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排斥理论下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市民化困境

2019-09-17王怡蕾莫慧兰史琼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2期
关键词:市民化

王怡蕾 莫慧兰 史琼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是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旨在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的一种自愿性搬迁扶贫方式。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脱贫攻坚决战的胜利与否。截至2019年2月,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入住132万人,剩余56万人将于6月底前全部搬迁入住。然而,实行易地搬迁城镇安置的贫困户却面临着市民化的困境。基于此,以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社会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D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137-03

引言

貴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水域源头区域,地处云贵高原,省内高原山地居多,喀斯特地貌广布,石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贵州省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较深的情况,贵州省有65个县(市、区)属于连片特困区域,为了解决部分地区一方水土无法养育一方人的问题,同时也为了进行生态保护,贵州省成为了全国首批的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省份之一,旨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解决贵州省贫困户艰难的生存现状。

2001年,国家计委正式提出“易地扶贫搬迁”概念。2006年国家发改委颁布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一五”规划》,规划提出:易地扶贫搬迁,亦称生态移民,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探索实施的一项重要扶贫举措,通过对生活在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搬迁,达到消除贫困和改善生态的双重目标。

2015年,贵州省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生态移民力度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提出移民的安置地点以县城、集镇、旅游服务区、中心村、有就业岗位的产业园区为主,其中重点放在县城和集镇。注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的群众选择不同的安置地点。

总体而言,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安置地点是县城和集镇,那么搬迁之后的贫困户势必要面临融入城市生活后市民化的问题。贫困户在顺利迁入新家后,需要寻求新的谋生手段以维持在城镇的可持续生计,同时需要完成从身份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自给自足的农民,而应当是一个市民。他们是否成功地转变自身的身份,是否适应城市的生活,不再返贫,这搬迁后的种种问题决定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成败。

一、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排斥是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首次提出,他提出的社会排斥主要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割裂现象。英国政府1997年成立了社会排斥部,对社会排斥这么定义:“社会排斥作为一个简洁的术语,指的是某些人或地区遇到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

本文中所提出的社会排斥特指易地搬迁贫困户在市民化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排斥因素,并未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这些贫困户遭受的排斥主要包括经济层面的排斥、文化层面的排斥和政治层面的排斥。

(二)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过程中受到的排斥

1.经济层面的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在进入城镇生活后,大量的生活用品需要直接进行购买,从而造成他们的生活成本大幅度提升,加之由于生活的地理位置的变化,造成农民缺乏继续务农的条件,因此也丧失了主要的收入来源。那么如何在城镇生存下去?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经济问题。经济层面的市民化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顺利实现市民化的基础。换言之,只有贫困户先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能够满足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他们才具有了市民化的基础以及资本。

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户所要面临的经济层面的排斥主要有两种,即就业上的排斥和消费上的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也并未掌握太多专业的技术技能,他们主要的就业方式就是在工厂务工,或者继续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被一些农业公司等雇佣。然而无论他们最终的选择是务工还是继续务农,他们自身所具备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都制约了其发展,同时也是他们工作过程中所要跨越的一大障碍。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和学习技能可能无法达到务工单位所要求的水平,那么他们就在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也因此这些贫困户在搬迁后大都面临着就业困境,自身的素质在劳动力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就造成他们无法顺利就业。

搬迁之后的贫困户也面临着被消费排斥的现象。由于贫困户自身文化知识匮乏,技术知识也欠缺,因此在城镇的劳动力市场上并不具备较大的优势,就业的状况也比较差,他们大多只能从事一些基本的体力工作,而相对应的此种工作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也很有限,但是城镇的消费水平却较之农村要高,贫困户的低收入只能维持一些基本的生活消费,比如衣食住行等,即使如此也可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了,他们没有金钱、时间和精力去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方面的消费等,他们还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满足生理需求的阶段。除了消费能力带来的限制,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观念也有所差异,贫困户在刚进入城镇的时候会难以接受城市现代的消费观念,这就使得他们排斥城市的高消费,同时他们自身也由于种种原因会被消费市场排斥在外。

2.文化层面的排斥。文化排斥主要指的是被社会主流价值观体系所排斥在外边缘化的一种状态。贫困户在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与市民的文化迥然不同的局面,贫困户中普遍存在着贫困文化的状态,这也使其被排斥在市民生活之外。

1959年,美国学者刘易斯曾提出:贫困文化理论。刘易斯认为贫困文化是一个根源于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层面的综合现象,是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是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贫困文化还具有复制贫困的强大功能,它能将贫困的生产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进行代际传递,产生美国学者莫伊尼汉在《认识贫困》中所论述的“贫困恶性循环”,因此不仅要扶贫更要扶志,物质上的贫困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精神上贫困,而且已经习惯了这种贫困,并将此观念无形传递给下一代。只有阻断贫困文化的传播因子,扶贫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在我国长期的二元社会结构之下,市民和贫困户无论在文化教育、行为方式,或是生活方式上均有着很大的差别,少部分市民可能存在心理上的优越感,再加上某些贫困户文化程度比较低,进入城市后存在着一些不太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就会加重市民的排斥心理。同时,大量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迁入了城市后,会分享一部分社会资源,可能也会使本土市民觉得自身权益被损。种种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出现贫困户被排斥的局面,但是这种隐形的因素不是可以简单地通过物质上的帮扶能弱化的,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文化排斥的困境亟待解决。

3.政治层面的排斥。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面临政治层面的排斥主要体现在身份角色的排斥和政治参与方面的排斥两方面。

为了精准识别贫困帮扶的对象,明确各个贫困户的分布情况、贫困状况、贫困类型以及致贫原因,同时为了对其进行动态监管,全国各个地区都对贫困户实行了建档立卡,贵州省也不例外。然而这又出现了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将贫困户标签化,使其区别于其他人,由于每户贫困户在房屋旁的墙壁上都要粘贴铭牌,表明其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此铭牌是本意为了关注贫困户,以便开展对应的扶贫工作,但实质上也是将贫困户与其他群体相隔离,一定程度上给其贴上了相对弱势的标签,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伤害,无形之中可能把他们被动陷入到了相对隔离的状态。

笔者之前曾在贵州省遵义市几个镇进行过调研访谈,有贫困户曾表示想要去除此铭牌,担心影响儿子成家。而且通过与贫困户的交谈得知,事实上许多贫困户自身是并不愿意在家门口挂上铭牌的,这会让他们的内心受到一定的伤害,觉得是被歧视的象征,而且使得贫困户与正常市民实际上存在社会隔离、阶层固化、身份角色被排斥的情况。

除此之外,贫困户所面临的政治层面的排斥还包括:他们被排斥在了政治决策的过程之外,缺乏一些代表贫困户自身的利益诉求的声音。贫困户虽然已经在城市中生活,拥有居住的场所,但并未在城市中生根,他们与市民之间还存在隔离,他们也没有对城市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认同感。这些贫困户是作为城市社会的弱势群体而存在的,贫困户们大都存在文化程度较低、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较为困难的问题,他们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其中也极少有一部分才是中共党员,在自身基本生理需求得以满足甚至于还未满足的情况下,他们缺乏政治参与的意识,也没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阻碍,贫困户也缺乏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有效渠道,他们很少行使作为公民的合法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

二、促进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扶持,帮助易地搬迁贫困户寻找多种就业渠道

1.政府应当大力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发展,为其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只有这些企业发展状况良好了,它们才具备吸纳更多的人才的能力,为更多的贫困户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2.要大力培育农业公司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生产主体,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具有贵州省自身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业,通过产业输血扶持的方式,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就业。

3.政府可以适当地给予一些政策方面的倾斜,引导有能力、有技术、有抱负的贫困户进行自主创业,使其就业方式多元化,而不单单局限于为别人打工。贫困户搬迁之后的居住地大多位于县城和集镇,这些地方的交通都比较便利,而且贫困户也拥有一定的资源禀赋,可以进行自主创业,政府部门还可以在税收、信贷等方面适当地给予优惠,支持贫困户自身积极主动进行创业,自食其力,用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

(二)重视文化扶贫,实现易地搬迁贫困户心理上的脱贫致富

易地扶贫搬迁帮助贫困户从物质上脱贫,但是心理上也应该进行扶贫,通过文化扶贫真正割断贫困因子的代代相传。文化扶贫旨在扶志,对贫困户的心理层面进行帮扶,帮助其培养积极向上、自食其力、努力奋进的工作态度。2017年6月,文化部出台了《“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旨在明确文化扶贫在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1.经济上的脱贫并不难,最难的是心理上的脱贫。只有贫困户心理上真正地脱贫了,才能确保不再返贫。首先应当帮助他们转变生活方式,树立不要复制贫困,而要自发自主地发家致富的意识,同时重点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的四进社区,发展建设文化服务体系,创建社区文化,增强贫困户自身的归属感。

2.要向贫困户传递并大力弘扬自立自强的进取精神,可以在贫困户集中安置的社区播放相应的励志影片,也可发放宣传正能量的手册,同时在公告栏上张贴此类宣传拼搏精神的海报,创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3.要加强对下一代的文化扶贫,这一代的贫困户很多由于没有能力和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在就业市场不具备竞争力。若想真正地摆脱贫困,拒绝复制贫困,必须要重视贫困户儿童的教育。政府要加强对贫困户安置地附近学校的资金投入,并降低对贫困户儿童的入学门槛,同时加大对其教育补助的力度,对贫困户儿童的基础教育实行兜底政策。

(三)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

搬迁后贫困户的就业是他们要面临的一大困境,出现该困境的原因还是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就业技能不足,相比较之下,用人单位自然要择优录取比贫困户能力更为突出的人。

1.政府应当系统地开展关于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职业技能的相关培訓,运用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高贫困户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增强其竞争力,并逐步地转变贫困户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2.政府要不断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业的技术培训,构建完善就业体制机制,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就业能力的贫困户分别进行培训,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类贫困户进行培训。政府还应当加大对就业培训资金的投入以及相对应的后续监管工作,采取切切实实的措施,并向社会公布资金的使用情况。

3.通过开展各类有关宣传法律的活动,增强贫困户的法律意识。通过开展培训会、社区宣讲会等多种渠道对贫困户开展普法教育,一方面使得他们能够知法、懂法、守法,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事,另一方面当贫困户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之时,他们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此外,还帮助贫困户懂得政治参与的重要性,培养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主动自发参与政治生活,培育其主人翁意识,积极主动地融入城市生活。

结语

总而言之,贵州省脱贫攻坚战已经到达了决胜的阶段,截至2019年6月就要完成共计188万人的搬迁。在这场漫长而复杂搬迁战的收尾之际,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市民化显然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这不简单的只是扶贫事业发展的一部分,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命题。而且只有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可持续生计的问题,才能确保他们彻底脱贫,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参考文献:

[1]  王立业.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9-83.

[2]  周怡.贫困研究:结构解释与文化解释的对垒[J].社会学研究,2002,(3):49-63.

[3]  邹英,向德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市民化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7,(2):75-80.

[4]  张洋,徐佳紦.我国失地农民社会排斥研究[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7,(2):97-102.

[5]  马隽.社会排斥视角下的贫困户就业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6,(2):73-74.

[6]  马旭.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D].西安:西北民族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市民化
中央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300亿元
工会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研究
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精准转化的大数据分析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综述
山东省奖励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出新招
陆铭:不能高估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山东农民进城落户不得强制退“三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