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的“点睛”艺术
2019-09-17朱静
朱静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与突破。一堂好的思想政治课,在结构上必然有着科学合理、衔接自然、引人入胜等特点,所谓画龙点睛,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留有余韵的结尾则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思想政治课的结尾设计得更加完善?经过教学实践的探索,总结出分析梳理小结式、引用结尾式、创设情景式、歌曲陶冶式、拓展延伸式、社会实践式等思想政治课堂的结尾技巧。
关键词:新课标;思想政治课;结尾设计
常言道:“描龙画凤,贵在点睛”,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课堂结尾要将教学的小课堂带入人生的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之面,达到画龙点睛、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境界。它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纵观目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很多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对每节课的导入都非常注重并精心设计,然而,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部分,却很少给予足够的重视,或只在理论上重视。那么,这堂课必定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给人以不完整或是满堂灌的缺憾感觉。事实上,精彩的课堂教学结尾,就如同画龙点睛,不仅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和掌握一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识记、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形成知识的整合性和结构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归纳,留恋课堂,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课堂的结尾可以实现多样化、艺术化。学情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结课的方式也是千变万化的。本人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中,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堂结尾方法,并收到一定的实效。
一、梳理小结式
课堂小结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收尾方法,就是通过归纳、梳理、提炼、总结,使整节课的内容实现条理化、结构化和整合化,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一步识记、理解和运用。教学实践中,一般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梳理小结:一是“口述”方式。比如:我在讲《向自己的目标迈进》这一课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要确定人生目标?”学生回答之后接着又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实现人生目标,走向成功?”思想政治课的一个特殊性,就是对生活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所以,我十分强调“怎么做”。为了达到学生学以致用,我又继续问:“那么,在实现目标遇到困难时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样层层追问,就是要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梳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结构!二是“写或画”方式。如让学生写出“本课学习心得”“本课知识框架”等等。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检测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培养梳理总结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反思的核心素养。
二、引用式结尾
引用相应的格言、警句、诗句、成语、谚语、俗语等来对全文进行结尾,可以使课堂内容得到丰富,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因为不少名言、警句往往是人类思想、生活经验和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精华。采用这种方式收尾,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如在讲《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这一课时,在分析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对个人成长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后,让学生边读边感悟“白居易——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这句话,让他们在分析感悟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及自身价值观的升华。不仅做到了学科间知识的融合,更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三、创设情境式
即通过创设或灵机运用一定的情境进行自然收尾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收尾时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灵活多变地创设情境进行收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及时地、广泛地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起到巩固知识、体验成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现场直播”,在临近结尾的时候,还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对这种“意外”运用得当,则会成为巧妙的课堂结尾。如在讲《做人从知耻开始》这一课时,课上正好有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回答出来,他脸都红了,我就借机临时增加了一个问题,这时他迅速举手并回答了,最后,通过这一学生的表现,让其他同学们也切身体会到了知耻的重要性。这节课后,我注意到,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上课都格外积极、认真。
四、歌曲陶冶式
歌曲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主题鲜明的歌曲更能使教学内容得以升华。所以,在讲授一节课的结尾时播放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歌曲,通过歌曲欣赏,不但能强化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还能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大脑得到调剂,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精神上的准备。例如讲完《孝敬父母长辈》这一课时,我给学生播放了《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那优美的旋律使学生的情绪很快受到感染,有些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一曲完毕,我略加补充:“孝敬父母长辈,最重要的是尊敬、关爱、赡养,不仅从思想上有这样的深刻认识,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去。”通过这种方式,劳逸结合,寓教于乐,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也在学生的情感大海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
五、拓展延伸式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重要课题之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生了解新知识后,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适时地拓展延伸,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求知欲望,从而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等能力。如在讲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课时,课本只对其内涵、意义做了较为细致的讲解,而对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只是从总体上概括:“我们应以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追求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最终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很显然如果教师只是把这句话读一遍,学生是无法理解掌握这一问题的,为此我在课堂结尾做了这样一个设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对国家还是自身的发展都如此重要,那么,当代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從公民角度的四个方面,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很多学生就从维护国家利益、终身学习、孝敬父母、履行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回答。这样的结尾自然而然给课内与课外活动架起了桥梁,通过对知识的迁移及运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还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的情感价值观。
六、社会实践式
社会实践式指让学生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巩固知识。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学生仅听懂道理是不够的,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来巩固,由认识上升到行动。例如,在教学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六课第一框“走近老师”中,我的结尾设计为:“寻找老师的烦恼”。(1)任何人都会有烦恼,老师也不例外,从你的角度看,你认为哪些事会引起老师的烦恼?(2)在老师的烦恼中,有没有因你引起的,如果有,你打算怎么办?(3)从老师的角度看,哪些人和事会引起老师的烦恼?(4)课后请你访问一位老师,尝试了解并消除它的烦恼。通过这样四个问题的结尾设计,既能巩固学生当堂所学的知识,又能很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的要求。
本人尝试过的课堂结尾方式,还有练习巩固式、访谈结尾式、分组讨论式、网络链接式等。本人通过自身实践,深深体会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而这种艺术的表现手法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在运用各种课堂结尾方法的过程中,应注意课堂结尾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科学性、针对性、完善性、可行性,要注意因材施教,既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堂类型,又要照顾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水平、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差异,力求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有效地利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课堂结尾用语应当力求精练、准确、生动,能科学系统地总结本课所讲的内容,同时,适当讲究艺术性。
思想政治课的有效结尾方式远不止文中所提及的这几种,学生主体不同、课堂主题不同,往往结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它灵活多变的特点给我们创设了更多有效的结尾方式。都说“结课有法,结无定法,贵在得法”道理就在于此。总之,课堂的结尾部分在一堂课中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若设计得精妙,不仅能深化和巩固学习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产生课断思不断、语断意不停的艺术效果。“画龙点睛”“余音绕梁”,对师生双方都是一种享受,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堂,还能倍增思想教育力量。所以,我们要精心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新课标,设计最有效的课堂结尾,真正发挥课堂结尾应有的潜在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翠莲.谈课堂教学结课[J].青年文学家,2009(12).
[2]史建英.展现课堂精彩的结尾[J].四川教育,2006(5).
[3]纪小磊.思想政治课教学结尾的几个方法[J].吉林教育,2008(8).
[4]鲁春红.政治课教学的结尾及设计[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1(S1).
[5]钟育元.给思想品德课教学一个艺术收尾[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10).
[6]张秀阁.让政治课堂有一个精彩的结尾[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