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应用策略研究
2019-09-17揭兆雯
揭兆雯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互赖理论,实施小组合作的前提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组,在此基础上,于课堂教学中灵活选择合作的时机与方式,并对合作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与评价。立足初中生物教学实践,围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分析、课堂的具体应用以及后期反思三个层面进行探究与讨论。
关键词: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库尔特·考夫卡在社会互赖理论中指出:只有交往、生活与社会的行为轨迹合理化,个体才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机遇,因此,合作是一种个体需求,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交集过程中,对促进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合作能力作为一种综合素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科素养是教育实施的基础目标,而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既依赖于“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又依托于学生间的学习合作,因此,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应用意义重大。为此,论文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实际,围绕前期分析、中期应用和后期反思三个视角,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讨论与探究。
一、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期分析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构建其核心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实现合作效益的最大化。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所提出的社会互赖理论是支撑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认为,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即是人际交往,而学习动机的本质,就是在人际相互作用下建立起来的积极的依赖关系。学习小组成员由共同的目标产生互赖,成员之间都希望彼此进步和成功,这种积极的互赖关系影响着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它能够产生使成员之间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和相互学习的良性互动。因此,结合社会互赖理论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框架,是发掘小组合作学习实效的重要举措。
此外,合理分组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一项前期重要任务,通过反复实践发现,合理分组需要通过三个环节来实现。
1.学生考评
实施考评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以考评结果为依据,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定位。具体来说,考评路径包括“课堂表现”“课外表现”“生活实践”和“其他”四个方面。
其中,“课堂表现”的考评内容包括:①课堂提问与解答问题;②完成学习的时间与质量;③课堂互动的积极性;④个体能力的发挥;⑤个体探究的有效性;⑥学习方法的正确性。
“课外表现”的考评内容包括:①课后作业完成度及质量;②学习计划的自我统筹与设计;③学习资料的采集与运用;④课外探究的完成度与质量;⑤学习反思能力。
“生活实践”的考评内容包括:①能用学科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②能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
“其他”方面的考评内容包括:①学科素养的表现;②学科思想的掌握与运用。
2.小组划分
根据学生考评的结果,首先将班上学生划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三个等级,分别用A、B、C来代表,继而根据各等级学生在班级上的占比来划分学习小组。例如:班级内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的占比較为均衡,可设置“A+B+C”三人学习小组,通过精简小组人数来细化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再如:班级内中等生占比较大,则可设置“A+B+B+C”四人学习小组,通过充分发挥中等生的优势,协助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习与进步。
3.小组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以优等生为核心,在小组团队中承担“教师”的义务,矫正组员的错误,引导组员运用正确的学习思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予组员最大的帮助。中等生的角色发挥在于提出各种见解,与优等生共同确立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学习的方法;而学困生则承担动手操作解决各类实际问题的任务,在优等生和中等生的协助下,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和尝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
在课堂教学中,授课前与授课中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阶段。其中,在课堂开始阶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确立学习方法,统筹学习本课的全过程,同时也通过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已有的内部认知结构,为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知识打下基础。
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课,本课作为初中生物教材“生物圈”模块中有关绿色植物的重点课程,在教材第三单元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习本课也是学生对“生物圈·绿色植物”进行整体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结合本课特点,笔者以问题作为新课导入的主要方式,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1:可否结合课前预习,确立本课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知识?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本课内容,小组内分享课前预习的结果,并通过小组合作确立本课的内容脉络和重难点知识。
问题2:学习本课突破重难点知识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活动:小组内讨论,并结合本课的重难点知识,通过小组合作架构认知图式,梳理已学知识,探寻已学与新课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答案,包括:①绿色植物种子萌发、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的必要条件;②上一课所学的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及其意义。
问题3:能否根据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来确立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
学生活动:将之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具体化,继而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分析之前的学习经验对学习本课能够发挥哪些作用,最终确立本课的学习方法,即沿用上一课“光合作用”的学习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的主要思路。其中,在“提出问题”环节用生活实例举例说明;在“分析问题”环节用实验来验证;在“解决问题”环节确立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基本原理,及其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如此,通过在新授课环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明确了本课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应当运用哪些方法,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埋下了伏笔。
在授课中环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围绕重难点知识展开合作探究。如“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授课中段,结合上述新课导入时学生合作学习的结果,笔者首先展示课件,并根据课件提出问题:
问题1:为什么把蔬菜冷藏起来能够保持新鲜?
问题2:为什么花盆的底部都有一个小孔?
学生活动:再次阅读教材中的本课内容,并根据本课的重难点“呼吸作用的过程”“呼吸作用的实质”两个目标方向,立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
在此基础上,笔者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實验材料:煮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保鲜膜、透明胶带,将材料发给各小组,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实验。
实验步骤1:组内讨论两粒种子的差别,得出“煮熟的种子已没有生命,失去了进行呼吸作用的可能性,萌发的种子则相反”这一结论。
实验步骤2:用保鲜膜将两粒种子分别包裹起来,用胶带密封。
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小组合作探究:①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差别;②呼吸作用对绿色植物的影响,从而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初步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实验步骤3:打开保鲜膜取出种子,通过触摸感知两粒种子的温度。
再次提问:为什么在密封空间内萌发的种子温度升高了?
演示实验1:将萌发的种子放入甲瓶,煮熟的种子放入乙瓶,点燃蜡烛置于其中,甲瓶的蜡烛熄灭。
演示实验2:将萌发的种子放进瓶内,插入导管后密封瓶口,将导管另一端置于澄清的石灰水内,5分钟后石灰水变得浑浊了。
小组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①植物呼吸过程中需要氧气,并释放出CO2;②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用氧气将体内有机物分解,通过释放出能量供给植物生长。
如此,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发掘了学生的个体潜力,使他们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后期反思
通过研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助力学科素养的形成作用明显。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调适与改进。首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体潜力尚未能全部释放出来,小组合作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究其原因,学生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观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观,同时,合作氛围也影响着合作过程中组员角色作用的发挥。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能,需要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辅以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集体荣誉观,在合作学习中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尽其所知、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其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合作也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模式仅停留在“小组”这一层面,对学困生的带动作用有限,同时班级上众多的“小集团”也不利于学生共同进步。因此,在而后的工作中教师需以小组为个体,通过加大小组间竞争与合作的力度,来实现全体学生协同进步,并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小组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它的普适性与应用价值俱已得到验证,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然而,小组合作并非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教师还需整合其他教学方法,运用多元机制和多种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助力学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晓玲.初中生物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111.
[2]罗华义.初中生物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1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