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新疆》教学内容重组
2019-09-17聂楚媛
聂楚媛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学情不一,教师情况不一,在教学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重组教材在有些章节就显得非常必要。重组教材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长沙市地理教研员刘玉岳老师多次强调,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根据教学实际,活用教材,才会更加贴近学情。而重组教材,就是活用教材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因材施教;重组教材;新疆;地理要素;内在联系
长沙市的初中地理教材是湘教版,编得很灵活,素材也很多,活动也很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做到活学活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情不一,教师情况不一,在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重组教材在有些章节就显得非常必要。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有滞后性。与时代的发展相比,教材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紧密性和平稳性的特点。在新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样化的,他们的知识也在不断扩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需要,拓展教学内容,以时代精神吸收新的内容进入语文课堂。如果我们能把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国际形势等与时代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作为补充教学内容,也可以对许多数学系学生感兴趣、贴近现代生活的内容进行解释和扩展,并引导他们讨论对这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今天是网络和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要站在新世纪的高度,选择符合时代精神、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从世界文化的角度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课程是一个生动、动态的教学过程。课堂师生互动的信息大多十分丰富和分散,这就要求语言教师自始至终学习课堂的生成,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收集,形成更全面、更正确的新认识,成为语言教学的新资源。重组教材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长沙市地理教研员刘玉岳老师多次强调,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教材,而应该“用”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活用教材,才会更加贴近学情。而重组教材,就是活用教材的重要方式和重要体现。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教师认真、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自己最熟悉的知识。他们越接近已经拥有的东西,学生就越容易理解他们想要学习的东西。但是,如果教学内容停留在现有的发展领域,只能简单地复制,不利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与学生沟通,设计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整合教学内容,使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这种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地理教学中重组教材的方式之一,教师找到所授内容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形成一个线索分明的知识网络来组织自己的教学。
一、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网络:依据考标,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学的重难点
以《新疆》这一章节为例,原教材的内容按照顺序大致为:
1.位置与范围;
2.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自然资源、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3.社会经济面貌(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第三产业);
4.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教材的这个知识顺序,它的线索很明显,从自然到人文,有层次的递进,按照这个顺序讲解的优点就在于知识层次很清晰。但是就我个人来说,因为平时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感觉如果重组教材,可以建立一个按照逻辑关系推理的线索和更加紧凑的知识架构,赋予课堂更多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启发式教学方式得到更好运用,地理学科的理性得到凸显,学生注意力会更加容易凝聚,对于地理现象的思考和理解会更加深入。
二、构建一个新的区域地理知识网络:理清地理要素之間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形成新的教学设计和课堂设计
有效的教学内容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开发和利用好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并应准确。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认真选择并有效重构教学内容。
比如面积和位置会影响气候和河流,地形地势特点也会影响气候与河流,进一步影响农业和交通,甚至资源的分布。比如亚洲面积广大,对河流的长短有影响,对内流流域面积的大小也会有影响,对气候类型的复杂程度也会有影响,而以上要素,组成了我们区域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教授《新疆》这一节时,我尝试以地图为媒介,引导学生从图中提炼新疆的地理信息,然后进入逻辑推理,让他们人人学当名侦探柯南,用探案法去学习,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立刻就上来了:
1.首先,我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教材P85页图8-40,从图中读出新疆的面积特点:面积最大的省区,然后推理出新疆土地资源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2.引导学生读图8-40,8-41,从图中读出新疆的地理位置特点:新疆位于温带,深居内陆。引导学生推理出新疆的气候类型和该气候的气候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夏热冬冷,降水稀少。再在此基础上,推理出新疆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点:干旱。
设计意图:教学虽然追求一种探索和体验,一种激励和觉醒,同时教学也可以“讲”,可以“自学”。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比较的读写方法、各部分的名称等通过比较来表达,即“结果”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预览来学习。因此,在新课教学之前,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预览和反馈学生的预览效果。同时,他们还教授了与其他写作形式比较的缩略语,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根据1、2推理出的信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推理新疆的自然景观,可能发生的自然环境问题,以及农业特点。第一大组负责新疆的景观:到处是沙漠,沙漠草原;第二大组负责新疆的自然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第三大组负责新疆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第四大组对前边所有问题提出质疑,补充,这样就可以将新疆自然环境问题的根源(干旱、大风天气频繁、多沙漠、过度放牧、破坏植被、有山地降水等等)以及解决措施(合理放牧、恢复和保护植被)、种植业的分布特点(盆地边缘、沙漠绿洲等地方)以及原因(这些地方有水源)、农作物的种类(小麦、长绒棉、哈密瓜、葡萄等瓜果等)、农作物的特点(单产高、质量好,瓜果特别甜)以及原因(日照充足、夏季高温、昼夜温差大)、农业灌溉水源问题的解决(坎儿井)这一类问题无一遗漏地全部囊括进去,即使有遗漏,教师从旁运用推理质疑法,进行引申和引导,学生也会积极思考、讨论,解决问题。
4.根据2推理出的新疆的位置特点(位于西北、靠近俄罗斯和蒙古,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属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气候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引导学生推理新疆还有哪些丰富的能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
5.以上四个推理环节过后,为了缓解学生紧张的情绪,变换课堂的节奏,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更是为了对刚才的推理环节效果进行一个适时的课堂检测,可以设置一个情景化教学环节,读某同学暑假去新疆旅游回来,写的一篇游记:
课件展示:
“乌鲁木齐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晚上九点,太阳还挂在天上,我们出去逛街,到处可见烤羊肉串的卖哈密瓜的摊贩。深夜十一点,天才开始黑下来。晚上,天气凉得瘆人,我们不得不盖着被子睡觉。真没想到,白天那么热,晚上却又这么冷,难怪有人说新疆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一个地方,真是太神奇了。”
组织小组讨论抢答活动:
A.为什么晚上九点,天还没黑?
B.为什么到处可见烤羊肉串和卖哈密瓜的摊贩?
C.为什么白天炎热晚上冷得要盖着被子才能睡觉?
学生不难得出答案: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这个时候越往北去白昼越长,新疆在我国西北地区,纬度比较高,所以新疆的白昼时间在全国都算比较长的。天也就黑得晚了;加上新疆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应该喜欢吃羊肉牛肉,烤羊肉串的摊贩自然就会比较多;新疆瓜果特别甜,尤其哈密瓜和葡萄多;新疆是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所以到了夏季,当然就会白天炎热晚上冷,围着火炉吃西瓜了。
6.再次引导学生回到地图,根据新疆深居内陆和邻国多的位置信息,组织小组讨论推理新疆的交通(顺便学习航空和铁路)和经济发展特色(复习西气东输、学习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政策),老师最后总结:在不久的将来,新疆一定会大有所为的。整堂课因此得到一个思想高度的升华。
三、效果和反思
我在两个班进行了实验,1605班按照教材的原有顺序组织教学,1606班按照新的逻辑关系组织教学,然后在下一堂课的课前小测试中,发现了截然不同的考试成绩,1606班全班及格,连非常不喜欢地理的谢××同学都表示听懂了,测试得分83,是全班最低分;而1605班不及格的学生达到16人以上。
这个测试结果的差距,说明了一件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地理课程的教学不能“全盘接受”,而应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教学,深入解读课文,二次开发教材,寻找地理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处理,选择和选择可以保证的教学内容。重新审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按照逻辑关系重组的教材和教学,最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欲,关注了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无疑是区域地理学习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探索。
但是,区域地理知识千头万绪,非常繁杂,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使用逻辑推理囊括其中,所以,我们还需要大约半节课的时间,来完善本区域的其他知识点。这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性:文理兼备。这就促使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理科思维,也要同时具备文科思维,才能做到区域地理的学习没有遗漏。
这堂课的容量很大,很多纷乱的知识点,经过教材重组以后,全部都由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经过推理完成学习,等于都被逻辑关系串在了一根线上,显得更加有机。而且整节课其实基本上只读了两幅地图,就是教材P85页图8-40,图8-41。学生学起来轻松,学习积极性高涨,推理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讀图能力也得到极大锻炼,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比传统的先自然地理再人文地理的顺序显得更加有机,更加紧凑,还原了地理学科“理”的特点,教学效果也更加突出。对提高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