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学院大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预防与处理
2019-09-17唐鹏唐咏春
唐鹏 唐咏春
摘 要:安全穩定工作历来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必然对和谐校园的建设造成不良阻碍及负面影响。为最大程度预防与良善处置意外伤害事件,必须建立长效安保机制,认真落实教育责任,细致过程控制,精准帮扶对象,明确责任人并更新多级联动预案,建立教师与家长的常态沟通机制,组建法律服务团队,以人为本,厚植情怀,更全面高效的对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进行预防并妥善处置。
关键词:大学生;意外伤害;预防与处理
一、严守安全稳定底线,建立长效安全保障机制;长期、细致、多维度开展大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预防工作
高校日常学生管理环节中,最具偶发性与难以预测性的事件是学生注册在读期间于校内外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不仅如此,意外伤害一旦发生,对学校的管理模式和社会声誉都会造成不良影响;如处置善后不当,甚至存在引发群体事件的可能。故对于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先予预防是保证安全稳定工作稳步落实的重要前提。在学生管理的各个板块与关键时间节点建立预警保障机制。工作和责任落实到人,形成长效保障机制。在编制预警机制的过程中,首先应分管理模块罗列客观存在或隐性存在的安全隐患点,并对应制定紧急情况处置程序与方案(如:教学管理模块、寝室管理模块、校内活动管理模块、校外活动管理模块、节假日管理模块、校企合作管理模块、顶岗实习管理模块等)。其次应根据每学年上下两学期的时间进程节点罗列重大敏感事件提醒日程表(如两会期间、3.14期间、6.4期间、7.5期间等,包括寒暑假及各类国家法定节假日)。在对应的特殊时间节点中严密而全面的关注并管控学情、舆情及校内外安全稳定大形势,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预案。通过空间与时间双维度联动,构建全面细致的安保机制,保证校内外安全稳定工作大环境的良性发展。
二、深入落实教育责任,做好过程控制,依托法律法规及典型案例开展靶向教育,以案促教、以案促改的同时明确并预期对法律责任的认知与承担。建立并完善全面的“双轨”保险防护体系
教育是学生意外伤害预防机制中最重要的环节,长期以来高校中的人身安全教育停留在广泛号召的层面,缺乏让施教对象形成深刻印象并积极反思的刺激点。依托思政课与主题班会的教育平台,以知法守法为出发点,“以案促教”;将历年来发生的典型案例的发生、应对、处置、善后、经验做为素材,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对学生进行教育讲解并组织讨论交流。必要时可依托开展主题征文(易班、微博、QQ、微信等平台)比赛或演讲、辩论比赛的形式吸引学生关注典型案例的焦点及经验教训,扩大影响范围并强化学生对于校内外安全隐患的重视与警惕。与此同时,学校层面应将“以案促改”作为常态固化为制度,在事件中查找问题,在问题中分析原因并排除隐患,细致进行过程控制,最终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并结合既往经验形成防范机制。另外,在校建立以国家统一社保为基础,以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双轨”保险全覆盖机制。在保证所有在册在校生纳入基本社保的同时,提供学生自愿购买商业保险的渠道,保证学生在发生意外伤害后,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治疗及康复。即使因意外伤害事件导致学生不幸死亡,保险赔偿金亦可一定程度上给家长必要的安慰与抚恤。
三、校内建立学生特殊群体信息库,确定精准帮扶对象,编制计划并分步骤落实帮扶措施
学生报到入校后,学生工作部门应统一部署,尽快进行学生基本情况的摸底调查,为保证学生隐私,可使用“问卷星”等网络调查工具进行信息采集,并建立特殊群体信息库;其中应包括:1.残疾学生、2.孤儿、3单亲学生、4.重疾学生、5.少数民族学生、6.贫困家庭学生、7.体育特长生、8.退伍复员生、9.心理健康存在隐患学生(此项可联合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进行问卷收集)等。收集完成后应进行统计分析并加强保密管理。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尽快确定需要精准帮扶的对象(特别是身体或心理健康存在明显缺陷),针对个别需要干预的学生编制精准帮扶手册,按计划安排专人分步骤进行伴随式帮扶。
四、建立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达到学生动态管理的三方信息对称
传统模式中,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见面始于学生入校,短暂且浅薄,大部分家长基本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与辅导员沟通,甚至从未与辅导员谋面。部分辅导员亦缺乏主动与家长保持联系的意识。家长缺乏对学校规章制度及学生动态管理的认知已是普遍现象。为了达到学校、学生、家长这三方的信息对称,消除信息盲区,必须要建立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并固化于学生工作考核中。学生在入校前,学校应将学生管理简章及国家资助政策等文件以“告家长书”为载体,同录取通知书一并寄发给学生及其家长,使家长先予了解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办事流程及法律责任归属,为后续可能发生的小概率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做首轮预警。学生入校后,辅导员应主动逐一联系学生家长并留存父母、紧急联系人的包括电话、微信、QQ等多维度通信工具。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辅导员应保持与家长每学期1~2次的固定电话联系与不定期的微信与QQ联系。一旦发现学生的身体、心理、学习、情感出现非正常动态或隐患,应第一时间联系家长,通报情况并汇同进行干预处理。如发生情势变更,还应及时向上级主管及部门通报,及时介入处置,避免事态恶化。
五、升级意外伤害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明确第一责任人及多级联动应对方案。对位于一线的处置人员给予适当调整与照顾,在必要情况下进行心理危机的干预
目前高职学院虽然都建立了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理预案,但是多数预案对于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置指导功能较弱,涵待升级更新。明确学生工作主管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点、问责机制及缺位补位措施。同时结合过往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置经验与教训,修正多级联动、责任明确的应对预案。避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后因为工作重心突然改变导致人员缺位,从而发生管理空洞而滋生其他安全事故的可能。在预案中应明确至上而下的各级领导与学工教师,其每个人在处置事件的各个阶段的工作职责与权限,保证联动处置方案实效且高效的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处置学生意外事件的过程中,辅导员与系部第一责任人的工作量与心理压力会陡增,故及时进行处置人员的调整,安排必要的轮休;并适时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避免事件处理过程过长过繁导致处置者职业疲劳或负面心理暗示而影响处置效果与各方负面反馈意见。
六、组建专门法律服务团队,为学生意外伤害事件的后续处理提供法律支援,并探索构建受意外伤害学生的事后跟踪机制
为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的实现,同时也为合法规避校方的法律风险,为师生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法律保护,学校有必要在本校或校外聘任具备专业背景法学背景和司法执业资格的教师或律师作为学校的法律顾问或法律支援团队。平时可以安排其在校内针对师生进行普法讲座,增强师生守法意识。在发生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后,法律顾问及支援团队应及时介入进行事件的处置,并在过程中联合学校保卫部门做好相关证据采集及证人证言的收集,必要时做好与司法部门的通联工作,保证伤害事件的处置的合法、合理、有序进行。在事件处理完毕后,为防范可能出现的“二次伤害”或隐性伤害,有必要建立学(家)、校、警(医),“三位一体”联动的事后跟踪机制。在学校建立通过调查走访学生身体健康恢复的状况并保持定期问询跟踪,必要时给予经济资助或心理干预。
七、厚植情怀,转变观念,角色置换;以同理心为视角,在人道关怀的情怀下,进行情感介入与补充,妥善处置善后工作,提高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与满意度
近年来在国内高校所发生的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处理过程中,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处置不力,常会在媒体的主观渲染下导致滋生负面舆论。在新时代“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作为育人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应转变固有的僵化及师生对立观念,须厚植情怀,真诚关爱学生,及时进行角色置换,在管理进程中将自身多置于“学生视角”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与途径。事件发生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应是情感介入而非责任认定。辅导员、班主任在人道关怀的大情怀下保持同理心;在事件发生后,勇于担当,敢于承担;做第一知情人、第一介入人,保证事件处理的每个时间节点的掌控,保持与学生和家长的密切接触互动,搭建并牢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将对学生的爱与关心潜移默化到细节;在工作中代入真情实感,赢得家长的认同与理解,保证善后工作的妥善处置,提高家长及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与满意度。
作者简介:唐鹏(1982.08- ),男,汉族,湖南衡阳人,讲师,大学本科,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民法;唐咏春(1982.02-),女,汉族,四川德阳人,讲师,大学本科,公共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