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中班导师队伍的协同作用发挥探索与实践
2019-09-17胡月泓
摘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以辅导员为主,班导师工作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补充,班导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在学生管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搭建了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共同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因此,班导师如何在学生管理中发挥协同作用是本文探索的方向。
关键词:学生管理;班导师;协同作用;探索实践
引言
学生管理工作事务烦琐且杂,民办高校尤其突出,辅导员承担着较多的工作任务,肩负着管理和教育的重大责任,但目前大多民办院校辅导员队伍不够专业化,对于学生学习、专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存在短板,因而班导师制度的实行和协同作用发挥在学生管理中与辅导员的工作形成优势互补,两者之间有效配合,进而更好地共同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一、当前班导师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班导师缺乏培训
目前大多高校班导师制度不够完善,对班导师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培训体系。然而,班导师一般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在学生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加之专业教师本来要负责教学,还有科研任务。班导师没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培训,稍微有经验的“老”教师因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导致班导师工作没有实施到位。
2.班导师与辅导员工作内容分工不够明确
班导师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不够明确,做着与辅导员相仿的工作,可能还会相互影响,导致学生对班导师的存在没有认同感。工作内容与辅导员重复,班导师花了时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在学生管理中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没有与辅导员形成优势互补,没有充分发挥班导师在学生学习、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作用,费时费力,让班导师的存在意义不大。
3.对班导师工作重视度不够
各管理单位对于班导师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让专业教师没有意识到班导师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以为班导师的工作仅仅是简单地与学生沟通一下,和辅导员一起组织开一下班会而已。甚至存在班导师为了完成任务应付了事的情况,再加上高校对于班导师的工作没有较好的激励制度,班导师工作责任心的缺乏和工作态度的不够端正致使班导师制度的推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班导师协同作用发挥的探索与实践
1.完善培训体系,明确工作职责
在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后学院进行统一的培训,告知班导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班导师工作与辅导员工作的具体内容,使班导师具备履行工作职责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各系部根据专业特色制定班导师培训内容,让班导师和当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配合,合力發挥自身的作用。传达已制定的班导师工作制度,要求按照相关制度开展工作,做到有制度,有培训,有实施,有考核,有反馈。
班导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目标制定、专业教育、职业道德素养的教育等方面。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工作、养成教育等方面。
2.班导师与辅导员良好配合,互助进步
在工作中,班导师与辅导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交换班级管理工作意见,在引导教育学生和为学生解决问题方面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两者相互密切配合、相互学习、互助进步,形成有效互补,一心为学生,在学生成长成才上构建良好平台的同时,也为各自的工作积累不少经验,共同开拓学生、班导师与辅导员“三赢”的局面。
班导师与辅导员的良好配合,一方面班导师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能够从班导师的工作中了解到专业知识,两者的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3.班导师与辅导员合力育人,发挥协同作用
现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还没有达到完全专业对口,辅导员专业性不够强,专业教师担任班导师填补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所欠缺的部分,两者之间优势互补。班导师重引导,重专业;辅导员重管理,重培养。例如,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班导师的思想教育与辅导员有所不同。班导师更多的是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目标制定、专业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引领,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目的,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同时,班导师每月参加辅导员开展的主题班会,了解学生辅导员工作和学生情况,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班导师与辅导员的配合更加默契,充分发挥协同作用。
结束语
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尤为重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道德,培养主动思考、善于沟通、独立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班导师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路上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上有效地开展班导师工作,班导师与辅导员的工作有效地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为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助力。
参考文献:
[1]杨秀英,赵明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创建新型班导师队伍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合力[J].科教导刊,2018(23):75-76.
[2]赫璐,张莹.高职班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1):37-38.
(胡月泓,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