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服务满意度对乡镇居民经济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2019-09-17冯尽

山西农经 2019年1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幸福感公共服务

冯尽

摘 要:基于2015年CGSS调查数据,通过stata13.0建立回归模型的统计方法,对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公共服务满意度8个指标进行论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提高,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且其影响显著性依次减弱;劳动就业、教育、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文化与体育满意度提高,不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医疗满意度提高,反而会降低居民生活幸福感。对此,政府应精准性、制度性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关键词:stata13.0;回归模型;公共服务满意度;幸福感

文章编号:1004-7026(2019)13-0023-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A

“幸福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我满足的情感表达,是需求得到满足后所产生的身心愉悦感,比如获得尊严、生活体面和感情归属[1]。增强生活幸福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的综合衡量指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强调“生活幸福感”的时代,居民对幸福感的追求越來越强。

公共服务作为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公共服务的质量、数量、方式、水平等都影响居民对生活幸福的感知。何奇兵(2019)[2]提出,公共服务质量正向影响感知价值;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公众满意度和幸福感。蔡伟、黄小军(2018)[3]认为,公共服务满意度显著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即公共服务满意度越高,农村居民幸福感越强。杨秀丽等(2018)[4]提出,公共服务资源越丰富、普惠,居民幸福感就越容易增强,并且便利的公共服务资源可以使居民幸福感增强3.5%。丘大为(2019)[5]认为,公共体育服务资源充足性和公共体育服务普惠性显著促进公众幸福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显著促进公众幸福感。总体来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提高会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值得深究的是,不同公共服务指标满意度对居民生活幸福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基于2015年CGSS调查数据,通过stata13.0建立回归模型的统计方法,对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公共服务满意度8个指标进行论证分析,以便更好地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1  公共服务指标体系建立

研究拟用CGSS2015数据和指标来描述公共服务满意度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回归关系。居民生活幸福感主要是问卷中的a36,即“总的来说,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1=非常不幸福、2=比较不幸福、3=说不上幸福不幸福、4=比较幸福、5=非常幸福”。公共服务满意度选取了问卷中的b16,即“想了解一下您对政府所提供的下面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如何?0分代表完全不满意、100分代表完全满意,您分别给打多少分?(高位补零)”。其中,具体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社会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与体育、城乡基础设施等8个指标。通过对这8个指标进行回归定量分析,验证其与居民生活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更好地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2  研究假设

在研读大量文献和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5年CGSS调查数据、公共服务满意度指标体系,在有限的条件内,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教育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性增强。教育满意度越高,则意味着教育资源越丰富、越均等化。“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洗礼,居民就会越通透、开阔眼界,认知、学习能力就越会提高,会极大地增强幸福感。

假设2:医疗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性增强。居民对医疗满意度越高,则意味着医疗技术和器械先进、方法科学,患病康复率越高。同时,人们可提前检查、预防疾病,人民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假设3:住房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性增强。居民对住房满意度越高,则意味着住房条件、住房资源以及房价等有一定的保障,居民就会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会极大地增强幸福感。

假设4:社会管理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性增强。社会管理满意度提高意味着社会治安、扫黑除恶等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关系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必然会极大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

假设5:劳动就业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性增强。劳动就业满意度提高,劳动就业率、就业条件、薪资待遇等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就有了一定的保障,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也会提高。因此,会极大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假设6:社会保障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性增强。社会保障满意度越高,医疗保险、退休保险、养老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因此,社会保障满意度提高,会极大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假设7:公共文化与体育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增强。公共文化与体育满意度越高,则精神文化越丰富,更能陶冶居民情操,生活会更加幸福。

假设8: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呈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越高,则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城乡贫富差距越小,居民生活幸福感将倍增。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建立

运用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公共服务对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假定satis由下式决定。

satis=β0+β1edu+β2medic+β3hous+β4mana+

β5job+β6safe+β7cul+β8urban+Xiγ+εi  (1)

式中:satis为因变量(生活幸福感);edu(公共教育)、medic(医疗卫生)、hous(住房)、mana(社会管理)、job(劳动就业)、safe(社会保障)、cul(公共文化与体育)、urban(城乡基础设施)为核心自变量;β1、β2、β3、β4、β5、β6、β7与β8是其对应的回归系数;Xi表示影响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控制变量(如年龄、学历、性别、户口、收入等);γ是其对应的回归系数矩阵;εi代表随机扰动项。

3.2  数据来源

研究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5),去除缺失值之后,因变量居民生活幸福感的样本为10 953,自变量教育、医疗、住房、社会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文化与体育、城乡基础设施的样本容量分别为10 650、10 735、10 379、10 524、10 457、10 647、10 383、10 563。因此,研究所选取的数据具有权威性、科学性和充分性。主要变量描述统计见表1、表2。

4  回归分析

4.1  回归结果

计算结果见图1。

4.2  结果分析

(1)假设1,教育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强0.005 888 7个单位;影响不显著。表明教育满意度提高不会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假设1不成立。

(2)假设2,医疗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下降0.003 012 6个单位;影响不显著。可见,医疗满意度提高非但不能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反而会降低幸福感,虽然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假设2不成立。

(3)假设3,住房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强0.046 269 1个单位;影响显著。表明住房满意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因此,住房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越强,假设3成立。住房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会给居民心理上带来极大的安全感、归属感。

(4)假设4,社会管理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强0.003 191 4个单位;影响不显著。表明社会管理满意度的提高不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假设4不成立。

(5)假设5,即劳动就业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提高0.026 482 9个单位;影响不显著。这表明劳动就业满意度的提高不会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假设5不成立。

(6)假设6,即社会保障每增加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强0.115 232个单位;影响显著。表明社会保障满意度的提高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因此,社会保障水平越高、社会保障越完善,社会保障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越强,即假设6成立。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会保障也越来越关注。例如医疗保险、退休保险、养老保险、工商保险、生育保险等时刻影响着居民生活的幸福感。

(7)假设7,公共文化与体育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增强0.000 653 2个单位,影响不显著。表明公共文化与体育满意度的提高,不会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即假设7不成立。

(8)假设8,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每提高1个单位,居民生活幸福感就会提高0.036 56个单位;影响显著。表明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因此,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越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越高,居民生活幸福感越强,即假设8成立。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控制变量一定时,不同的公共服務指标满意度对居民生活幸福感的影响程度不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基础设施满意度提高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且其影响显著性依次减弱;劳动就业、教育、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文化与体育满意度的提高不会显著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医疗满意度的提高,反而会降低居民生活幸福感。

5.2  建议

5.2.1  精准性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要倾向于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基础设施。在社会保障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在住房方面,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危房、住房问题;加强市场监管,合理规划房地产行业,将房价波动控制在合理幅度内。在城乡基础设施方面,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6-7]。

5.2.2  制度性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

加快供给侧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平化、普惠化。制定衡量公共服务公平的衡量标准,并严格遵守“因需而生”的服务原则。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要事先调研、事中控制、事后调整,要有侧重点、因地制宜提供居民所需,增强居民生活幸福感。此外,要追求效率化,及时有效解决众民所需、众民所盼,最终达到公共服务满意度和居民生活幸福感最大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学启.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J].党课参考,2019(Z2):68-76.

[2]何奇兵.基于权力感知视角的公共服务质量对公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影响[J].理论观察,2019(4):94-99.

[3]蔡伟,黄小军.公共服务满意度对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分析[J].文山学院   学报,2018,31(6):70-75.

[4]杨秀丽,谢文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与居民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8(10):94-101,   123.

[5]丘大为.公共体育服务、公众体育参与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9,21(3):149-154.

[6]李文彬,赖琳慧.政府绩效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感——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8):53-57.

[7]尹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幸福感公共服务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