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同体模式的数学课堂效率提升分析

2019-09-17石琳

新课程·小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内涵效率

石琳

摘 要:小学数学课程属于所有课程中较难的课程,因为小学生的逻辑分析、数理分析、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同时小学数学课程对于高段的小学生而言,又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直接影响到其“小升初”的顺利与否。这样一门集重点与难点于一身的课程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研究与探讨,琢磨出最佳的适合小学生学习习惯、高效的授业技巧。国内外众多学者曾经提出各种经典的方法,比如情景模拟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其中更为有效的当属共同体模式,也就是学习共同体法。这种方法能够帮助系统内的学生和谐共生、相互帮助,同时情感之间又相互沟通、相互鼓励,可以说是用集体力量带动个人成长的典型方法。这么好的学习方法,由于国内对“填鸭式”教学法的依赖,并不被小学教育工作者所重视,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较少。针对此现状,分析了共同体模式的内涵,并提出基于共同体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同时对比了共同体模式课堂与传统课堂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共同体模式;数学课堂;内涵;策略;效率

社会学家曾指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有机体组成的,具有高度类似的精神意识和情感共鸣,在这个系统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合作分工。“共同体”一词便是基于此,于19世纪被德国社会学家所提出。共同体存在的意义,通俗来讲就是依靠集体精神寄托,形成个人生存价值。其实,将这种社会性的共同体概念狭义化,就成了本文所讨论的“共同体”,学校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务工作人员,甚至是家长组成的微型社会,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集个人化与相互影响化的社会关系的过程。让我们继续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共同体模式存在的现实意义。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对学习下了微妙的定义,学而时习之,学習需要与知识产生概念上的刻记,之后还需要时常巩固、复习、实践,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这就讲到了学习的另一层面,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向未知新世界的旅程。既然学习的现实过程是离不开实践与创新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然离不开教师的辅导、同学的互动、辅导者的答疑解惑,而这样一个团体就是学习共同体,团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进行沟通、交流,并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既然学校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必然存在,只是部分教师并不理解这种模式,也就不能引水同渠,形成人为之势。通过本文,希望引起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教育工作者对共同体模式的重视。

一、共同体模式内涵

共同体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弃了旧有的,以老师为主导的学习模式。正是由于师生关系的转变,共同体模式在我国新课改的社会背景下,更是如鱼得水。然而,一些教师由于深受“填鸭式”教学法的影响,接触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较少,不知共同体模式何云。因此有必要正本清源,深入分析共同体模式内涵。共同体模式应该具有下述三个特点:

1.学习过程的开放性特点

共同体实施教学应该着眼于课程的开放性与教学目标的生活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三位一体”的过程,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情感。也就是说,就知识而言,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体验,而是一种由自己主导的,教师起方向指引作用的过程。学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自我探索与实践、自我观察与思考、多人合作与讨论是他们最高效的学习手段,书本的知识概念完全可以通过生活与情感得到传递。就过程而言,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授予者,转而变成了知识的主动挖掘者。

如,在三角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并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而是在共同体教学理念下,将学生的情感体验放在第一位,他们认为学习是有趣的过程,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笔者从学生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入手,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探讨三角形和学生熟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以此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实践表明,学生纷纷尝试运用拼组、剪拼、折叠方式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兴趣盎然,忙得不亦乐乎。

2.系统内部的和谐性特点

这一条过于理论,然而却是共同体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因为一旦整个学习系统的目的不再统一,学习目标不再统一,这个系统就会随之崩溃,究其原因,在于课堂学习是一个集学习活动(教师的授课、学生的听课与实践)与情感(学生对教师的喜爱、教师对学生的耐心、同学之间的友好帮助与良性竞争)于一体的。只有在这样一个和谐共生的系统中,共同体模式才得以生存。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认同的共同愿景。每个成员在实现个人愿景的同时,也为达到全班的共同愿景而努力,从而形成了成员彼此间的和谐统一。试想一下,教师的目的在于给孩子们考试的技巧,而不重视知识本身的意义,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对知识好奇心的解答,那么在这样一种矛盾体中,就必然导致学生对课堂的不够专心,又比如在整个系统中,同学之间存在不良竞争关系,自私地将一些经验隐藏起来,不与他人分享,就起不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作用,虽然这个掌握技巧的学生能够在这样一个小集体中占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整个集体的平均水平不够,就导致了其自身的进步也较慢的问题。

3.学生学习主体性特点

共同体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地位翻转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共同体模式的存在意义在于对学生主体学习性的放大。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循循善诱,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爱思考、会思考的习惯,从而将学习的作用从外因转换成了内因。事物的发展主要依靠内因推动,也就是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还有一个共同体模式教学法的优势在于,由于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下,经常处于探究的冲动中,很容易带动课堂氛围,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学习过程高效化。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渠道,是实践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如在“圆柱体侧面积”教学中,笔者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4~6人,一个小组配备一个手工自制的圆柱体、剪刀、笔等,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圆柱的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观察并动手测量圆柱体侧面面积是多大?随后,各小组成员展开了激烈的交流讨论,小组成员群策群力,出谋划策。个别性子急的学生已经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开始使用尺子、剪刀动手剪开圆柱体,测量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随后,老师引入以下问题:(1)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什么?(2)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什么?(3)展开后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什么面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总结归纳长方形与圆柱体侧面积内在的联系,教学实践效果甚佳。

二、基于共同体模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策略

1.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追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教案的不断优化,从而传授更多的知识,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这些知识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枯燥,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教师的成长。然而在共同体模式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则不同,虽然教师还需要做好教案准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的,但是这个时候不再主导整个课堂,而是将课堂的学习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做辅助教学作用。这样就成了学生教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加扎实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比如在“简易方程”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该单元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将低年级学到的对未知数进行各种逻辑方法的求解转变成为数理方法的求解。这个转化过程,很多学生都难以掌握,但也不乏悟性较高的学生。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异质地分组,也就是将好学生穿插安排到在理解上存在误区的学生中间,通过这种优帮差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道“鸡兔同笼”问题,在低年级的时候往往需要复杂的逻辑思考才能有效解决这类问题,然而在方程思想的转换下,通过未知数的带入,简化了思维过程,这个时候,老师就要求各小组之间分别列出以“鸡”为未知数的各方程,或者以“兔”为未知数的各方程,从而让学生在列算术方程的过程中,积极合作,充分思考,起到学习共同体的带动作用。

除了合作以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交流。将自己的问题阐释清楚,让别人理解,同样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问一些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让学生从这些思考中想到什么问题,向自己提问。在这样一种问答过程中,让学生逐渐养成学会与人交流,特别是与长辈之间交流的习惯。

2.多样活动,让共同体发散到课堂之外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只重视课堂教学,最多发散到习题课上。教师认为学生只需要将精力放在课堂上和老师布置的作业上,就万事大吉了。即使是习题,教师也仅仅将习题的功能集中在对知识的巩固上,习题单一而没有层级性。共同体模式下的习题布置,更倾向于因人而异地布置,层级分层明显,让每一层级的学生都能在其最优学习范围内得到提升。并且,在共同体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合作竞赛活动、电子信息活动等,扩大学习平台。

3.教学平等,让学生愉快学习

共同体模式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对学习的过程性的重视以及对情感的体验。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凡遇到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不应该抱有不屑一顾与批评的心态,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为什么会犯错,鼓励学生多学多问,确保学生学习愉快,实现教学的平等。

如,在低年级“连加、连减”教学中,在这样的一道运用型练习题目中:“鸭有4只,鹅有3只,鸡有8只,请问鸭和鸡共有几只?”这是一道多余条件的应用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但不少学生想都不想就列出4+3+8=15(只),笔者并没有因为学生不假思索而指责学生,而是将算式列在黑板上,并将题目从头到尾慢慢地读了一遍。笔者读完题目后,微笑地看着学生,學生便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并积极说出了自己错的理由,在以后的解题中,学生引以为戒,做到认真审题。

三、总结

建立共同体模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共同体模式下的数学课堂是积极活泼的,更是自由开放的。在这样一种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愉快而自觉,适应了新课标教学的目的。本文分析了共同体模式的内涵,提出了三点构建共同体模式的方案,希望在今后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总结更多的经验,分享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帮助大家一起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范晓绚.学习共同体下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16(6):71-75.

[2]鲁照斌.试论课堂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学习[J].江苏教育,2018(9):7-8,11.

[3]刘晓苏.拓展对话维度 构建高中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J].名师在线,2018(12):4-5.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内涵效率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跟踪导练(一)2
“钱”、“事”脱节效率低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