判性阅读

教育部最近就高考命题方向有这样一段表述:“减少单纯的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查,推动学生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落地落实。”

对于语文学习,我们有太多的课堂停留在让学生“读了什么”“懂了什么”这个层次上,很少涉猎“想了什么”。而恰恰是“想了什么”,具有高阶思维的价值。当下国际PISA测试在个体阅读素养方面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对文本的一般性理解、记忆和再现,甚至超越了“阅读参与度”这个综合概念的内涵,升华到凭借个体的自主思考而输出“批判性表达”或“批判性评论”。

语文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必须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不断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孩子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语文教师一定不要把教学目标直指知识性问题的记忆,要舍得给孩子们时间把教材读懂、悟透,舍得给机会让孩子们就有分歧性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孩子们发现文章中处处都有玄机,处处都有生机,触发孩子们持久的阅读动力。

有的语文教师问我:“一堂语文课上,每一名学生都真实学习,学生与文本、与同伴充分交流。但下课时间到了,教师并没有归纳出语用点,看似一堂杂乱无章的课;另一堂课上,教师指令明确,在适当时候叫停,及时归纳、总结、梳理文章的语用点,课堂非常完整。你认为哪堂课更好?”我毫不犹豫地选择第一堂课,一定要选孩子们真实发声的课堂。“如果追问课堂是否有效,一定是创造和生成经验的丰富程度,而不是完成教科书的进度。”(刘学民科长语)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展审辩式思维能力,使学习成为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忆和拷贝的过程。佐藤学《教师的挑战》中《魔奇树》一课案例,很多人都质疑,说课堂没有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核心去探讨,形散神也散,像是群聊。而佐藤学先生把这个例子作为优秀课例写入著作中,一定有他的道理。在这样的课堂上,孩子们形成了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只盯着“知识掌握”为目标的“高效”课堂于学生的人生更有意义。

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语文教师要做有爱心的引领者,要做有耐心的等待者,为孩子的童年播下一粒最美妙的阅读的种子。那是文化的种子、语言的种子、审美的种子、思想的种子。剩下的事,就是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胡萝卜同伴文本
七招让胡萝卜出好苗
如何让胡萝卜出好苗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保证秋季胡萝卜早出苗、出齐苗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相约钓鱼身亡 同伴应否赔偿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