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实验活动课设计
2019-09-17吴盼盼
吴盼盼
摘 要: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活动课,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关注学生的探究需求,以寻找最优活动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学科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实验活动;核心素养;思维生长点
2017年,我国明确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定义:“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能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的实验活动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将实验教学的功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呢?
一、激发探究需求,找到学生思维的生长点
科学实验活动课上,往往要学习实验仪器的使用,才能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学习。但科学中的很多实验仪器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很少,在认识仪器结构、功能及使用中,也没有太多的乐趣可言。“细胞”第1课时的重点是“学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怎样让这一内容的教学变得高效,又让学生喜欢呢?关键是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案例1:教师出示学生熟悉的洋葱,撕下洋葱表皮,放在实验桌上,请学生观察。学生只看到一层透明的薄层,教师适时请出“另一只眼睛”——电子显微镜。将染色过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学生惊喜地观察到了洋葱表皮细胞,从而引出细胞这一概念。此时,抛出“为什么用肉眼看不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的问题,学生随即想到细胞太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来观察。继而出示显微镜下的各种细胞的图片,设问:“想不想亲自使用显微镜来观察它们?”学生都跃跃欲试。
以上教学环节中,以常见的洋葱表皮为载体,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和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现象作对比冲突并导入,激发了学生想观察细胞的热情,产生了学习动力。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充分的铺垫,让学生的思维有了“生长点”。
二、以学定教,选择最优活动形式
实验活动课的形式多样,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活动。所以,我们在确定活动形式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只有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活动形式,才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案例2:“细胞”这课教学中,通过小学科学教材的解读,知道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学习过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但所掌握的知識与初中的要求有差距。学生虽然使用过最基础的光学显微镜,但对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及功能缺少完整的认识,对如何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也不清楚。
以学生小学时学习的显微镜知识为起点,回顾光学显微镜的结构,采用对比的教学方法,以“寻找中小学显微镜不同结构”的活动为形式,直接突破中学显微镜的结构中需要介绍讲解的部分。这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按部就班、逐个介绍结构的模式,变冗长为精练,让这一环节更加有效。使中小学的教学很好衔接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能力,并在“通过功能认结构”的活动中,建立“存在即合理”的价值观。
三、开发教学资源,多方位“突围”重难点
新时代的教师在面对教学重难点时,应该尝试突破传统模式的“枷锁”,在充分摸清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的前提下,积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多角度寻找突破口,多方位“突围”重难点。
案例3:“细胞”第1课时的重难点“认识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学会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其中“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是学生学习难点。传统教学对这一环节的处理往往是老师全程示范,学生跟学,但很多操作细节可见度低,有些操作中所要观察到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展示,需要老师反复说明,且学生不能直观理解。如转动转换器、遮光器、反光镜的细节操作,对光时的白亮视野,以及物象逐渐清晰的过程等。
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该难点在教学上的缺陷,笔者制作了“显微镜使用”的Flash动画(如图所示)。以动画为形式从学生最能理解的角度来演示显微镜使用步骤,并放大部分细节操作,将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现象直观展示出来,同时也使教学内容形式灵活,更具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动画的演示来突破这一难点,并加上“理一理”的环节,让学生对所观看的步骤进行梳理,明确操作的具体方法,分步操作,分步达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同时,对于动手能力强、最快完成操作的同学,以小老师身份对其他同学指导,不仅激励了这部分同学,而且用同伴语言对教学进行了补充,还解决了教师指导有限的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实验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教学生发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邢菊芳.巧用自制模型 突破教学重难点[J].中学生物学,2016(1):29-30.
[2]朱清勇.基于核心素养 审视实验创新[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