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学历史教学闪烁人文的光环
2019-09-17杨志海
摘 要: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中的人,更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十年以后仍在起作用的教育。这就需要教师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广博知识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用多元化的课堂模式,把书本知识和书本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打破思维定式,使历史知识“活”起来。在全面、立体的学习评价中修砌一座师生幸福而又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花园。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评价
历史能告诉我们过去,学习历史并不只是为了知道过去,而是为了通过学习,形成历史思维,给我们提供处理现实生活难题的历史智慧。历史教学既具有叙事性又具有人文性,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人文的关怀。因此,历史教学不仅要关注历史中的人,更要关注课堂上的这群中学生作为人的精神需求,因为真正的教育是十年以后仍在起作用的教育。《百家讲坛》之所以能为大众喜欢,它的魅力就在于集历史的故事性与人文性于一身,让历史的人文性通俗化,在我们与古人的交流中,用历史的睿智指引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些成熟,少些莽撞。
一、教师的人文精神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实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前提条件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需要教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把广博的知识、清晰的思辨和个人的人文素养融合在历史教学中,这样的历史课堂才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如果说,“学高人之师,德高人之范”,那么,人文,为其骨骼!因为历史老师是生活中的人,不是吞吐历史知识的机器。以前,我觉得历史教师的人文精神就是像袁腾飞一样,在课堂上谈天说地,借古说今,隐喻人生,张扬个性智慧,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当真正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我发现如果一节课上得到处都是老师闪闪发光的影子,那就不叫闪闪发光,应该叫阴影笼罩了,因为只有教师的风采和学生的光彩交相辉映的时候,才是精彩的课堂。
课堂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是理想的未来。教师与学生除了是师生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当人看,懂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站在学生成长的角度去组织课堂教学。我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外国古代史,学生都难于理解当时的情景,考虑到学生没有很多课余时间一一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有一些史料太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就会推荐一些好看、好玩的书籍、影视,甚至游戏,以辅助学生了解历史。如《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大秦帝国》《罗马人的故事》《地中海三部曲》等。《罗马帝国》《欧陆风云4》《维多利亚2》《十字军之王2》这些电脑游戏对学生直接了解欧洲地理、国家和民族的迁移有很大的帮助,我也会推荐给学生。这样既能让他们有效率地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并就某方面的历史知识进行查阅、分析、思辨、整理,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当学生真正喜欢历史,他们就会用自己的方式深入地学习历史,这样学生更容易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方法的人文性是实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基本途径
中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接受能力、独立学习和思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自发地阅读和了解,不喜欢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历史学习不仅有趣味,有动力,还能让学生从多元的学习过程中提取无价的人文精神。比如学习《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八(1)班学生的Flash制作特别有水平,我就引导他们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在课堂上以小组评比的方式上台展示课件、讲解内容、互评得失,学生既看到鸦片战争的全部面目,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八(2)班是一群爱听故事的孩子,我们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历史图片、音像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在丰富的故事中多方面多角度立体地了解鸦片战争这段历史。当然,历史课讲故事,我们不但要注重故事的講述,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八(3)班学生思辨能力强,特别喜欢辩论会,因此,在这个班上课,我们的课堂主要开展“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的分析、辩论活动。学生从外国人、民众、保守派、革命派这些阶层的角度解读鸦片战争。通过分析、思辨,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群像无一不在学生脑海中浮现,这才是鲜活的历史,学生需要的历史。学生学得特别生动,他们还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连环画、故事、短剧、评书等形式来展现鸦片战争。
三、教学内容的人文性是实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基本载体
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同历史内容有着独特的人文内涵。历史教师要优化教学内容,也就是把历史课从枯燥乏味的时间、地点、人物、过程及历史背景、历史意义等几大要素中解放出来,将书本知识和书本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善于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听听“另一种声音”,使教科书上的知识“活”起来,立体起来。试着多元去阐释历史,对同一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现象,做出不同的乃至完全相反的解释和判断。比如学习《洋务运动》时,我们在课堂上举行“洋务运动人物大评价”活动,同学们是这样评价李鸿章的:从革命史观出发,他是令人唾弃的卖国贼;从现代史观出发,他是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奠基人;从文明史观出发,他真正开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大门;从全球史观出发,他开始了中国主动地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让同学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评价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观念正确与否,其实对他们并不重要,因为若干年以后,具体的知识大多都会忘记,但沉淀在脑海中的历史思维却不仅仅在历史学习中,而且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将永远指引其前进。
历史教学内容的人文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局限于书本的内容和课堂的范围之内,而是要跳出这个范围,走进历史,感受和体会当年的情景。我们可以带学生走进历史博物馆,去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建筑,引导学生去想象当年的情景,把自己加入那个场景中,感受那段曾经发生的历史;也可以通过影视资料或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将当时的情景和对话在现实中表现出来,还原历史,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历史。这样的历史内容才是丰富的,精彩的,可触摸的,闪烁着人文的光环。
四、学习评价的人文性是实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根本保证
教学是人的教学,学习评价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是对生命生长的关怀,是对人的价值、个性、尊严和发展的关注。改革学生的学习评价制度是构建历史教学人文性发展的动力体系,是实现历史教学人文性的根本保证。
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知识掌握的情况,因人而异,及时用恰当的语言情感给学生恰如其分的激励和表扬,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朱幕菊说:“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都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而创新、实践、道德、综合素质的评价总是微乎其微,这种忽视是完全抹杀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在具体的评价上,我们要改变简单粗暴地以考试成绩为评价结果的方法,将学生的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外作业纳入考核的范围。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尊重差异,体现价值的多元性,既看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每个学年我都会和学生通过交流、讨论、修订,制定一张《学生学习评价表》,用于学生每节历史课的平时成绩评价,评价的内容既体现学生个性,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又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评价的方式多角度、多元化,注重评价主体的互动性,有师评、自评、互评,力争评价全面、客观,评价的结果将折算出学生平时考核的成绩。(附《历史课堂学生学习评价表》
学生的学习评价包括平时考核成绩和考试成绩。考试采取开闭卷相结合,闭卷部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考查认知水平,开卷部分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评价等能力。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就像把生命的种子播撒在一块阳光雨露充沛的肥沃的土壤中,学生嗖嗖地向上成长,尽情地绽放生命的魅力。老师和学生在这么一个满是人文素养的精神花园里幸福而积极地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幕菊.走進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3]郭正龙,张雪芹.中学历史教学下的史料教学问题浅议[J].现代交际,2019(1).
作者简介:杨志海(1974.12—),男,汉族,广东省南雄市,本科,广东省南雄市第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中学历史教学人文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