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探讨
2019-09-17陈美玲
陈美玲
摘 要: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时期,高中生虽未步入社会,却逐步形成自身的认知与价值观。对异性的好奇、网络的迷恋、加之学业的压力、家庭的期望等因素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们内心充满矛盾,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高中班主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心理教育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教育工作,若切实提高这项工作的有效性,可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探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以培养出“学智同行,身心两健”的学生为目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
一、研究背景、现状及问题
网络上不乏出现有关学生自杀的负面新闻,使家庭和老师乃至这个社会痛心疾首,让人悲痛万分。这些悲剧的背后,看似表面以某事件为诱因,实则为心理问题的促使,引发我们对教育的思考,教育成才的路上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心理健康。教育部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指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在两会期间,来自重庆的全国人大代表郑向东和来自北京的顾晋,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提出建议。全国人大代表陈海仪建议,要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体检和档案管理制度,有规律性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学校管理方面的约定。
高中生心理环境较为复杂,自尊心强,渴望独立,叛逆心较重。高中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监护人,要强化心理疏导工作的探索与研究,不断积累经验,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管理的提升策略
1.注重身正为范,正面引导,教师要强化自身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内心环境,时时刻刻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作为学生最亲近的班主任,平日里言行举行以及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潜移默化地在隐形教育着自己的学生。班主任和学生一样,承受着升学的巨大压力,教学成绩往往成为衡量教学水平和个人能力的手段,在顾着学生这个大群体过程中还要兼顾自己的家庭,面对家庭的琐碎,不可避免地有忧有乐。为此班主任应该具备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情绪的能力以及较高的挫折承受能力,不应该因个人心情迁怒于学生,应该在是非面前淡定从容。处理班级棘手问题要保持理智客观的头脑以及思想的独立性,不被个人情绪所左右,提升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平和从容一些,体现润物细无声的引导特点。
2.优化教育手段,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作为班级的管理者,有些老师表现为较为强势且为激烈的教育手段,言语上毫不留情,比如班级出现早恋或者班级考试成绩落后等现象,教师不顾情面地在班级讽刺挖苦,不分状况向家长告状,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学生遇到问题时也不敢和老师有效沟通,心理出现压抑状态,长此以往,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发展,造成的心理阴影可能一辈子都挥之不去。新课程标准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多设身处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心交心的有效教育模式,班级应该营造一种平和的,相互尊重与理解,相互信任为前提的班级氛围,避免激化矛盾,防止产生解决不了问题而造成的更为偏激的叛逆心理。同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高中生爱面子,把尊严看的极其珍贵,异常敏感,处理问题应选择平稳的方式方法,因为讲话的方式要比讲话的内容更为关键。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前,班主任首先要清楚学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使学生的心理保持健康状态[1]。
3.充分利用班级活动,增强心理抗压力
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更利于调节情绪,体验情感,沟通心灵和自我展示[2]。面对班级不同个性的孩子,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团体的心理辅导,真正促进心灵的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由于每个学生都有着“认同的需求,被爱的欲望”,班级活动需要在一种民主、接纳、信任的气氛下进行。适合高中生的团体活动,班会的形式更为可行,班会的形式可采用讨论、演讲、游戏及角色扮演等。如班级组建之初,组建班委会,选班歌,设计班级口号,设计班级板报,要让全员参与进来;如帮助树立目标,可让他们分组进行,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他们的职业规划和理想愿望,并诠释他们对社会上不同职业的认知以及展示他们理想的大学最吸引他们的地方;如邀请名校的本校优秀毕业生给班级学生做一些经验介绍,解答一些他们对学习的困惑,让这些“过来人”分享他们的奋斗经历,鼓励学生要坚定执着;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运动会、足篮球赛、音乐会、联欢会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的同时,把班级活动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去设计,去总结经验,注重提升凝聚力,给予参与者极大的认可,通过以上活动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渗透, 通过良好的集体氛围达到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效果,引导学生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多维度思考,在学生取得一定的进步及成功时,班主任要给予其物质或精神奖励,强化学生的正面行为。
4.关注特殊群体,重点观察,“无意识”沟通
个别学生特殊的经历,伴随着学业的压力,一些心理问题在高中逐渐暴露出来,如焦虑、狂躁、抑郁,这些学生性格孤僻,心理比较脆弱,对语言和行为等都较为敏感,既不能让学生感觉别人把他们当作“另类”,却又要格外的关注,适当地还要对其行为进行心理干预。日常班主任就要与各科老师做好沟通,不要对这类学生的个别问题较真,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但不是无底线的纵容,要把握一个度,对他们要不吝啬赞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通过某些契机,和这样的孩子个别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走进他们的内心。我曾在接触一些心理特殊的孩子身上发现,他们不管外表多么冷酷、强大,内心都积极渴望有人会接纳他们、认可他们,希望别人也会理解他们,他们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达到这种平衡。他们更为在意老师的看法,也害怕老师将他们孤立,所以帮助他们就要在精神层次方面能达到共鸣,了解他们的想法,要求我们班主任要有较强的洞察力和耐心,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帮助引导他们的老师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5.重视家校合作,达到共育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有些家长往往摆出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孩子就交給你了,他只听老师的话……”这句话实则是不负责任的体现,一个孩子性格爱好以及习惯的形成,是多年的家庭熏陶和父母的影响培育出来的,孩子心理出现种种问题,也是和家庭密不可分的,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曾教过的孩子心理出现偏差的,有的是因为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有的是因为父母本身就很神经质,有的是由于父母过于强势,常年对孩子进行打压……这些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是最为深刻的影响。因此,重视家校的沟通协作,在允许的范围内让家长参与班级的活动,充分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状况,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内心世界的需求,例如,曾让班级学生在家长会前给自己家长写信,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想法,更有利于他们的沟通,打开一些心结。引导家长注意自身的言传身教,创设和谐温暖的家庭,形成民主、公正、轻松的家庭氛围,和孩子沟通出现分歧时要平和讲理,采取恰当的教育手段。
三、小结
“教师应当是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对新时代教师的新要求。国家领导人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高中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必须提高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科学性认识,进行系统性学习,全面客观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高效地处理高中生在成长进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采用最为恰当的教育手段,抓住契机,深入其内心,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谢汶欣.高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73-274.
[2]严海军.谈班级文化在班级管理中的育人作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