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疾病临床分析
2019-09-18雷晟东
雷晟东
甘肃省定西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 743000
胆囊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包括胆囊良性疾病、胆囊恶性疾病,在诊治该疾病时,常采用手术治疗方案。以往在治疗胆囊疾病时,以开服胆囊切除手术为主,由于手术创伤面大,不仅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且极易引发并发症,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将传统开腹手术在胆囊疾病中的治疗效果作为参考标准,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具体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4月-2019年7月时间节点中抽选78 例胆囊疾病患者进行研究,以治疗方案为分组标准,将患者分为实验组(38例)、参照组(39 例),具体数据资料显示如下。性别分布:实验组男性18 例,女性20 例,参照组男性17 例,女性21 例。年龄分布:实验组最小年龄23岁,最高年龄69岁,平均年龄段(47.06±6.38)岁,参照组最小24岁,最高年龄70岁,平均年龄段(47.98±6.42)岁。疾病类型:实验组胆囊结石患者16例、胆囊息肉患者12 例、慢性胆囊炎患者11 例,参照组胆囊结石患者15 例、胆囊息肉患者14 例、慢性胆囊炎患者10 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资料数据中具有相似性(P>0.05),可开展下文论述工作。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需要进行心电图、血生化检查,掌握胆囊手术的特征。参照组在其基础上落实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在麻醉生效后,选择患者的右肋下缘2 厘米处,切开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口长度在12 厘米作用,具体可以借助高频电刀进行皮肤切口处理,之后需要对患者的腹腔进行探查,在胆囊动脉、胆总管处实施结扎,并切除患者的胆囊[1]。在胆囊切除后,需要在患者腹腔中,运用生理盐水进行清理,做好相关工作之后,开展引流管放置、手术切口缝合工作。
实验组落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首先需要进行气管插管以及麻醉处理,选择患者的脐下缘部位,做一个长度在10 毫米的横切口,通过切口搭建人工气腹,将腹腔镜植入其中,这一过程中,需要对气腹压进行控制,具体数值在14mmHg 之内。之后需要设置主操作孔、辅助操作控,主操作控在患者剑突下5 厘米左右,辅助操作孔在患者肋下缘与锁骨中线对齐的1 厘米处,切口长度分别为10 毫米、5 厘米[2]。其次,医护人员借助腹腔镜进行胆囊附近结缔组织的分离操作,依据黏连程度确定分离方案。再次,需要借助电凝钩将患者腹腔中的浆肌层切开,将胆总管、胆囊管充分的暴露在空气当中。最后,需要将患者的胆囊动脉、胆囊管进行结扎,切除胆囊。在做好相关工作之后,需要冲洗患者的腹腔,以免脏器黏连的现象出现,并进行手术切口的缝合操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数值,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主要从腹腔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呼吸道感染等方面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所有病例资料均需借助SPSS.19 进行数据处理工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为计量资料,选择t 检验,结果呈现形式为标准差,并发症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选择卡方检验,结果呈现形式为百分比,将P 值作为组间差异判断依据,将0.05作为临界点,P 值在该临界点之下,表明组间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手术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中,实验组数值更低,且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资料详情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对比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指标中,实验组数值更低,且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资料详情见表2。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3 讨论
胆囊疾病作为临床上常见的外科疾病,在发病之后常会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应该及时的对患者进行胆囊切除术治疗。传统开腹术中的切口较大,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也就随之增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以及不适感。在医学技术的推动下,微创技术走进人们视野,腹腔镜属于微创技术的一种,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手术创伤面较小,临床治疗价值显著。
本文开展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对比实验,实验最终数据呈现,给予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指标数值均在参照组之下,表明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胆囊疾病,可以有效的降低手术平均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与治疗时间,使患者快速的恢复到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