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翻转课堂”及问题链设置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

2019-09-17姚奎帮

新课程·中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中亚翻转课堂特征

姚奎帮

教学目标:

1.根据中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图,阐述中亚的地理位置特征。

2.结合中亚的位置和地形图,分析、理解中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内部的差异性。

3.理解中亚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变化原因及过程。

4.根据问题链的设置以及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点评提升自身综合分析的能力。

5.通过合作探究活动以及对中亚农业问题产生原因和发展过程分析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理解,培养和提升自身合作、探究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讨论中亚农业变化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问题。

7.通过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中亚自然环境与农业活动的相互关系,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评析。

2.中亚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难点:

1.中亚内部年降水量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中亚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通过介绍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丝绸之路的路线,强调中亚在沟通亚欧联系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引出本节课内容。

师:古代丝绸之路从中国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以及中亚地区到达黑海和地中海沿岸。与古丝绸之路相比,从中国连云港出发经中亚到荷兰鹿特丹的第二亚欧大陆桥被称为现代丝绸之路,无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现代丝绸之路,中亚都是必经之地,这足以说明中亚在沟通亚欧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前同学们已经参照学习任务单对中亚进行了自主学习,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分享大家学习的成果,探究中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线路图以及教师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的感受到中亚位置的重要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讨中亚问题的热情。

二、学生问题诊断与评析

1.对学生掌握程度较高的中亚位置特征描述这个知识点进行简单评价和总结。

师:地理位置对区域的自然以及人文特征有着基础性的影响。要学习中亚就必须要先了解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特征。在中亚位置特征描述这个知识点上同学们掌握的都比较好,(展示几份学生的任务单)基本都能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相对位置三方面来分析。之所以从这几方面来描述区域的位置特征,是因为纬度位置会影响区域的热量及所受气压带或风带的影响,海陆位置会影响区域水汽以及交通运输方式,热量、气压带、风带以及水汽对区域气候有直接影响,相对位置会影响区域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气候、交通以及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会影响区域的人类活动。

2.结合学生课前任务单中第3题,即中亚干旱背景与其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代表进行总结,教师在学生总结的过程中注重引导。

中亚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结合大气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可知,中亚地区主要受西风带控制,但是由于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所以中亚降水稀少,气候比较干旱。又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干旱的背景之下,中亚地区的水文、植被以及地貌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生:学生结合自己课前所写的任务单,用1分钟时间思考、讨论在干旱背景下中亚水文、植被以及地貌的特征。并推选出一位学生代表进行总结。

3.对学生任务单中问题较为严重的第4题,即结合中亚地形图以及大气环流思考从A到B以及从C到D年降水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进行重点评析。

中亚总体上比较干旱,但由于其范围较大,地形复杂,其内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合中亚地形图,思考、讨论A到B,C到D沿线降水量的变化,并分析原因。这是我从同学们的任务单中选取的一份答案,你们先仔细看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然后找同学进行点评。点评的时候不仅要说出其答案是否合理,并且要说明理由。

生:请学生对选取的作业进行点评。教师注重引导。(先按单一大气环流要素分析,再结合地形特征)

师:对学生问题进行总结。判断降水量的大小,要先确定水汽的来源,中亚主要受西风带控制,所以其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在不考虑地形的情况下,从A到B距离大西洋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但是由于中亚东部地区为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西风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较多,所以从A到B年降水量先减少后增加;C到D纬度逐渐升高,受西风影响时间逐渐增加,降水增加;尤其是中亚北部,受哈萨克斯坦丘陵的抬升作用,降水更多。

从学生作答情况来看,很多学生没有充分地提取题目以及图中的信息,大部分同学只考虑了单一的地形或者大气环流的要素,所以结果不是很乐观。

设计意图:中亚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部分的内容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进行设计,学生根据课前任务单以及所提供材料对中亚自然环境特征进行自主学习,在任务单中通过设置问题链,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中亚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课前通过对学生任务单情况进行总结,判断出学生对中亚自然地理特征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问题的出现程度课堂上有重点地进行分析与点评。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要素综合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其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

三、课堂合作与探究

1.结合中亚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早期農业生产活动形式。

师:由于降水量存在差异,使得中亚各个地区的自然景观也各有不同,图中G、E、F三点分别为中亚的不同地区,其中G为哈萨克草原,E为阿姆河沿岸,可以看出阿姆河周围地区主要为荒漠草原,F为天山山麓的冲积扇地带。三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各有不同,试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三地早期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形式。

生:学生思考、讨论并推选代表进行预测。(时间1分钟)(教师在学生作答中进行引导)

师:进行总结。无论是游牧业还是种植业,此时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力度较小,所以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基本相适应。

2.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预测中亚不同地区农业的发展变化并分析此变化可能对中亚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资的需求逐渐增加,早期小规模的灌溉农业、绿洲农业以及游牧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请预测三地的农业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活动:分成两个大组,前三排为第一组,讨论分析原先的牧业区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给中亚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后三排为第二组,讨论分析种植业区发生的变化及其所带的影响。讨论时间3分钟,届时每组要推选一个代表将讨论结果跟大家一起分享。

师:在学生讨论时进行指导,在学生回答时进行引导,学生回答后进行评价并提供图表数据进行结论验证。

3.如何促进中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读中亚地区农业分布图可知在阿姆河和锡尔河沿岸大量种植棉花和水稻,同时在中亚北部草原区也存在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此种农业布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亚地区农业的发展,但是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破坏。既然现代的农业发展已经给中亚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那有什么样的措施能够促进中亚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呢?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时要结合之前讲过的措施类题目的解决方法,要针对具体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措施。

学生活动:分成三个大组,第一组讨论原先的牧业区可能采取哪些措施;第二组讨论种植业区可能采取的措施;第三组对不同农业区都要进行考虑以便对前两组的回答进行完善和补充。讨论时间为3分钟,届时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总结。

师:对学生讨论加以指导,学生回答加以引导,学生回答完毕之后进行点评和总结。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划区轮牧、控制牲畜数量、退耕还草等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亚的自然环境,但是同时也会对其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要想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还应该加强科技投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强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农牧民收入。另外还可以结合区域的相对位置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从国际市场上获取所需要的资源。(播放中亚班列一周年视频)

设计意图:关于中亚人文地理特征的内容,本节课着重选取了中亚农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这一比较典型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与探究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选取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三个地点让学生推测其早期农业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地方综合分析能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探究中亚不同地区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時空综合分析能力。通过设置问题链条,让学生逐步分析与探究中亚农业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

四、课堂总结与升华

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中亚地区的发展与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中亚在发展过程中既取得了显著成果,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何促进中亚地区可持续发展,除了立足本地环境的特殊性之外,还要在全球化的社会中积极地融入世界,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联系。例如中国,因为中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国,而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中亚,尤其是最近“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提出,中国与中亚的联系将更加紧密。

设计意图:在掌握中亚自然地理特征与中亚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猜你喜欢

中亚翻转课堂特征
习近平主席在中亚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中亚速览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