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

2016-11-16任蕊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生产性问题分析

任蕊

摘 要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相对来说比较明显的两个特点,分别为生态性以及生产性,所以在对其进行保护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对生产性传承进行兼顾,这样做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首先对生态性以及生产性进行分析,然后探究生产性保护以及传承分析,最后研究生产性的保护以及过度开发等内容,提出以下内容。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 生产性 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时,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保护工作进行积极的参加,同时还要对其进行相应的重视,现阶段,不管是整体性保护,还是原生态保护方面,地方上都比较对其生产性比较热衷,所以要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究,促进其保护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

1活态性以及生产性

活态性在一定程度上指它是鲜活的,不仅包括各种不同的社会活动,同时也包括表现艺术以及各种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都是由生命过程中的人所进行以及从事的。由于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申报的过程中,所确定下来的十大类,如:民间文学以及传统戏剧与民俗等,充分具备这种性质。对于这种生态性而言,在民俗这类生活文化中具有着比较鲜明的表现,所以还要和博物馆式的保护进行相应的区分。生产性主要指的就是精神层面以及物质层面,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等对产品进行创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主要指的就是精神层面的弘扬以及传承,所以结合民间工艺方面的美术产品,特别针对手工技艺存在不同的生产产品存在一定的生产性特点,不仅民俗传承具备相应的生产性特点,同时对部分精神层面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的满足。

2生产性保护以及传承分析

对于生产性保护和传承分析可知,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名录和类型生产性存在的特点进行研究;(2)对于生产性保护而言,其本质就是对相关一系列的名录进行合理保护;(3)在进行生产性保护时,其相关模式需要具有特点就是可复制性。以为生产性保护具备一定的保护方式,但是也存在适用性,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生产性保护一般状况下,是通过相应的生产方式对传统工艺进行实现,就地原则下进行保护。只有在相应的保护下,才能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不断的提高,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保证对其进行有效的传承。因此,在对其进行保护时,应该重视传承,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而言,其遗产的生产性传承能在项目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应的任何一级传承,因此要在一定程度上对传承给予重视,如果只对生产性进行传承的话,进一步导致其产生性在保护过程中失去原本存在的价值,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产性保护以及传承这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对于生产性传承而言,是生产性保护的主要前提条件,而生产性保护进一步让生产性的传承具有真实性。但是,对生产性进行保护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承。

3生产性的保护以及过度开发

3.1最大程度避免由于生产性保护,进一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商业化现象

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般情况先都是在农业社会自然形成的,所以具有着相对来说不是很高的商业化程度,只能为自给自足的经济提供较低的需求,有此可以知道,手工艺类的项目,也存在着比较低的商业化程度。对于手工艺拥有者,大多数只能保持在温饱水平,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已经对这种状况进行改变,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自身具有着相对来说比较独特的技艺,对以往收入较为微薄的情况进行不断的改变,甚至会将其做得更大更强,把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投入到市场中,进一步成为较为独特的技术市场经济弄潮。

3.2最大限度避免对生产性进行保护,使项目出现产业化现象

现阶段,大多数学者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在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生产性问题进行强调,对生产性进行突出,进一步强化保护。在实际中,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身存在的局限性进行考虑,如果只是对生产性进行一味的强化,对生产进行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地方产业,并且由于产业化经营,和商业化操作几乎是相同的。虽然这种方式能在一段时期内促地方产业,但是所带来的后果也是难以预料的。对于市场而言,其适应面如果比较狭小的一种技艺,通过对生产方式进行扩大,实施商业化操作就会形成一种产业,进一步导致这种现象出现产业化,所以就会对项目自身带来损害,和保护的目的就会出现背道而驰的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的工业化是现代工业带来的结果,针对部分没有生命的工业产品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对效率进行提高,加强产能,不该受到指责,促进以往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进行迈进,但是针对对地方文化个性特征进行突出,才能对文化多样性进行保护工作,产业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过程中的宗旨出现相背离现象,为了能够进一步对消费者的相关需求进行迎合,就会对以往的传统文化特性进行相应的牺牲,进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带来灾害。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一个国家以及民族文化在延续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长期以及不断的努力和实践工作。对于生产性保护而言,只是其中一种保护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分析,不断完善以及创新保护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同时还能不断传承其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非物质文化的全面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俊,邹权.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几个主要问题[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1-44.

[2] 王丹凤.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内画艺术的产业化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 王志平.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产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3.

[4] 吴安新,朱凤.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刑法保护问题[J].兰州学刊,2010(12):109-112.

[5] 邓军.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经验与反思——以自贡彩灯制作技艺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86-9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生产性问题分析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启示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