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视域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19-09-18杨芷赵宇
杨芷 赵宇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坚守,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输出路径和创新阵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秉持全位育人、凝聚共识、协同创新三位一体的理念,坚持政治方向、理论教学、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基本要求,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实效。
关键词: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8-0151-02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主渠道,具有意识形态教育功能。随着国际形势及社会环境的变革调整,多元化思潮、社会矛盾等不稳定因素也相继而来,给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带来不同向度冲击,也向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发起了严峻的挑战。
一、意识形态视域下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意义
高校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前沿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可见,办好思政课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价值坚守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事关“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原则性问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社会整体意识形态建设进程的快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把握全体教师及青年学生思想脉络的关键渠道,对于构建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精准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脉搏具有深刻的教育指导意义。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应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性,坚持思政课服务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确保教学围绕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坚定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价值坚守的重要阵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输出路径
习近平在全国思政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了思政课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当前新形势下,巩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心任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渠道,更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输出路径。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勇担重任,发挥主渠道的特殊作用。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承担着核心价值观输出的主要功能,高校要着力将意识形态资源存量优势转化为实践输出优势,旗帜鲜明地坚持政治立场,保证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创新阵地
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基地,推进高校文化创新需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培育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建设彰显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思想舆论动态的关键渠道,是高校意识形态导向问题的重要引领,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思想认识新飞跃的关键路径。
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问题导向,力争补齐短板,积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思政课肩负着文化创新的重要使命,必须坚持不懈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意识形态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目标任务
高校是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阵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深入学习领会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和导向,明确思政课建设的目标任务,着力探索教学科研规律,为青年奠定牢固的思想根基。
(一)在党委领导下贯彻全方位育人
要办好社会主义大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党委应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将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紧紧围绕意识形态建设这条主线,培养教育广大青年坚定“四个自信”,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重要使命,是塑造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树立崇高理想信念的坚强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关系着高素质人才的塑造和培养,需从战略全局角度把握其重要地位。高校应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的功能,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广大优秀青年聚拢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来,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在教学环节内凝聚价值共识
意识形态工作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生命线,肩负着价值传递的重要功能。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宣传的关键渠道,担任着培养新时代新思想、新精神、新青年的重要职责。由于中西方意识形态差异,主流价值观边缘化风险日益加大,思政课应在教学中凝聚师生的价值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入的能力。
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高校应进一步明确师资引入、教育培训、绩效考核等要求,凝聚主流价值共识,确保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枚扣子”,督促思政课教师传授正确的政治思想,鼓励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弘扬社会正气、传播先进文化,使青年学生自觉将民族精神化为自身价值追求。
(三)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协同创新
高校是推动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推动校园文化协同创新,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关键。思政课应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校園文化,培育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传承红色基因的新时代青年作为实现文化协同创新的重点工作,着力打造高校精神文明新风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思政课应进一步探索思政队伍建设、思政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融合、意识形态传播等工作的实践对策,确保各具特色的意识形态构建模式相互协调、配合,汇聚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的合力。进一步扩展专业课程育人内容的丰富性和延展性,确保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
三、意识形态视域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政治方向与教育方针相统一
随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多元化思潮涌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遭遇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考验,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刻不容缓。中宣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高校应在提高思政课教材的通俗性、可读性上出奇招,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生动形象的哲理,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学科体系,为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理想信念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交互发展,是彰显马克思主义生命力、释放思想政治理論课效能的关键渠道,也是教育鼓励青年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内容。因此,坚持思政课政治导向和教育方针的统一性既是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也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性、学术研究科学性和指导实践针对性,要聚焦社会重大关切开展理论研究,实现理论与教学的良性互动。目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情况可谓参差不齐,呈现重宣传轻实践,重传达轻落实的现象。思政课要善于将情、理、法有机结合,推行精准灌输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形成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将思政课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教学优势。
高校应充分运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借助网络教育社区平台,开拓慕课、微课等网络教学方式,创建思政课网络教学阵地。高校应活用教学新元素,找准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的契合点,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融入学生的思想和灵魂,在动之以情的前提下发挥晓之以理的作用,提高教学的生命力、感染力。
(三)知识传授与价值提升相统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管理工作提出四项要求,其中知识传授与价值提升的统一作为教学环节最基本的要求[1]。思政课应以知识传授为基础,指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实现学生人生价值的提升。
高校应牢牢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学科及人才优势,积极做好正面导向工作,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和感染力,积极构建“知识、价值、行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理论修养、文化素养、认知水平,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祖国发展大势和世界形势,明确自身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并牢固树立自身的理想信念和远大抱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2019-01-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2]郑萼.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