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建设的边界与整合研究
2019-09-17赵志新
赵志新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令世界瞩目,各行各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教育事业更是获取了较大的成功。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校教育教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管理者及教师的重视。将简单分析学科课程建设的边界与整合相关问题,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学科;课程建设;边界;整合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科课程由“被隐形”到“再发现”,经过的道路非常曲折。在刚开始课改的时候,人们都过于追求教学创新,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的校本课程当中,人们对于学科课程的研究越来越少,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相关人士又把注意力由校本课程转移到整个课程体系,并把学科课程再次列为重点。学科课程历史悠久,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深奥性,怎样确定课改的思路和方向,是进行学科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在学科价值基础上开展学科课程建设
在开展新课改的初始阶段,部分课程实施者都存在“以一种非批判的态度,漠视学科课程的存在,忽略甚至放弃了对学科课程的深化研究”这种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科课程已经经历了比较悠久的历史积淀及锤炼,具备比较完整的内容、清晰的逻辑思路及有效的实施策略,所以当时很难获得改革方向及目标;其次,通过长期的实践,实践者对于相应的学科课程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习惯和思维方式,很难打破自身的心理舒适感及安全感;最后,很多人觉得那些比较抽象和概括的学科知识很难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社会改造及解决社会问题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所以在理念上就同新课改出现了相悖问题,也就谈不上改革及研究价值了。可是,通过十几年的新课改,人们由对开发新模式,创设新课程、拓展新资源的情绪变为理性思考学生同社会的和谐发展及学校的教育功能的时候,人们重新认识到了学科课程的重要性。
从学校课程的发展历史来看,学科课程所具有的作用及地位是其他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总观学校开设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无疑是开设得最广为人知而普遍的课程。不管是我国古代所开设的“六艺”,还是近代西方所开设的夸美纽斯泛智课程,以至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所设的“数语外、理化生”,这些课程无论是对传承人类的精神文明方面,还是对人才培养的方面,都具有绝对不可替代性及意义。学科是古代先贤及诸多专业人士精心选择并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是对人类成果的集中展现。学生认识并掌握相应学科课程中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全面发展自我情感、认知、能力和思維,还能使自身快速融入人类知识的共同体当中,进而明确自身的社会人身份。从国家立场来看,知识就是生产力,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我国,如果哪个阶段出现了轻视科学知识的问题,就无一例外地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学科课程自身的重要性还必须凭借自身良好的功能和结构进行体现和发挥。一旦学科课程的功能或结构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及个体发展需求,那么就一定要进行课程改革。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学科课程在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出学科课程的特色及优势。例如,无法及时更新内容,不能有效涵盖本学科所有研究成果,缺乏科学的学科知识组织,逻辑比较混乱,学科系统比较封闭,知识间没有有效关联等。以上所列诸多问题,使得学科课程无法很好地承载人类文明成果,所以很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学科课程出现的问题,部分课改实践人员及研究人员就视学科课程为毒瘤,希望将其推倒重建或割除。这是对我国课改有关政策及理念的错误解读,该想法及做法无疑就像马克思形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的方式那样:给孩子洗完澡,却把孩子和洗澡水一块倒掉。事实上,开展基础教育的时候,学科课程并非毒瘤,新课改之前它就像独生子一样,在大家的呵护中茁壮成长,但也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可是人们却给予其超过其自身能力的期望,一旦它无法实现人们的期望,就会受到不公平的指责。对待自家有一些缺点的孩子,家长都会耐心帮助其改正,那么对学科课程也应如此,一方面应有效理解其在培养学生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对其不足和问题进行把握,进而确立课程建设的立场和方向。
二、确保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及边界
要想有效建设学科课程,首要的任务就是对学科课程基本属性进行精确的认识及把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所进行的学科课程建设具备较强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对学科课程而言,不管是学校课程发展历史呈现的一些真实状态,还是关于课程理论研究的结果,都具有非常稳定且鲜明的共识,即觉得学科课程的基础是知识,选择不同学术及知识领域当中的内容,进行系统组织且具备一定逻辑性的知识体系。所以,学校当中开展的学科课程同科学领域当中的学科分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可以说,学科发展情况,会直接影响中小学学科课程的状态及发展水平,学科属性还会对学科特征产生一定的决定作用。
学科从诞生到发展无疑是由知识演进所产生的。人类的早期知识通常都是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当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零散性知识,而个体则按照自身需要去探索、掌握相应的知识。在生产活动日益深入之后,个体的能力和时间很难研究并掌握大量知识,所以,就出现将世界开始划分成各个研究领域,按照不同性质划分不同知识的意识,进而逐步建立起不同学科。因此,“学科的本意及其发展俱是以知识的分类作为基础的”。学科为知识发展到相应程度的一种产物,为专门化知识体系。身为知识分给体系学科,有着这样几个特点:首先,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成熟性。只有当某一领域知识超越前期积累阶段的感性和零散,具备比较丰富的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才具备建立学科的必要性,且要按照特定逻辑开展专业组织,这样才能对其进行传承和长久保存。其次,学科知识有着较强的逻辑自洽性。所谓的学科,“是由一个不同的但却相互延伸并连接在一起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各个知识单元和理论模块组成的知识系统”。每个学科知识在逻辑上都具有较强的整体性,体系结构方面有较强的自洽性,它们根据各科自身内部的逻辑进行联系,然后开展有序而自然的推演。最后,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边界明确性。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一定有其自身特殊点,同其他的学科有着比较清晰而明显的边界,这样才能体现出分类价值。因此,所有学科均应把某一事物当做研究对象,把某类知识当做理论内容,然后建立学科王国,构成学科内在的独特逻辑,最终建构出属于自身的完整框架。即学科成为学科的原因,就是不同学科有着较强的自洽逻辑、系统知识、独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