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创作古诗词,促进语用能力发展
2019-09-17刘鹏程
刘鹏程
摘 要:语言能力的最佳获得途径是语言运用。初中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指导学生仿写、创作古诗词是发展初中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语用能力;仿写创作;初中
语言运用就是依照一定的规则将语言符号同语境因素匹配起来。语言能力其实就是语言符号与语境诸要素合理匹配的能力。语言能力的最佳获得途径是语言运用。[1]
初中语文教学涉及的古诗词,每一首都是经典,诗体简约,语言简洁,既具形式美又有韵律美。仿写创作古诗词,是一种有效帮助学生习得语言的学习方式,能发展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以读为本,提升语感能力
听说读写的能力是语言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之外,语感也是一种语言能力。吕叔湘说:“什么叫语感?对于语言各个方面或者某一方面值得注意的现象能够很快引起注意,这就是语言敏感,就是有很好的语感。”[2]它包括判断语言恰当不恰当的能力,指出语言不恰当之处的能力,改正语言的不恰当之处的能力。
语感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产物,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形成。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获得应“以读为本”。不读诗无以知诗,不写诗无以识诗,不识诗无以言诗。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学过的古诗词数量相对有限,即使全部吃透,也只是皮毛而已。没有足够的积累,就没法培养语感。因此,我按年级给学生推荐了不同的诵读篇目,将其中脍炙人口、读来朗朗上口、文义浅近的诗词挑出来印发给他们,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岳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声声慢》、李叔同的《送别》等,兼顾唐诗和宋词,兼顾古体诗和近体诗,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与学者大家进行心灵交流和精神对话,不断增进对诗词的了解,提升对语言的精准感知。
二、“下水”创作,体验语用乐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倡“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下水”[3]。语文老师如果有了诗人的本质,身上有着更多的浪漫主义色彩,有着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出口成章、提笔即诗,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无论是提升自身诗词修养,还是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我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日常感悟,与学生进行交流切磋。如,我读了《宋词鉴赏辞典》后,觉得宋词韵味无穷,余音绕梁,写了一首词:
诉衷情·夜半无眠起读宋词有感
夜深,蝉鸣,凉风习,睡意微。轻掩卷,深思,味千回。
月明思绪飞。依依,宋词余音稀,梦中归。
在与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我又领着学生再次温习了宋词的基本格式。有的同学还饶有兴致地将这首词改成一篇散文。
以诗相赠。毕业前夕是学生相互留言、赠言的高峰期。我发现这些留言、赠言都是学生的真情流露,但他们喜欢用网络语言,对于提升语用能力帮助不大。何不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创作诗词,以诗相赠,岂不一举两得?我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地引导他们运用诗词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在毕业之际“自己最想说的”“不虚假不做作的情感”,比比看谁能给初中生活留下一个有韵味的回忆。为此,我率先写了一首诗:
舍与得
赠友拙笔望远航,初生雄鹰展翅翔。
学成归来同分享,师生比邻情意长。
以此来表达我对班级同学的祝福之情,希望他们不要留恋于过去,不作儿女态,而要放眼未来“向前看”,把握好以后人生中的每一个关键处,等取得成就后再回来与母校的老师们分享。学生们在看到这首诗之后,纷纷回诗。有学生这样写:
舍不得
师生相伴四年路,儒影烙印在我心。
老叶催生新芽壮,谆谆教诲记心中。
在毕业留言这个平台上,学生不仅强烈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更将原汁原味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发现了运用语言创作诗词的乐趣。
三、“临摹”名篇,丰厚语用积累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老师的精力有限,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指导每一位学生诵读、仿写创作,尤其是像诗词这样比较“高深”的知识,很多同学容易望而却步,浅尝辄止。因此,我鼓励有共同爱好的同学“拉帮结派”,选出“帮主”,成立“诗研社”:苏轼帮、清照帮、稼轩帮、纳兰性德帮……由“帮主”带领社员一起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共同分享,定期创作,提升自己对这些诗人的个性化认识。
我鼓励诗词研究社的“帮主”先行模仿创作,模仿的“样本”是课内诗词,提倡学生结合对诗人的生平认识来进行创作,这样,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认识深度,更积累了语言、开拓了思维,通过叙述“真故事”,抒发“真情感”,力求表达对生活的真实看法和正确认识。从模仿名家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和写作手法开始,先“于无法之中求有法”,紧接着在“有法之后求其化”,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不断地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如“清照帮”的帮主在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遭遇和當时的创作背景,创作出了一首宋词:
如梦令
走近才女清照,惜春花娆雨飘。柔肠千缕愁,彼时芳华正韶。
国夭,家渺。晚境茕孑曲高。
看到“帮主”创作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宋词,社员都不甘落后,纷纷搜肠刮肚、苦读深思,在“帮主”和老师的帮助和带领下,“清照帮”的几位社员也模仿着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宋词:
如梦令(其一)
诞于书香门第,千古第一才女。生固甚乐逸,后竟孤苦无依。
凄矣,苦矣。身世颠沛流离。
如梦令(其二)
才女易安居士,秉学浅斟低唱。绝唱声声慢,笔触憔悴惆怅。
流离,怀乡。只缘国破家亡!
如梦令(其三)
皆道才女清照,不言一生飘摇。腹中满诗书,难挡家国兴衰。
惜花,叹物,为景独自伤怀。
无论是模仿优秀的名家作品,还是模仿身边同学创作的诗词,都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佳作的熏陶,不断增加自己的语言积累,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将模仿的对象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发展自己的语用能力。
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并极大地带动了班级诗歌创作的热潮,一时间,班级吟宋词、写宋词蔚然成风。学生用这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学习上的心得和人际交往中的思考等。如:
如夢令·考试有感
今晨一觉醒来,梦境依稀残留。试问同学们,却道范围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焦虑过头。
这首词的小作者借用《如梦令》的词牌,表达了自己在初三阶段考试前的焦虑心情,甚至到了做梦都梦见考试题目的地步,醒来后懵懵懂懂的,真的跑去问同学们自己是不是在做梦,同学们却告诉他,文言文复习的范围依然还是那么多,依然需要一篇一篇仔细复习,小作者万般无奈下,发出了“知否,知否,应是焦虑过头”的感慨。
模仿创作阶段固然艰辛,但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的“教”与“学”,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他们更乐意施展才华,表达自我。于是,我开始放手让学生自由创作,定期收集比较好的作品贴在班级墙面上,或者推荐给校刊。
四、推敲韵律,提升语用水平
初中阶段是学生语用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初中生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青春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较强,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日益提高,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丰富,情感发展也日渐稳定和理性,词汇量也在逐步扩大,既有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具备表达自我的语言条件。诗词创作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思想展现独特的自我。但是,诗词是讲究格律和韵律的,片面地追求字数相同、结构相似,也仅仅是谋求创作的“形似”,还停留在创作的“初级阶段”,而只有了解了格律诗词的平仄安排、押韵方式、对仗形式、修辞造句、意境营造等,才能在“戴着镣铐跳舞”的局限下调动更多的思维,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更“神似”的诗词。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意识地把诗词格律、平仄等比较浅近的知识教给学生,指导学生借助小组的力量,从格律、平仄等方面精心打磨他们自创的诗歌,成全一首首好诗、好词,不断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学习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一位学生在大量阅读苏词的基础上,结合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创作了一首宋词,班级同学认为这首词文气通畅,遣词精当,是一篇上乘之作:
江城子·读苏轼词有感
密州出猎倾城忙,随孙郎,卷平冈。谁解太守,满心虑边防?
赤诚肝胆寄朝廷,羡魏尚,盼冯唐。
一蓑烟雨惠儋黄,心清朗,建雪堂。赤壁明月,佳句有千行。
旷逸徐行伴吟啸,慧济世,乐奔忙。
但是,这首词明显在押韵和平仄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平仄方面,有17个问题之多,比如第5字“倾”应为仄声,第8字“随”应为仄声,第17字应为平声,等等。于是,师生一起重读苏词,再读《苏东坡传》,再一次感受苏轼伟大的人格魅力和词作光辉,合力修改,终于创作出了一首比较符合格律和平仄的宋词:
江城子·读苏词有怀
密州出猎一城忙,拥孙郎,卷平冈。心虑边防,谁解老夫狂?
肝胆赤诚朝廷寄,羡魏尚,盼冯唐。
一蓑烟雨惠儋黄,性清朗,筑雪堂。赤壁惊涛,佳句有千行。
旷逸徐行吟啸伴,慈济世,乐奔忙。
在诗词创作的过程中,利用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拓展阅读视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创作中碰撞智慧、交流情感、分享真知生成很多智慧的火花,这些生成性的资源在老师和“帮主”的智慧设计下,或回应,或组织、参与、引导,让学生的经验、知识、思想、感受、体验、态度、思维等真正成为课堂中独一无二的表达。
在诗词创作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在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诗词创作成为张扬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和谐对话的精神家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自然而然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宇明.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J].语言文字应用,2000(3):71.
[2]王培光.语言运用能力与语言审析能力的分析与验证[J].中国语文,1996(6):440.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