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阶段性健康教育对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回归社会的作用分析

2019-09-18陈彩平郑碧云

医药前沿 2019年24期
关键词:阶段性精神疾病精神病

陈彩平 郑碧云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 福建 福州 350008)

精神疾病,是目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一种大众性疾病。它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病情发展缓慢,且临床症状不一,不容易根治[1]。由于精神疾病在治疗后的康复期常常出现病情反复、恶化等问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精神疾病患者在康复期持续性的护理干预[2]。本文选择我院2010年11月—2015年11月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78例,随机对他们进行平均分组,并给予其常规护理治疗和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比较、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情况。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精神科2010年11月—2015年11月进行治疗的78例精神疾病康复期患者。年龄大约19岁~60岁范围,平均年龄为38.7±5.2岁;女性31例,男性47例;学历方面:大专以上10例,高中25例,初中32例,小学11例;婚姻方面,未婚42例,已婚36例。将78例患者按照出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经过临床验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学历、婚姻等方面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其具体方法为: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药物,同时还需在病症情况、药物服用、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进行常规性的健康教育。

1.2.2 观察组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相同)的基础上,增加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治疗。其干预阶段及其具体内容包括有:①急性期干预,这是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的第一阶段,由于这一阶段患者多丧失自控能力和认知能力,因此在临床干预时需要对治疗情况以及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督促,加强同患者之间的沟通,启发、鼓励、诱导患者去了解、认知自身疾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并详细、耐心的对患者家属进行精神疾病相关情况的讲解;②恢复期干预,即为精神病患者的第二阶段,针对这一阶段患者初步了解精神病,且各方面指标水平有所缓解的特点,在临床干预时要重点加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知识册、图片、文字、视频、讲座等方式使患者深刻认识到依从性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保证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回归社会。

1.3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患者临床康复情况分析

经过临床分析比较显示,对照组出院1年后的PANSS评分(58.93±11.38),观察组出院1年的PANSS评分(49.89±10.02),两组差异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

经过临床统计显示,两组患者出院1年后的生活质量总评分(12.8±2.31,16.1±1.29)之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3.讨论

精神类疾病基本为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时间长、复发率高,且容易出现致残、致死状况,对自身、家庭以及社会均造成严重的损害。再加上大部分患者对精神疾病抱有恐惧、偏见等传统的错误认识,使患者在承受身体痛苦的同时还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3-4]。因此,需要对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进行阶段性的健康教育,以便能够更好的保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开展正常的社会生活。阶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精神病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展针对性的、满足当前阶段患者需求的一种新兴护理干预服务模式。它的临床针对性高、干预效果更好[5]。临床研究表明,在本次选取的78例精神疾病出院患者中,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干预的患者其干预后的PANSS量表评分(49.89±10.02)显著性低于常规治疗的患者(58.93±11.38)(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16.1±1.29)显著高于常规治疗患者(12.8±2.31)。

综上所述,康复期精神疾病患者在护理干预中,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进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到正常的社会工作、生活中去。

猜你喜欢

阶段性精神疾病精神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完形填空专练(五)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精神病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都有精神病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