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五)

2019-09-17乔书田

音乐生活 2019年7期
关键词:南诏

赵耶利  (Zhao  yeli)

隋唐著名琴家。生于北朝时期(公元563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39年)。一说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附近)人,一说甘肃天水人,两说相去甚远。《琴史》称,赵耶利“弱年颖悟,艺业多通,束发自修,行无二遇。清虚自处,非道不行。笔妙穷乎钟、张[1],琴道方乎马、蔡[2]。”因其琴艺超群,世称“赵师”。曾一度修道,因之《乐纂》称他为“赵耶利居士”。

唐代琴家对传统琴曲作了大量加工、整理工作,对后世古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唐初的大琴家,赵耶利“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其中,包括“蔡氏五弄”和刘琨的“胡笳五弄”[3]。他还撰有《琴叙谱》九卷、《弹琴手势图谱》一卷、《弹琴右手法》一卷,不过,均已失传。

据古籍记载,古琴指法,由战国时期的雍门周所创,到唐初,经赵耶利修订,使之形成文字谱(当时称为“琴叙谱”)。在弹琴指法上,赵耶利主张甲、肉并用。指出,只用指甲,“其音哀惨”;只用指肉,“其音伤钝”。“甲肉相和,取音温润”,主张“甲肉相和”。在总结吴、蜀两派琴家的特点时,《琴史》曾记有他的一段话,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极为精辟俊透。

韦万石(Wei wanshi)

唐高宗时(公元650—683年)雅乐家,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名臣韦挺之子。《新唐书·卷九十八》载,“万石,颇涉学[4],善音律。上元中[5],迁累少常少卿。当时郊庙燕会乐曲,皆万石与太史令姚元辩增损[6]之,号任职。”又载,“始,万石奏‘太乐博士弟子遭丧者,先无它业,请以卒哭追集。侍御史刘思立劾奏万石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睦亲化人,莫善于孝。所以三年之礼,天下通丧。今遣音声人释服为乐,带铚治音,岂以小人不能执礼,遂欲约为非法?万石官太常,首紊风化,请付吏论罪。高宗方委任万石,罢其奏。”意思是说:当初,韦万石曾上奏皇上:“太乐博士弟子遭遇丧事的,祖辈又无什么功业,只用朝夕一哭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催促他们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侍御史刘思闻知后,上奏弹劾韦万石说:“移风易俗,音乐是最好的;实行教化、和睦亲邻,推行孝道是最重要的。守丧三年,是天下共守的礼法,若让奏乐的人除去丧服奏乐,带着孝具(麻衣、孝带)奏乐,难道因小人不懂礼法,就允许他们违法吗?韦万石是宫廷的太常少卿,带头扰乱风化,应交刑部论罪。”唐高宗停止了韦万石的奏议,改任了他的职务。

韦万石还曾上奏高宗,认为《破阵乐》是先祖继位后,歌颂其丰功伟业的乐舞,后世应不忘初心,永世继承。高宗纳其言,使这部乐舞经常出现在郊庙祭祀、宴饮朝臣及军队仪仗等活动中,乃至五代的后汉、后周、宋,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日本,成为日本雅乐中的重要曲目。

代表唐代民间乐舞最高水平的唐十四部大曲之一的《南诏奉圣乐》,原系南诏国(即云南少数民族割据势力)白族宫廷乐师张洪纲所作。南诏历来臣服唐朝,崇尚汉文化,后因唐驻云南太守张虔陀腐败,勒索南诏财物,奸污南诏王阁罗凤的妻子,引起南诏不满,发兵将张虔陀击败。《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载,“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即驻云南太守张虔陀)皆私之。有所征求,阁罗凤多不应,虔陀遣人骂辱之。阁罗凤忿怒,因发兵反攻,围虔陀,杀之。”遂,南诏叛唐投吐蕃。但,南诏崇尚汉文化的心理牢固,一直想与唐修好。阁罗凤卒,其孙异牟寻继位。“天宝”之后,南诏与唐修好,将白族宫廷乐师张洪纲创作的“夷中歌曲”,加工整理成一部大型乐舞,派使赴成都,送唐剑南节度使韦皋审阅。经韦皋加工后,定名为《南诏奉圣乐》,于贞元16年(即公元800年)7月,奉献唐朝。唐德宗在皇宫观看后,大喜过望,一时轰动京城。400人的乐队,先后两次赴长安演出,“京城万人空巷”。说起这个南诏乐师张洪纲,早年曾随南诏王阁罗凤的长子凤伽异来过长安,那时,他曾是韦万石的一个学生。在长安,他“常听乐于教坊。后随凤伽异听乐于太常府,识乐府少年韦万石,学曲源,……度曲之真义。度《碧荷仙》演于教坊,在座者赞:‘蛮夷之地,多育英杰,更生乐师,曲细音妙,醒我耳福。”韦万石的这个学生,还创作有《关山月》、《奉圣乐》等20多首传世之作。《南诏奉圣乐》,就是在他创作的这些曲目基础上形成的,被誉为“音律之精,南中之冠”。

孔三传(Kong  sanzhuan)

北宋时期诸宫调艺人,诸宫调首创者。大约生于1052年,卒于1126年,山西晋县泽州人。早年生活在歌舞之乡阿阳(即今大阳古镇)。北宋大儒程颢考取进士后,来到山西晋县任县令。他发展教育,兴办乡学,建乡校七十余所,在泽州也办起了书院[7],使县风为之大变。当时,十二、三岁的孔三传,进了书院读书。他爱好看戏,喜欢听书,常陪母亲到寺院听佛乐、唱经,常到“八音会”去演习吹笙,弹奏琵琶、三弦等乐器,有空就在家中抄写律吕谱、工尺谱,抄录的乐谱有几尺高,把别人的农闲爱好,当成了自己的主业。

宋神宗熙宁六年(即1073年),已经20岁的孔三传牵扯到一场官司。他不服,来到开封伸冤告状。结果,状未告成,却困在了开封。不久,父母因贫病交加,双双亡故。为生存,他只好在开封打工谋生。到码头上装卸货物,为饭店做帮工,在瓦子勾栏,帮艺人绑架子、搭棚子、搬桌子、摆椅子。闲下来,就听书看戏。日子久了,许多段子他都背了下來,许多唱词烂熟于心。一次,戏班子的主演突然生病,不能登场,班主急得团团转。三传上前说:“我能救场。”班主无奈,提心吊胆地让他上了场。“不料这次救场,竟使他一唱成名。”

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25岁的孔三传,在京城已赫赫有名。在频繁的演出中,他逐渐感觉到,旧的说唱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一个故事,一种曲调、一唱到底的,让人感到乏味、单调。于是,产生了突破旧框、改革演唱模式的想法。他把民间广泛流传的《出队子》、《刮地风》、《石榴花》、《胜葫芦》等民间小调,融入原来的说唱中,使之形成《降黄龙》、《八声甘州》、《六幺令》、《普天乐》等许多大曲。然后,根据每部说唱的不同内容及不同人物性格的要求,配以不同的曲调,使整个情节变得起伏跌宕,人物性格更加鲜活生动。演出再不是一个曲调一唱到底,而是诸个曲调连缀起来,富于变化,受到群众广泛欢迎,书场场场爆满。王灼在《碧鸡漫志·卷第二》中载,“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很快,孔三传有了自己的戏班,并自己编创了《刘知远[8]》、《西厢记》和《天宝遗事》等三部诸宫调,演出后,声震四方。自三部诸宫调问世,他自号“三传”。

孔三传的诸宫调,堪称是宋杂剧的胚胎 ,元杂剧的雏形,为元代刘唐卿[9]改编南戏《刘知远白兔记》和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以及后来杂剧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说孔三传是杂剧的孕育者,毫不为过。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11月,金兵攻陷开封,城中大火,街巷尸横。身患重病的孔三传,绝食数日而亡,年74岁。他的许多诸宫调唱本,也在这场战火中,化为灰烬。

韦兰谷(Wei langu)

明代崇祯年间内苑乐工。擅长“十番乐”。又称“十番锣鼓”,简称“十番”。“十番乐”是古代皇帝举行大型庆典活动时用的一种宫廷音乐,也是寺院道观祭祀活动的必用音乐,吹奏乐与打击乐相结合,音调古朴、明快、热烈。

韦派的十番乐在杭州、扬州一带十分盛行。揚州《梦香词》有句云:“扬州好,新乐十番佳。消夏林亭‘雨夹雪,冶春楼阁‘蝶穿花[10]……”可知十番乐在明、清两代的民间已十分流行。《梦香词》又云,“是乐前明已有之,本朝以韦兰谷、熊大璋为最。”

崇祯年间,韦兰谷曾在京城传授南十番,逐渐演化成为太监代代相传的北十番。到乾隆年间,京城苏州乐工增多,他们聚集景山一带,演奏江南丝竹细乐和十番乐,颇具影响。道光二十四年编纂的《礼部则例》中,记有十番乐所用乐工情况。总16人,全穿百花袍。其中,笙一人、管二人、笛四人、箫一人、星一人、镗一人、蒲钹一人、云锣一人、司弦一人、司板(兼木鱼)一人、堂鼓一人、皮鼓一人。演奏的曲牌多为《庆升平》、《鸳鸯序》、《普安咒》、《新鹧鸪》、《喜春光》、《鸟明春》、《万年欢》、《下西风》等。

孔兴诱(Kong  xingyou)

清初齐鲁著名学者、琴学家,山东曲阜人。字正起,一字秀言。父亲孔胤统,字茂一,为明末崇祯年间国子监学录。他生有三子,孔兴诱为长子。查孔氏家谱,“胤”字为孔子第65代孙,那么,“兴”字则为孔子第66代孙。崇祯年间,山东曲阜出现了一大批以孔子第66代孙为代表的琴家,仅见于记载的就有一百多人。其中最著名的当为孔兴诱。兴诱自崇祯九年(1636年)到清康熙六年(1667年),积30多年时光,编纂了一部《琴苑心传全编》,共20卷。前八卷为琴学理论部分,包括琴论、历代琴人、琴律、制琴、辨琴、释字谱及指法等诸多方面。后十二卷为琴曲部分,收录有琴曲七十余首(有说80首)。全部为减字谱[11] 。每曲前有“题解”,后有“考证”及“欣赏指南”,内容丰富,体例周备,对后人习奏提供了详细指点。

该书还首次提出减字谱的首创者为“魏植”。有研究者认为,“魏植”即为“三国魏时曹植的简称”。该书根据种种记载和推理,断定减字谱的首创者为曹植,而非一直被认定的唐代曹柔。曹柔只不过是曹植的笔误、讹传而已。如果史实果真如此,那么,减字谱的出现时间要往前推移500多年。

目前,国内只有重庆图书馆藏有一部《琴苑心传全编》,堪称海内孤本。据说,美国国会图书馆有藏本。

参考文献:

[1]钟、张:即大书法家钟繇、张芝。

[2]马、蔡:即琴家司马相如、蔡邕。

[3]胡笳五弄:刘琨为晋代文学家、音乐家、军事家,善吹胡笳。“胡笳五弄”为其所作。传说,在一次战斗中,刘琨部队被匈奴军所围,危难之际,他把军中所有会吹胡笳的人,集中到城墙上,一起吹奏《胡笳五弄》。忧怨、哀伤的曲调,令匈奴军顿生思乡之情,纷纷泣泪而退。

[4]颇涉学:很有学问。

[5]上元:即公元674年—676年之间。

[6]增损:即增删、修定。

[7]书院:我国古老的教育机构,始建于唐,经五代、宋发展,到明清得到普及。是学堂(学校)的前身。明代,书院的数量大增,特点是由比较发达地区,开始向偏远贫困地区发展。遍布各省、市、州的书院,总计有2000多所。明代的书院,大致为两种形式。一为“课考式书院”,即以迎接科考为目的的书院,类同于官学;一为“讲会式书院”,即以教研为主,通过讲演、辩论与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识。

[8]刘知远:(895—948)五代十国时期后汉高祖皇帝,开国君主。基本是个无能的庸帝。皇后李夫人。

[9]刘唐卿:元代杂剧作家。山西太原人。生卒年无考。代表作有《白兔记》。

[10] “雨夹雪”、“蝶穿花”:全名为《夹雨夹雪》、《胡蝶穿花》,皆为十番乐中的曲目。

[11] 减字谱:顾名思义,是用简化了的文字笔画为符号,来标记音高和指法的古琴谱。较前使用的文字谱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乔书田   音乐理论家

猜你喜欢

南诏
唐代“骠国献乐”背后的秘密,一场以献乐为名的救国运动
大理文物与南诏社会风俗
巍山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佛教石刻造像初步研究
韦皋经略西南始末
浅谈“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浅谈唐与南诏的和战关系
论韦皋在南诏归唐中的作用
保山光尊寺“段平章”考
白族信仰阿嵯耶观音始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