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校本游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2019-09-17秦勤黄明深
秦勤 黄明深
摘 要:游学作为一门课程,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需要学校进行顶层设计,结合学校特点以多学科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在游中学,在活动中感悟。
关键词:校本;游学;课程;社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尊重多样文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近年来,游学已被大众认可,越来越多的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开设了不同形式的游学课程。学校位于四公里枢纽地带,交通便利,学生的视野较开阔,家长重视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为学校开展游学课程提供了基础保障,同时作为教育部综合素质评价试点校之一,学校以“人人参与、个个体验”为实施原则,开设“社区游学课程”及“自主游学课程”。
一、游学课程设计原则
1.开放性原则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注重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广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展示的多样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不局限或拘泥于某一固定结果,注重过程性的参与。
2.整合性原则
整合校内外资源,因时因地,因校情、学情、家庭选择或设计适合的游学目标,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和社会实际整合开发课程,保证课程的时效性,实现课程的生成性。
3.体验性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人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突出体验实践,注重强调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生活性原则
根据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将设计着眼于生活实际,把学生引进广阔的社会生活舞台,加强教育的生活性,突出生活的教育化程度。
二、游學课程设计内容
1.社区游学课程
学校既毗邻重庆市工商大学、重庆市教育学院等高校,又邻近部分小区,因而接触到的社区类型既有单位型社区,又有小区型社区,还有板块型社区。学生生活在不同类型的社区中,接触的经济生活、社会组织和文化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类型的差异,学生能从社区中学到很多知识,积极开展社区游学课程,有利于学校开展教育创新活动,促进学校与社区协同发展。
该课程设计以社区为依托,开设“社区消防安全”和“社区文化建设”两大板块的学习内容。
(1)社区消防安全板块
社区消防安全是未来城市建设、安全管理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城市防火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联合学府路社区、南坪镇汇雅社区社工站、汇雅社区市民学校、南岸消防支队二塘中队每周五下午在校内开展“学生生存技能培训系列课程”,掌握用火用电安全小常识、排查火灾隐患的方法以及逃生自救的基本知识。
随后利用这些资源安排“游学课程”,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参观社区消防设施、观察社区消防通道,了解社区消防安全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策划社区消防宣传、消防知识竞赛等活动,将安全教育渗透于消防宣传和知识竞赛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自救意识,同时也通过该游学活动,教会学生排查家庭内火灾隐患、逃生自救知识以及灭火器和消防栓的使用方法。
(2)社区文化建设板块
学校结合南岸区推行的“三生三宜”品质城市建设,开展“社区文化游学课程体验”活动,以软陶秀、积木构建重庆吊脚楼等积极参加学府路社区“一社一品”巴渝展,让学生充分了解“三生三宜”的建设目标,科学规划社区生活生态空间,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对社区文化认知的形成,培养学生积极的公民觉悟。
同时,学校也安排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安排参加走访社区中的党员活动室、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等,了解社区的基本运作方式;参加社区传统节日端午制作粽子、中秋游园猜谜、元旦写春联等活动,充分感知传统节日文化,体验社区文化游学意义。例如:端午制作粽子活动中,学校组织学生与社区共同制作并赠送传统清水粽,同时向社区参与活动的居民宣传端午的来历、习俗。
最后通过“游学成长记录卡”记录参与过程,撰写游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丰富游学体验。
2.自主游学课程
学校五公里校区七年级现有教学班12个,根据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的统计,学校寒假期间,家长自发带学生外出旅游的人数占了七年级人数的95%以上。基于此,学校设计自主游学课程,按照各学科的教学进度设计游学问题,例如:“文化传承”“历史由来”“民族传说”“生态游历”“人文科技”“环保生态”“城市文化”等主题;同时提倡暑假孩子自己设计游学线路、行程表等,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学校设计了“我的游学路线图”表格,指导学生在旅行前、旅行中、旅行后进行安排、思考、体验。真正意义上达到了游学的目的。
游学路线图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讨论设计自己的旅行路线,了解自己行程中会经过的地区,学习看地图,增加生活常识;行程用时、就餐、交通、景点、住宿、休息等问题应该如何来安排。从计划中,学生学习如何安排自己的旅行,思考在旅行的过程中准备的一系列事宜。从计划到实施的背后,会让孩子进行大量的查阅、问询等解决问题的学习。
游学日志的填写,引导孩子们关注自己的旅行实施,可以对比前面的计划,知道计划与现实的差异,从而学会在今后的游学路线图设计中重新去审视自己差距。游学感言则是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游学旅行结束后的收获,将自己的感受填写到里面,可以用任何方式,如绘画、照片墙、游记、故事等,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记忆记录下来。最后通过成果展示,分享游学收获,提升游学成果。
三、实施游学课程原则
1.重视细节,让知识“活”起来
游学课程的细节设计非常重要,行前准备、过程活动、知识再认各个环节的细节都需要充分考虑。
社区游学不仅是被动的、接受性的参与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好单位型社区、小区型社区、板块型社区入住人群的文化程度、职业背景等资料,根据不同社区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社区是我们学校实践的一个重要场所,它能让学生参与创造性的探究活动,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协助社区解决各类问题能促进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并获得自我肯定以及自我实现的良好品质。
自主游学更要注重细节设计,特别是游学路线图的表格设计,自主游学不只是让学生从知识上、自然风光上去思考,也要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特点去思考,多思考“为什么看”“看什么”“看到了什么不同”,促使学生更好地安排、记录、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思考,哪怕是旅游大巴上风趣、生动的故事,就是生动、立体的知识交流课,这种交流不同于传统的交流,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的引生入境,使知识一个个都“活”过来,深深地刻入学生的意识当中。
2.深度融合,变革学习方式
游学是在游中学,而不是单纯的实景教学;对游乐着眼过多,就会失去课程本身的意义;而过度地强调学习,学生就在游学的过程中背负过于“沉重”的包袱,怎样做才能既游且学呢?
从课程设计上来看,一是要统筹各学科的知识,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规划,不能只是一門或两门学科的参与,必须是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的参与,让课程“活”起来,才能让游学课程拥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二是要以团队协作、不断完善的渐进式方式进行,游学课程的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反复的尝试、不断的改进,每改进一次就修订一次游学课程,让游学课程资源日趋完善和丰富。
学校的游学课程设计就是多科教师共同开展的拓展游学课程:语文老师在拓展游学中设计了人文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传承;体育老师在拓展游学内容中设计了自然地形活动;生物老师在拓展游学内容中设计了动植物的认识;数学老师在拓展游学内容中设计了数列、时间安排的问题;英语老师在拓展游学内容中涉及了旅游中的英语问题。
整个拓展游学项目教师都会进行行前培训、路线推敲、沿途观测、景点探究、晚课学习、分组探讨研究、分享总结等环节,在真实的环境中考察探究,确保拓展游学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
3.知识再认,科学评价学生
学校在评价中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自选任务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评价,在评价中体验。具体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掌握相应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完成科目测试、作品设计或成果展示所展现出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游学课程的特殊性和多元性,游学结束后,学生和教师的任务并未随着游学结束而结束,返校后,课堂依旧会围绕游学的内容开展,考虑到拓展游学项目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对学生评价主要是发展性评价:一看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表现,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演讲评比、作品鉴定、成果展示等方式呈现,整体过程化的综合评价效果远远胜于一个简单结果的评价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将是极大的促进。
四、游学自由与安全并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会主动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他们的学习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游学的特点就是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享受自由自在的游。对于此,教师要创设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教师需要做的是合理地制订、完善规则,让学生自主探索去观察、去游戏、去合作、去学习。
但安全是游学的重要前提,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心理上已呈现独立趋势,因此游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所有参与设计的教师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做好各类应急方案,确保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总之,学校的校本游学课程立足于学校课程建设的规划框架,植根于学校校园文化的深厚内涵,它不仅能增长学生的生活阅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当然,它也要求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多一点热情、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准备。我们相信,校本游学课程必将为学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者简介:秦勤(1982—),女,汉,重庆市南岸区,本科学历,重庆市第110中学校技装中心主任助理,中教三级,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