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节的金秋
2019-09-18王成祥
王成祥
下石節煤矿是一个煤、气、油、共生,水、火、瓦斯五毒俱全的超级灾害性矿井,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煤炭地质构造上也是罕见的。
温家宝总理曾经在这个矿下过井。我很早就有写下石节矿的念头,苦于没有时间深入采访,想法不能兑现,就成了空想,生病住院期间下士节矿主管宣传的邢正科副总探望,我们无意中聊起了下石节矿上的事情,邢总显得很激动,尤其说到他们的矿长李文辉逆向思维的故事时,滔滔不绝,连时间概念都忘了。
我是记者,对刺激性的语言非常敏感,也敬仰很有个性的人。
去下石节矿采访李文辉矿长的心情更迫切了,探秘这个本土型、从井下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是咋样带领着他的弟兄们,把下石节煤矿大干成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被树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在前任领导数字累计的基础上,连续2500天安全生产零事故的。
还听说在下石节煤矿,工人真正实现了“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夙愿。
这是真的吗?
一
10月的渭北高原,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金黄的秋色铺满大地,盘踞在沟沟岔岔的一条不显眼的柏油马路,从煤城铜川蜿蜒曲折的通往蛇山脚下的下石节煤矿,通过改造一新的3公里矿区公路,“下石节煤矿”五个大字浮现出在一个显得不很“气派”的门头上,惯性思维,与我想象中的大型现代化矿区很不协调,这也许是下石节人的得意之笔。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这个矿井下给矿工祝福安全的巨幅照片,右边不远处的工业厂房的墙壁上写着“把矿山当成家,而非谋生的工具”的红色大字,左侧从“事在心中,驶于脚下”的企业核心牌匾望去,以煤海精英为主题,展示这个矿历年先进人物照片的文化长廊延伸到矿区的深处。红顶的保温层覆盖了全部办公区的建筑群,整个矿区顺山势而建,层层叠叠,被秀气的蛇山环抱,显得非常的舒心与得体,山上星星点点的红叶将矿山的早晨衬托得更加美丽壮观。特别是到了的晚上,顺着灯光望去,错落有致的霓虹景观灯正在逐次点亮,万家灯火仿佛缥缈空中那美丽的街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圆形的标志悬挂在矿区最高的显赫位置,与空中的弯月遥相呼应……
多美的矿山啊!
怪不得邢总一再重复李矿长的至理名言:把矿山当成家,而非谋生的工具。
说起下石节这两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宣传部的小韩不由得把话题绕到了李文辉身上:我们李矿长帅气,人很讲究,所以就把矿区面貌改善的和他人一样的精致、有气场。小韩接着说,记得在上学期间,那时李矿长还在供应科工作,我们就见他西装革履,穿衣很得体,一到冬天,脖子上经常围着一个时髦的围巾,走起路来端端正正的,引人羡慕。
我和矿业公司宣传部的王莉女士走进矿办公楼,李文辉办公室在矿办公楼的三层,只有一间,但布置的简洁却绝非简单。四个大沙发占据了入门的三面墙,靠右边的墙壁上悬挂着温总理2005年元月2日在下石节煤矿下井和前任矿长的合影。
果然名不虚传,李文辉看上去近1.8米的个头,黑框眼镜后的眸子炯炯有神,一身灰格西装显得非常的大气、精神,说起话来山东口音非常的浑厚有力,给人一种亲近、利索、高雅的煤矿领导干部新形象。
李文辉说他是矿工子弟,是在下石节煤矿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所以和矿工和下石节矿的感情非常深厚。
李文辉的父亲是60年代山东矿院采矿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了铜川矿务局的金华山煤矿,他是在老家农村长大的,那时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苦,李文辉打小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在他的记忆里,繁重的农活占去了整个童年。
70年代,父亲将全家人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搬到了金华山矿安了家,那时的金华山煤矿有座标志性的大桥,桥旁的一孔土窑洞就成了这个5口之家的栖身之地,长长的大桥挡住了阳光,只有黄昏太阳落山前才会有一束光线照到门前。没有城市户口,当时矿上人把这样靠买黑市粮为生的家庭叫“一头沉,”一家人全凭父亲一人的工资和口粮维持生计。
生存的压力总能催人成熟,李文辉高中毕业就招工到金华山煤矿当井下掘进工,和父亲一起挑起了维持家庭生存的重担。
李文辉说,70年代的煤矿,井下条件的艰苦程度是现在的年轻矿工无法想象的。掘进工作面除了一台毛头钻是电带的以外,所有的工序(支护、攉煤、装药放炮)全是人工作业,安全防护差、粉尘污染、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班前会更衣下井,晚上7点多才能升井,如果到冬季,白天短,两头摸黑不见天。
80年代初,李文辉随父亲的工作调动到了下石节煤矿,从金华山一线的掘进工,调整到二线,成为一名通风工。听起来是二线,工作轻松了,可责任大!因为下石节煤矿“超级灾害性矿井”的性质决定了通风工的责任是重中之重,煤矿井下就像一个超大型烟筒,通风工就是测试烟筒里新鲜空气的流量,保证矿工的呼吸,排除有害气体。
据下石节矿志记载,在1973年煤矿施工建设时就突然涌出过大量石油与有害气体,在此后的矿井建设中,油气喷出时而可见,三个月间累计喷出原油达1300立方米,井下施工被迫停止,直到1976年才恢复施工。同时在另一个采区施工中竟遇到古煤窑发火区,建设者们在浓烟与明火中几经周折,终未突破火区,曾经被迫关井停建了好几年。
在这样的一个责任重大的特殊矿井、特殊工种面前,李文辉感觉肩头沉甸甸的,但同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干就得干好,为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他凭着虚心学习和责任大于一切的韧劲,秉承下石节人当时“靠着开天不畏难、移山不移志”的勇气和智慧,顺应规律,在实践中掌握了对瓦斯监测、监控的预防和紧急处置方法,学了手艺,练出了本领。在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凭借当年干通风工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下石节矿实际的“一通三防”管理措施,彻底根除了瓦斯对矿井安全及矿工生命的威胁,成功启封了一个因煤层自然发火,导致101个支架被封在里面的217工作面,为国家挽回损失3600万元。他大胆创新,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对井下有害气体的准确把握,首次采取不返风工艺,回撤了219工作面,彻底结束了下石节矿历史上回撤工作面必须返风的历史。
说起不返风回撤工作面,生产科的高科长说,下石节矿井下的煤自燃发火期只有28天,不返风回撤,如果组织不严密,对瓦斯规律把握的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在28天内回撤不完,煤层着火,这就是特别重大的安全隐患,责任事故,返风虽然造成采空区有害气体发生变化,带来安全隐患,但与不返风在有限的时间内回撤不完造成的隐患小得多。李矿长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井下有害气体的自然规律,毅然采取不返风,用了7天时间安全回撤了219工作面,如果没有对井下有害气体的充分掌握,没有对队伍综合素质的充分估计,没有100%的把握,一般人绝没有这个胆量。
李矿长真是大手笔,高科长一再感叹、重复这句话。
“干一行,爱一行”这句朴素,已经用俗、用烂了的话语,用在李文辉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干了两年的通风工,李文辉调到运输区当电机车司机。
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下石节矿运输系统,标准低,基础设施差,无疑给运输增加了难度。
李文辉从头干起,掌握电机车的性能和运行规律,哪条线路的弯度有多少,有多少幅岔子,哪个岔子的容易掉道引发事故,很快搞得一清二楚。
他说,运输区有200名职工,13台运煤电机车,3台运输人力电车,600余辆矿车24小时不停地在这条“先天不足”的线路上运行,每天平均接送下井职工800多人次,每月运输煤炭15万吨……
他提高嗓门说:运输区始终是下石节矿安全管理的重点。
所以李文辉当矿长后,首先整治的是运输区,规定运输区队干部首先从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抓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独立处理各种事故的应变能力,坚决杜绝设备带病运转、职工带情绪上岗的违规行为。明确提出,违章就是犯罪。
通过一年多对运输区的安全综合治理,彻底消灭了这个区重伤以上人身事故,轻伤由月1—3个,降低到年1—2个,最终彻底消灭轻伤以上事故,实现安全零目标。
1983年,李文辉又从运输区调到供应科搞材料供应,当时正赶上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煤矿三年总承包期,改革开放的曙光把金辉洒向了煤矿,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的材料管理采购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总承包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物资采購管理需要了,制度得重新修订,价格控制体系得围绕生产成本核算,原始的采购渠道得重新洗牌。李文辉又从头学起,向书本学,向市场学,苦练基本功,很快就成了供应科的佼佼者。
他拿起个灯泡一摇就知道是多少瓦,抓起一把钉子掂两下就知道有多少,想要什么,蒙着眼睛就能取出来。就这样从材料员做起,到组长、副科长、科长,李文辉在供应科干了17年。他建立的材料管控体系,不仅为3年承包期的煤矿扭亏增盈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直到现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全面开展的对标管理,岗位描述,下石节矿供应科那些传统的摸、拿、一把抓的硬功夫和科学的材料控制体系,都具有非常前瞻性的学习借鉴作用。
1992年,李文辉从供应科长变成了劳资科长,工作性质从管物转化成了管人,在矿工心目中,劳资科是一个非常神圣的部门,工资定额,人事调动,哪一行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区队干部到劳资科办事,请客送礼是公开的秘密,那时候他就对这种现象非常反感,当劳资科长后,李文辉首先从刹脸难看、事难办的吃、拿、卡、要抓起,不怕得罪人,经过长时间的整顿,彻底刹住了这种歪风邪气。
一区队干部说,是李矿长当科长时,堵住了区队到劳资科办事的送礼风,把区队干部真正给解放了,这种好的作风一直延续到今天,树起了劳资科真正为一线、为职工服务的优秀形象。
李文辉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背着难以言语的骂名,搞定员定编,在矿党政的支持下,首先从机关开始,李文辉苦口婆心反复地给每位职工做工作,大道理里面套小道理:如果不减员分流,大家工资都开不出来一起受穷,减员分流是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好的发展,矿上的效益上去了大家的日子不是都好过了吗?李文辉的良苦用心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将一个300人的庞大机关压缩到130人,为下石节矿建成现在的高产高效矿井,实现职工的“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奠定了基础。
2003年,当上矿副总的李文辉主管煤炭销售和协助经营矿长管理经济运行工作。正是煤炭连续6年低潮后的恢复期,煤炭顿时从滞销产品变为了紧俏产品,下石节的优质煤供不应求,煤场积压时偌大的煤堆曾让全矿人忧心忡忡,此时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拉空了。此时,其他一些煤矿的人就开始动了歪脑筋,给煤里掺假,坑骗用户的媒体报道占据了大幅版面,但依然挡不住挥舞着钞票到处买煤的人。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诱惑,李文辉始终绷紧诚信这根弦不放松,他明白一个道理,诚信是金。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之利,但坏了品牌,砸的是下石节矿大伙的饭碗。
李文辉走访用户,根据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在煤炭紧俏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解用户的燃眉之急,满足他们的需要。
曾经一段时间电煤告急,省政府召开专门的电煤协调会议,要求国有大矿的煤,全部走铁路计划,保合同内电煤。而此时有家陕西著名的民营淀粉厂,之前一直在用下石节矿的煤,现在由于缺煤面临停产,淀粉厂老板冒雨连夜赶到下石节矿。
李文辉想电煤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保电煤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是一斤一两也不能违规。按理说给民营企业说明原因,也能一推了之。但李文辉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和周围相邻的地方煤矿销售人员的交往,带着淀粉厂老板一家一家去借煤。当第二天雨过天晴、朝霞挥洒的时候,一辆辆满载煤炭的大卡车已奔驰在路上。淀粉厂老板感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握着李文辉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煤炭又遇到了最严峻的“寒潮”,所有企业都在做“越冬”的准备,下石节矿能挺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吗?
10年峰回路转,还是这家淀粉厂,老总亲自带着相关人员来矿慰问,再一次握住李文辉的手说:“当年下石节矿在我们最缺煤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使我们度过了困境,这份情谊铭记在心。现在的煤炭市场出现了反差,下石节矿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不管别的矿煤炭价格有多低,我们始终只用下石节的煤,价格你们定……”
此时、此语、此景,在现场照相的矿宣传部副部长张萍说:那种感人的场景,简直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煤矿工人在底层深处和大自然做斗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决定了煤矿粗放管理的必然性,再加上固化了的落后观念和认识,导致新的思维和先进理念很难推广执行,这是20世纪以前煤矿几乎全行业亏损的根本原因。
李文辉超前意识强,思维活跃的宽度和广度,决定了他干任何事情都在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
当副总协助矿长管经营的岗位上,将煤矿推行的三级管理,区队为基础的经营模式落实在下石节矿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一级考核一级,三级分类别捆绑,超额奖励,完不成连带处罚的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推广,是下石节矿走上了成本控制下的精细化管理之路,彻底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二
春华秋实,2009年12月,李文辉成为下石节煤矿的矿长,宣布任命的那一刻,他没有感到激动、兴奋,而是感觉肩上的担子更沉了,责任更大了。这种责任在他人生历程上无疑是处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感悟,是漫长人生道路上奋斗的一个缩影。
李文辉说他是喝着下石节矿的水,吃着职工食堂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井下一线特殊的工作环境,练就了他雷厉风行,不怕吃苦的坚韧性格;超级灾害矿井始终提醒他不能墨守成规,考虑问题要打提前量,处事要有应变能力;矿工兄弟的真情实感,让他学会处世为人,宽宏大度;领导的培养,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李文辉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蛇山的秀丽雄姿,陶冶了他的情操,给了他智慧和力量。所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李文辉都饱含着深情。
他说我这个矿长和别的矿长不一样,我是下石节的父老乡亲看着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样在前任领导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把下石节煤矿经营得更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员工得到更多的实惠,让下石节人能为下石节矿而自豪?面对上级领导的重托,全矿上万名职工家属的期待,李文辉肩上的责任能不重大吗?而这种责任是自己的内心赋予的,是某种越来越神奇的启示赋予的。
夜已深,李文辉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他在扶额沉思,桌上放着的资料早已烂熟于胸,大脑在飞速运转,脸上表情略微沉静,只是双眉紧蹙,濃密的眉毛几乎要连在一起,显示出了事情的严峻。
资料显示,下石节煤矿随着几十年的持续开采,易开采的煤早已被采掘殆尽,深部开采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严重地鼓、巷道变形,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还直接威胁到安全生产,从未遇到过的顶板破碎程度,也给大面积机械化开采增加了难度……
为煤矿奉献了一辈子的父亲的谆谆教诲又在李文辉耳边响起:当煤矿的干部,首先要尊重生命,要始终牢记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命根子啊!
安全大于天、安全的责任重大!
李文辉翻开了笔记本,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面前,一个人的生命也许一钱不值,但是谁能找到比生命更值钱的东西。”这句话是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至理名言。并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了两个大字——“安全”。从此“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面前,一个人的生命也许一钱不值,但是谁能找到比生命更值钱的东西”成为下石节矿搞好安全生产,以人为本,走本质性安全、高效矿井的理念用语,写在井口最明显的位置,时时刻刻被职工铭记在心,昭示着下石节煤矿的安全生产从管人管物、硬邦邦的制度,已经向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本质型”矿井转变。
李文辉带领着他的团队,从本质型安全行为的培养入手,尝试行为再造与柔性过程的相互渗透,实行矿级领导包保区队制度,在安全包队的基础上,保证所包管的区队安全生产,出现问题根据连带责任的大小,分档次一起处罚,包保领导每周必须参加一次区队的班前会,掌握所管区队的安全生产情况,彻底解决了领导与区队之间安全生产责任不实,管理脱节两张皮的漏洞。为改变区队干部普遍管理水平低,对安全在理解程度上认识不高,重生产往往忽视安全的侥幸心理,提高管理水平,在思想上真正把安全第一放在突出位置。李文辉一改以往每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的区队安全学习活动,变成由包保领导和区队生产骨干以上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点评会,每人都得发言总结过去一周的安全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三年来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全员重视了安全,牢固树立起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区队干部的整体素质,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发现了人才,许多区队干部,就是在安全点评会上发现被提拔的。
综采队副队长何俊深有感触地说,安全点评会对我们这些基层文化素质不高的人非常重要,通过和矿领导每周面对面的对话、汇报工作,有效地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领导干部带班实行井下交接班制度,约束干部下井必须查找问题,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主管生产的矿副总工程师霍小泉说:李矿长针对安全生产,他想出的办法和思路,新颖又符合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比如他提出实行“动态联盟”制度,一下把长期提出的安全自保、互保、联保制度化、具体化,谁出问题联盟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实现了单个人与联盟组织的有效结合,从制度上把安全与全矿每一个人的利益,捆在了一根绳索上,人人肩上有责任,全员安全一盘棋的思想真正落实在行动之中。
井下辅助运输的小绞车,一直是煤矿容易遗漏的安全管理盲区,诱发事故的频率比较高,李文辉把小绞车的管理作为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重点,分地域划分小绞车的归属管理,实行绞车启动运行取电插卡制度,一下把责任落实到人,保证了小绞车始终在有效的责任管控下,安全操作运行。
李文辉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安全管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次综采队王留河队长发现采煤机的一处固定螺丝有频繁松动的现象,此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他知道安全上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情,就给李文辉矿长发信息说明了情况,李文辉立即要求他直接和机电等职能科室联系,看问题出在哪里,解决不了再把隐患反馈采煤机生产厂家。王队长还没有回信息,李文辉已经到了综采队值班室,出现在他的面前,共同分析原因,排除隐患,一直到夜里2点多,没有找到答案,又连夜通知厂家务尽快赶到,处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