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音乐本体与文化内涵研究

2019-09-17柯丽娜

北方音乐 2019年1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摘要】传统地方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价值发掘越来越重视的背景下,学术界对其研究也日益深入。雷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当地音乐文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国内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线索,着重从雷歌的音乐本体、文化与民俗等几个方面对近年来有关雷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以期展示近年来相关学者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成果。

【关键词】雷歌;非物质文化;音乐本体;文化与民俗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雷歌是一种流传于雷州半岛的方言民间歌曲,又称作雷州歌、雷州姑娘歌。与客家民歌、潮汕民歌、广府民歌并称为广东四大方言民歌。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觉醒,特别是2008年1月雷歌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雷歌吸引了来自湛江当地的一些文化和文艺工作者的目光,兴起了研究挖掘雷歌音乐文化价值的风潮。笔者以“雷歌”“雷州歌”或“雷州姑娘歌”为主题在CNKI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对检索到的关于雷州民歌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其中,雷歌的音乐本体研究和挖掘雷歌中的文化与民俗事项是俩个重要的研究议题。下面就这从俩个方面来阐述近几年雷歌研究的研究概况,以期在今后研究和挖掘雷歌的音乐文化价值一些参考借鉴。

一、雷歌音乐本体研究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雷歌的根本始终是对其音乐本体的传承和发展。所谓“音乐本体”,通常是对“音乐形态”而言,即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因素。发掘雷歌音乐文化遗产本体的价值,使雷歌特有的音乐形态结构规律和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发扬,雷歌才能够真正地“活起来”。 雷歌的演唱语言是雷话,是雷州半岛民间诗歌创作与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起源于雷州话方言语音的最原始的音乐元素[1]。雷话有17 个声母,47 个韵母,8 个声调,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规范。雷歌是在自然本嗓语音基础上形成的歌唱声型,其唱法呈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的分离状态。从发声上来看,雷歌具有吐字清晰、明了,声音追求自然、洪亮。刘福瑞从雷歌的语言发音、发音位置、元音运用、清浊辅音、气息运用、共鸣位置以及打开腔体等方面全面对比了雷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认为雷歌与意大利美声唱法有诸多相似之处[2,3]。甘咏梅从咬字、吐字和气息、支点、共鸣等方面分析比较了雷歌与传统民歌的唱腔特点,又从唱词格律、调式、曲调和音域等方面就雷歌与传统民歌的音乐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4]。

雷歌是一种程式化的框架型曲调结构,是由上、下两个腔句构成的两句式一段体,每个腔句都是先停留在较长的主音上,紧接着又加一个补充腔节,再次终止在主音上[5]。从演唱形式上雷歌有独唱、对唱和班本唱三种,相应的形成了歌谣腔、对唱腔和班本腔三种唱腔形式。歌谣腔是雷歌腔最基本的形式,对唱腔是在歌谣腔的基础上,根据即兴对唱的需要,产生了结构内部的拓展,而班本腔是在歌谣腔框架结构中,随着表现内容的需要在节拍、节奏和音域、音调方面的变化更自由、更丰富[6]。雷歌的演唱风格保留了近古民歌结构严谨、平仄自然协调、韵律规整优美的特点。雷歌的唱词讲究抑扬顿挫,句式、停顿、押韵、平仄等都与格律诗的七绝相似[7]。雷州民歌的唱词在结构上是极为工整的,但由于在创作上的即兴性以及音乐乐句结构的不规整性,往往是歌词与音乐不能同步,因此,在词曲中加入贴切的衬托,使旋律的进行变得十分自然而富有特色。雷歌的衬词也是较为丰富的,绝大部分为“呀”和“呃”,也有少数的歌中带有哇、哎、呀、吗、啊等衬词。可见,衬词的巧妙运用也是雷歌唱词另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8,9]。

二、雷歌文化与民俗研究

作为雷州文化的象征,雷歌充分反映了雷州人民的生活习俗、文化特征和语言特点[10]。雷歌文化是伴随着雷州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由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民歌文化为“多元”,在历史的长河中碰撞、融合为独具一格的“一体”雷歌文化[11]。在流传下来的雷歌歌词中,在语言上包含了大量的闽南方言和古越语;在内容上也保存了大量的许多闽南民间传说和体现雷州土著文化的诸如石狗崇拜等的内容;从音律上看同闽南语系民歌具有相同的格律特点;在歌词修辞手法上,体现中原民歌文化修辞手法的“赋”“比”“兴”等艺术风格的创作亦隨处可见。杨师帆从雷歌中的方言、格律、内容等方面考察了粤西雷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指出雷歌即承袭了闽南文化的印迹,又受到中原文化的浸润,并且还留存了土著文化的因子[11]。张雪敏从雷歌的语言特色上考察了雷歌的文化内涵,指出雷歌是反映雷州风土人情最全面的艺术瑰宝,情趣盎然,精妙绝伦,如牧童歌中的童趣、颠倒歌中的意趣、讽刺歌中的辣趣、艺术手法中的妙趣等[12];进而认为雷歌是俗中有雅,在大俗之中透着雅致,无论是写家长里短、自然农事,还是各层民众的俗事中都蕴含雅的成份,正是这种俗中有雅的形式,才使雷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深受雷州人民的喜爱,传唱至今,经久不衰[13]。

除了从文化构成上和语言特色上考察雷歌的文化特征外,一些学者也从雷歌的思想内容上来研究雷歌所包含的民俗事项及其蕴含的文化因子。雷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项非常长丰富,涉及雷州半岛人民的生产习惯、精神信仰、饮食习俗、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雷州半岛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特质。何希春指出,雷歌的思想内容体现出雷州半岛的地理风貌以及雷州人民的生存方式、劳动生产、家庭生活、爱情婚恋、历史人文、伦理道德、风土习俗、娱乐戏谑、丧白喜庆、政治时事等等[14]。孙建华也认为雷歌中包罗着丰富的本土文化内涵,并从劳动生活、情感娱乐、天文地理、人文岁月等方面对雷歌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15]。杨师帆认为雷歌的精要之处在于其包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蕴含着博大丰富精深的文化内涵[16],并从雷歌中的物质民俗生活意象、精神民俗生活意识、社会民俗生活情愫、语言民俗生活元素等几个方面对雷歌的文化与民俗内涵进行了考察。之后,杨师帆又从雷歌中详尽地探寻了雷州地区的婚俗文化[17],就雷州地区的婚姻形态和婚嫁仪节的变迁进行了研究,并从中洞察了雷州地区社会文化的变迁历史。

三、结语

随着雷歌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音乐内涵和文化价值研究和发掘不断拓展和深入,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对象,呈现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就研究方法而言,雷歌研究已从早期宏观而单一的收集与整理传统雷歌,到现在的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相结合;从个案、专题研究切入,总结雷歌的音乐特征、文化内涵等,使得雷歌研究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讨论。就研究学术领域来说,涉及艺术学、艺术学、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等。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同学术领域的关照,使当前雷歌研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也逐步地唤起了公众对雷歌传承的紧迫感和意义的认识。

然而,我们仍需看到,目前大多关于雷歌的研究还只是起步阶段,研究群体也多集中于当地的少数高校教师,真正有创建性的、富有开拓新的研究成果也不多。由此,今后需要密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动向,通过跨学科的互动与对话,拓展视野,在雷歌传承、文化内涵、音乐特征等方面加深认识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长期持续,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雷歌研究,也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对其传承与发展、音乐文化特色等问题开展持续研究,对促进我国区域音乐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福瑞.雷州歌的发声特征、演唱风格及借鉴[J].中国音乐,2015(3):190-192,221.

[2]刘福瑞.论雷州歌发声的优势[J].音乐天地,2014(7): 46-48.

[3]刘福瑞.雷州歌唱法与意大利美声唱法的比较研究[J].音乐时空,2014(13):64-65.

[4]甘咏梅.传统民歌与雷州歌的唱腔比较之研究[J].戏剧之家,2014(14):60-61.

[5]蔡觉民.雷州歌腔的调性与腔韵[J].艺术研究,2014(1): 70-72.

[6]蔡觉民.雷州歌腔的类型与结构[J].艺术研究,2013(3): 64-67.

[7]陈海容.雷州歌的起源与艺术特征探析[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2):50-52.

[8]孙建华.寻源问曲话雷歌[J].人民音乐,2009(12):52-55.

[9]马柯.论雷歌的衬字艺术[J].音乐天地,2014(8):38-40.

[10]刘福瑞.雷州歌的艺术特质[J].艺术评论,2014(10): 108-111.

[11]杨师帆.论粤西雷歌文化构成的多元性[J].湖南科技學院学报,2013(1):193-195.

[12]张雪敏.雅俗共赏话雷歌[J].艺海,2015(5):48-50.

[13]张雪敏.趣味深长话雷歌[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2):135-138.

[14]何希春.浅谈“雷歌”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J].岭南文史,2005(4):45-49.

[15]孙建华.粤西雷州歌之词乐赏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03-105.

[16]杨师帆.粤西雷歌中的民俗事象考察[J].怀化学院学报,2012(12):1-3.

[17]杨师帆.雷州半岛传统婚俗雷歌探微[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4(6):116-118.

作者简介:柯丽娜(1980—),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中歌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
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旅游经济开发实证分析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政府主导模式的思考
重庆市黔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梧州龙母文化动画剧本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舞蹈的特点与表现形态解读
初探贵州花苗“长衫龙”芦笙舞
借鉴国外经验保护传承“伊玛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