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课例的文本解读与课程目标
2019-09-17黄凤萍
黄凤萍
摘 要:L老师在任教高中语文选修《伶官传序》(第一课时)时,借助多种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为深入研究文本解读提供指导意义。这堂课在教学安排上既依托传统教学模式,又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破旧立新,在注重“读”的同时,不忘联系相关信息,发散学生思维,抓住文本的重点,一步步实现该堂课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伶官传序》;序;议论文;文本解读;课程目标
背景信息如下:
序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序的第一要义,是坦率、诚实、中肯,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人作序者,要深入了解作者,认真地研究原著,不能凭道听途说的材料或浮光掠影的印象去敷衍成篇。序大都是夹叙夹议,散文也好,论文也好,都要言之有物[1]。
本案例来自L老师执教的一堂课,课文是北宋中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名篇佳作《伶官传序》。这是一篇带有借古讽今意味的序,也是一篇中心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的议论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的第五单元。该单元以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为主题。单元赏析指导是用不同的方式和速度反复诵读。快读获得较为完整的印象,缓读体会文章风神情味。学生在对作品情意深切了解之后,要进一步研究作者表达情意时自然形成的高下、缓急、顿挫的声调和各种艺术手法,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2]
L老师围绕课程目标,借助多种方式阅读和教法,引导学生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本,弄清这篇带有议论文性质的序的特点,巩固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实现课程目标。L老师的语文课堂破旧立新,所谓“破”,一是跳出了放课文录音和让学生在课外先读课文的俗套。二是阅读课文,并不是为了概括大意又或是寻求“思考与练习”的“正确答案”。三是摒弃了以诵读为主要方式的鉴赏者取向,一味诵读、鉴赏却不联系实际,显然是行不通的。“新”:一是采用“感受性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二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自己建构语言翻译课文,教师针对错处进行点拔纠正,不用“标准式”翻译硬性框住学生。三是在文本解读中,让学生自然巩固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又借助其来理解文本内容,抓住重点。文言文,在教学中向来要解决字词翻译,体会思想情感,古板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让很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倦感。而L老师这堂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保持对课文的兴趣,从而实现课程目标。
案例正文如下:
一、关于文本解读
写作意图的解读
上课铃声响起,教室安静下来,L老师站上讲台,开始正式上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刚才课前读了一次,读出了什么?”很多学生回答读出欧阳修的忧国忧民。L老师变换了问题表述:“你们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几个句子是比较出名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接着师生进行交流。在交代时代背景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史料记载了解五代的历史和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为了解欧阳修的写作意图做铺垫。
L老师发问:“欧阳修是北宋的,为什么要写后唐伶官的事呢?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L老师示意举手的一位学生回答。
生:通过后唐庄宗历史的兴亡进行讽谏。
师:是的,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以史为鉴。所以这篇文章最大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生:借古讽今。(其余学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所以写作意图我们可以说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开头第一个问与后面的问题息息相关,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先从熟悉的句子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引起学习兴趣,再通过史料的了解,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从后唐庄宗得失天下联想到欧阳修的写作意图,借古讽今。
(二)对字、词、句和段落的解读
L老师借助ppt展示,将每个段落的重点字词、句用不同颜色的字体作了标注。请学生结合注解来翻译课文,师生一起判断对错。遇到重点字词,L老师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它們。在这基础上与学生一起探讨每一段落的主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L老师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并不是立足单个段落,而是联系前文、中心论点和论据,让学生纵观全文,理解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整篇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接着来看最后一句,“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怎么理解?
生:取出三支箭然后用锦囊盛着。接着他走到队伍前面,打完胜仗回来再把箭藏到庙里。
师:好,看来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那这又是什么句式呢?( 一学生小声地说:判断句。)师:看清楚!看清楚那是什么? (又一学生小声说:定后。)
师:再思考一下,不是定后。到底是什么?(学生小说嘀咕:宾前,状后,省略)
师:弄清楚了没,“及凯旋而纳之”“于庙”这是什么句?(一部分学生眼神有些犹豫和迷茫)
师:那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讨论过后)全班肯定地说:省略句。省略了“于庙”。
师:对了,这是省略句,省略了地点,看来同学们的讨论效果不错,值得表扬。
二、关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的课程目标有十二个,L老师的这堂课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同时,也在完成着语言积累与建构、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以及鉴赏文学作品[3]等几个课程目标。
从L老师的整个课堂内容来看,她起先借助“感受性阅读”的方式,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营造熟悉感。在这个过程中L老师实现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同时,语言表达与交流、语言梳理与整合、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发展逻辑思维以及提升思维品质的目标,在L老师的课堂上皆有实现。教师提问学生组织语言回答,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发散思维,能够辨识、归纳观点,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