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党”内涵演变论析
2019-09-17赵世杰
摘 要:任何一个词汇的内涵和要义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作为近代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革命党伴随着历史的需要登上历史舞台。这一词汇在马克思经典作家所处的时代、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所代表的含义是不同的。这一词汇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过程,词汇的变化对今天的时代是否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试图就该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革命党;内涵;演变
提及革命党,我们不禁要产生疑问,到底何为革命?何为党?何为革命党?中国近现代话语中的“革命党”一词起源于哪里?究竟什么样的政党可以称之为革命党?
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封建统治腐朽的时代大背景下逐步被卷入西方殖民体系中,人民所遭受的压迫世所罕见。“革命”、“战争”、“斗争”、“起义”等词语成为当时的主流话语和“时代头条”,这几个出现频率颇高的词汇,是那个时期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不断斗争、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的生动写照。如果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革命党”一词,这是一个极具时代色彩和时代特色的词汇。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一文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 这就凸显了革命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中心力量。
革命年代的远去不代表着“革命党”含义的消解,考察词义的演变可以更好地认识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革命党”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这一词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其内涵是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了新的变化?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一、学界现有研究现状
若以“革命”或“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数以万计。若以“革命党”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题目中包含“革命党”一词的中文论文就有400余篇,内容中包含“革命党”的论文更是不计其数。
结合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做出以下推断。其一:就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学界对于孙中山、毛泽东等领袖人物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多,现有的研究成果没有从根据历史的变迁与发展揭示“革命党”这一词汇内涵的变。其二: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以中国共产党作为研究对象,将中国共产党作为典型的无产阶级革命党进行研究。其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型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得出革命党的定义,较少地从历史维度去考察特定歷史条件下的核心内涵。其四:就现有的研究专著而言,国内尚无关于该问题的专门著作,学者们的著作主题是以政党史、中共党史为出发点中论及革命党问题的,与本问题的研究关联度不是很高。
总体而言,学界对革命党相关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类著作研究很多。学界从不同的层面对革命党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本文的行文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毫无疑问,这些对于革命党思想(意识)的研究是以“革命党”一词为中心的,也代表了“革命党”一词背后的深刻内涵。本文试图将“革命党”一词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不局限于某一具体的年份或个别的历史人物,而是通过特定时段的历史考察和分析来确定“革命党”的内涵变化。
二、西方话语下的政党概念
提及政党,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就是西方政党政治的发展和政党制度的确立。西方作为资本主义萌芽最早产生并发展的地方,政党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政党”其英文是“party”,而究其词根则是“pars”,最初的含义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后来“part”演化成“party”,意为某种政治组织,常常与派系混用。直到休谟明确地区分了政党和派系的不同,他认为政党是政治中之邪恶的部分,而派系则是政党中十分罪恶的。后来,埃德蒙·柏克则第一次给政党明确下了定义:“政党是在一群人在一致认同的某种特定原则基础上结合起来,共同奋斗以促进国家利益的团体。”
但特别需要指明的是,在西方政治学的话语中,并没有“革命党”、“革命的党”、“革命政党”之类的词汇。西方政治学语境下的政党更多地用于指代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成长发展起来的政党,包括执政党或者是在野党等。即便如此,无产阶级政党或者亚非拉民族国家产生的无产阶级政党也满足政党的基本条件和要求,也属于政党的范畴。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笔下的“革命党”
当人类社会推进到19世纪,一种崭新的、新型的政党产生了。当时的欧洲社会,资本主义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期,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不断演进和加剧,先前斗争的失败经验也促使工人领袖们不断反思,无产阶级运动到底应该走向何方?无产阶级如何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起,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的论著中,“革命政党”、“革命的党”、“反革命党”等也是经常出现的字眼。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反对君主政体、要求建立民主政体的运动,统称为欧洲革命。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论述。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所写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中明确提到:“总之,革命的进展不是在它获得的直接的悲喜剧式的胜利中,相反,是在产生一个联合起来的、强大的反革命势力的过程中,即在产生一个敌对势力的过程中为自己开拓道路的,只是通过和这个敌对势力的斗争,主张变革的党才走向成熟,成为一个真正革命的党。”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对于1848年发生在欧洲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总结和思考,尽管当时并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但是可以推测这里的“真正革命的党”在含义上即是指与欧洲的封建贵族势力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人民利益着想的政党。在此后的论著中,马克恩、恩格斯又多次使用“革命的党”、“反革命党”等词汇来描述革命斗争中的不同势力,初步明确了“革命的党”的革命斗争属性以及为无产阶级谋福利的人民属性。
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熏陶的列宁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有了新的发展。在列宁的论著中,“革命党”一词经常与“社会”连用,主要是指俄国的社会革命党,该党属于小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1917年二月革命后,该党主张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妥协,后被苏维埃政府取缔。而作为党内少数派的“布尔什维克”则不断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列宁主义者看来:“任何一个党,尤其是我们这个越来越集中群众希望和信任的党,决不会不力图掌握政权,通过国家政权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纲领。任何一个革命的党,尤其是我们的党,无产阶级、城乡贫民的党,决不会也无权利放弃起义,起誓永不起义。”相比之前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笔下的“革命的党”,此时这一词汇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仅继承了先前所具有的斗争属性,并且进一步被赋予了“夺取政权实现政党纲领”的含义,而这一含义也正是无产阶级革命党所应该具备的。
四、中国近代话语中的“革命党”
在中国古代,“革命一词是指实施变革以应天命。古人认为王者受命于天,改朝换代是天命变更,因此称为“革命”。而“党”在中国古籍中也随处可见,主要有居民基层单位、至亲好友、帮派勾结等含义。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党”逐渐成为结党营私的代名词,结党营私并不是正人君子所应该做的,所以有“君子群而不党”的传统说法。
随着近代中国受侵略的程度不断加深,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求变革、要革命逐渐成为时代潮流,“革命”与“党”结合所组成的“革命党”一词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夫我中国即无固有之名词以冠之,亦不妨创一新名词。”这就道出了“革命党”在中华大地上的产生过程。
“偶有民人,结作一党而反抗君主之权,以强逼君主,是革命党耳,非我所谓政党也。”这是目前文献资料中可以找到的最早的关于“革命党”一词的论述,但当时“革命党”的含义是底层民众团结起来反抗君主政权、逼迫君主的组织,并且该文的作者是从西方政党政治、两党竞争的角度论述政党的,因此特意强调“革命党”并非他所要论述的“政党”,由此可以看出:在“革命党”一词产生的最初一段时期内,在当时人的意识中革命党与政党是完全不同的两类团体。
此后随着清政府的覆亡,中国进入了政党林立、乱象横生的民国时期。在这样的大乱局下,各种社会力量明争暗斗、社会形势变化风起云涌,再加上当时袁世凯等人对于政党的曲解和误传、并逐步取消政党竞争,“党派”、“政党”更为当时世人所不齿。即便是作为民主革命领袖的孙中山先生在其革命活動时也毫不避讳地宣称“本党系世界上最新之革命党”,此外一些醉心于西方民主政治的人也在政党宣传活动中刻意与孙中山等人的“革命党”区分开来,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对于革命党与政党的误读,各派势力都力图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很奇特的现象:政党是政党,革命党是革命党,“革命党”不是“政党”,这也代表了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
五、中共话语体系下的“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兴政党,要想发展壮大,要想吸收社会群众加入以壮大自身力量,就必须破除陈旧的错误思想。当时人们对于政党、党派存在误区,因此对于革命党和政党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很多人不清楚什么是革命,更加不清楚什么是革命党。
中国共产党必须冲破固有藩篱,指出当时社会舆论的误区,同当时的社会舆论和错误思潮作斗争,并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革命党一定是政党、符合政党的基本特征,但政党不一定是革命党、政党不为人民谋福利就是非革命党。比如,中国共产党的先驱领袖恽代英就在多封书信和公众演讲中着重阐述政党、革命党存在及其必要性。
此外,先驱领袖赵世炎在《冯玉祥配称革命么?》一文中对“革命”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什么是革命?一个革命是社会经济变动,新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矛盾,发生新阶级与旧阶级的冲突,经过激烈的阶级争斗,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形势,及新的政治制度之统治。”由此,引出了革命党的内在含义,即通过革命党的不断斗争和政权的变更转移,最终达到革命的目的。这也就是说革命党是有着鲜明的目标和最终的导向的,是符合“政党必须有自己的主义和旗帜”这一判定标准的。
也即是说,自1921年7月成立之时起,中国共产党作为新型的政党出现在近代历史舞台之时,就摒弃了西方政党蕴含的“政党竞争”、“政党妥协”、“政党更替”的含义,同时也抛弃了中国传统话语中的“君子群而不党”、“会党非公开暗地行动”的内涵,更从中国近代话语中的众多党派林立、相互对峙互相攻讦的乱象中抽离出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以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的目标。也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民族前途命运的不懈追求使得“革命党”一词在中华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但是任何词汇内涵的转变都必然伴随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时代条件。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领导人,经历了辛亥革命时期,对于一些政党的潘兰和转变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指出:“陈炯明在辛亥革命时代,在漳州时代,在讨伐陆荣廷、莫荣新时代,都是一个很好的革命党,后来阻挠北伐军,驱逐孙中山,便是反革命的行为了。” 1927年发生的反革命政变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也成为党史上的转折点。
针对蒋介石及汪精卫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人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恽代英等领袖人物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革命失败后,恽代英多次发表文章、演讲等阐述自己的最新观点,并通过大量的事实和依据来抨击国民党当局、并与其划清界限,认为其不再代表人民和工农大众,也就不是曾经领导军队进行北伐抗争的革命政党了,变质为反革命政党。对于中华革命党,恽代英认为,“这样的第三党无论表面上左倾到什么程度,客观上总是资产阶级反革命的工具”,其政治纲领和思想路线不可避免地具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也就是说,国民党和中华革命党的革命性和代表性丧失殆尽,就不属于革命党的行列了。在1924-1927年共同担任领导任务的共产党和国民党,现如今只有中国共产党可以担负起领导人民的重要职责。
六、结语
由上可见,在不同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下,“革命党”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词汇内涵与曾经的词汇内涵区别很大。这也为我们认识问题、把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在不同的语境下使用同一词语时需要注意其不同的含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当然,研究该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凸显一个词汇的内涵变化,更重要的是是否可以为今天提供一些借鉴和建议。在中共话语体系下,“革命党”的内涵是充满着斗争精神、革命精神、战斗精神的,这样的精神内涵在数百年来未有之变局的21世纪、在中国共产党全面從严治党的时代背景下,其意义仍然不容小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直面难题,勇于解决各种困难和各种难题,办成了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保持革命年代的斗争精神、保持革命精神,要进行新时期的伟大斗争,努力自我革命。毫无疑问,无论是斗争精神还是革命精神,都是革命性政党的显著特征,是任何一个真正的革命党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同时,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描述,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和远景之前,都是属于革命政党的范畴的,都需要通过不断的革命与斗争来实现自己最终的目标。就此而言,中国共产党仍然需要砥砺奋进,饱含着那份精神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2] 王韶兴.政党政治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3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
[4] 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1页.
[5] 杨德山.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1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4页.
[6] 赵世炎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49页.
[7]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8] 恽代英全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95页.
作者简介:赵世杰(1993- ),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