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知技融合、因类施策、多元发展
2019-09-17庄西真曹雨平臧志军
庄西真 曹雨平 臧志军
【关键词】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2-0071-05
一、问题提出
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职业院校为其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江苏省教育厅支持下,江苏理工学院(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联合省教育考试院和部分职业学校组成项目组,自2006年开始,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規划(教育类)国家青年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对全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调研,发现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以下教学问题:
(一)重知轻技,重技轻德,德知技相分离
职业学校或者只关注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或者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职业道德养成,德育目标空洞化、过程简单化、效果表面化;职业道德养成不能与专业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融合,未能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养成正确的职业道德。
(二)多校一面,专业同质,培养模式趋同
职业学校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差异不大,无特色,无优势;不能根据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及时淘汰过时专业、设置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整合相近专业;用同一个教学标准、同样的课程内容、同一种教学方式、同一把尺子去培养、衡量、评价性格各异的学生。
(三)路径单一,发展受限,一选决定终身
未充分考虑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的生涯发展路径单一;现有的学生成长渠道门槛多、限制多、不通畅;未能给予正在成长变化的学生多次选择的机会。
针对上述问题,江苏理工学院充分发挥在职业教育研究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面的优势,自始至终参与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主持人才需求调研、质量标准制定、政策文件起草、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方法指导、师资队伍培训、技能抽测分析、理论观点提炼。
二、成果内容
(一)形成了“四方联动、研究先行、政策驱动、点面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工作机制
明确各自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凝聚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合力。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理工学院、省考试院的领导以及部分职业学校校长组成改革领导小组,由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人员、课程教学专家和职业学校分管教学校长、部分骨干教师组成专家小组(同时也是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审视不同政策工具、制度安排、行动方案、指南标准,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协调各学校执行江苏省的统一规定。
江苏理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人员提出技能人才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指导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践;配合教育厅开展政策出台前的调研论证、起草政策文本;制定个性化师资培训方案,开发教师培训课程包,为职业学校开展精准培训,助推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成长。四方吸收行业、企业的意见,共同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标准、学业评价标准,指导职业学校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校本教材、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等,确保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工作沿着正确的路线有序推进。
(二)践行立德树人,构建“三段渐进、四条路径、全程体验”的职业道德教育模式
“三段渐进”即在三个年级安排不同侧重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第一学年,结合德育课程和认识实习开展“职业道德知识专题学习”,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第二学年,结合专业课和跟岗实习开展“行业职业道德的学习与体验”,帮助学生掌握行业规则,认识行业职业道德对于行业发展与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三学年,结合顶岗实习,通过比较、分析、纠正职业生活中各种复杂的职业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力与甄别力,使其初步形成职业理想。以上三个阶段相继相融,共生互促。
“四条路径”是指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专题教学、专业渗透、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四种活动。专题教学包括“思政课”等现有课程,辅以专题讲座与微型课程;专业渗透通过开发专业课教学中隐含的行业职业道德资源,充分利用隐性课程的影响力,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校园文化通过校训精神的凝练、校园环境的布置、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职业教育;社会实践通过见习、实习和社会服务等途径,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悟、思考行业职业道德,并与自身职业发展和人格成长联系起来,促进其职业道德的内化。
“全程体验”即职业道德是职业学校学生三年都要学习的内容,是体验式学习。江苏理工学院组织研究人员编制问卷,指导职业学校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提炼某一职业从业人员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将其反映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中。编写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职校生特点的人文素养类选修教材。依行业分类开设诸如财经、商贸、医药、工程、制造业等职业道德课程,在突出诚信、敬业等共性职业道德内容的同时,结合典型案例有针对性地开展带有某一行业特殊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抽象的道德理论还原为鲜活的经验知识,让学生在职场情境中体验、反思,受到启发、感悟,做出从事某种工作所必须遵守的职业伦理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三)依据“同级类差”和“同类级差”原理,鼓励、支持和指导不同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业制宜、因生制宜
“同级类差”是指不同地区的职业学校在层级上均培养中初级技术技能人才,但在技术技能人才类别上存在差异;“同类级差”是指在类别上职业学校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在德知技融合发展的水平上存在差异。职校确立各从其类、满足需求的发展目标,创设升学、就业、创业三条通道,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学校发展与学生个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多赢的目的。
(四)构建“课证行赛、层类交互、学用融合、多导多选”的课程体系及实施程序
“课证行赛”就是把职业证书要求、行业岗位标准、技能大赛内容和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层类交互”指的是课程内容既有层次上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有类别上的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综合实践课。比如“必修课程模块”属于国家法定必须开足开齐的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属于供学生任选或限选的校本性课程。其中前者又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技能(平台性课程与方向性课程)必修课程组成,后者分“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两种。
“学用融合”既指内容编排上理实并重(“专业技能必修课程”和“任选课程”中都应设置实践性内容模块),又指教学方法上理实一体,还指课时分配上理实均衡。“多导多选”指的是多导师指导学生多元、多次选择。职业学校组建由成长导师(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课程导师(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程)、专业导师(协助学生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就业或升学导师(为学生提供就业或升学咨询与指导)组成的导师团,指导学生依据《学习成长指导手册》,借助网络双向互动选择平台进行多类型、多次选择(专业、课程、职业、升学、就业等)。
(五)开发涉及课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时空、教学形式与教学资源五个“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职业道德养成、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提升课堂教学的综合培养功效与产出效果。
课堂教学目标上,从知识为主或技能为主向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上,从教师中心、教授中心、任务中心的旧式“三位一体”向学生中心、学习中心、问题中心的新型“三位一体”转变;课堂教学时间上,从狭义课堂向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位一体”的广义课堂转变;课堂教学空间上,从单一教室向教室、网上学习空间与实习实训场所“三位一体”的立体课堂转变;课堂教学形式上,从教师主讲向学生陈述、小组研讨、教师评讲“三位一体”的形式转变;课堂教学资源利用上,从以教材和参考书等书面资源为主要载体,向书面资源、网络数字资源和实习实训资源“三位一体”转变。
(六)着眼长远、注重过程,提供多元化制度安排,助力学生的生涯发展
立足职校生15~18岁的年龄实际,着眼其长远发展,发挥质量评价的定向和引导作用。设计相关评价工具,采用技能抽测、学业水平测试、增值评价等方法,提高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的学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对口升学、注册入学、中职与高职“3+3”、中职与本科“3+4”、五年一贯制高职与本科“5+2”分段等制度安排,拓展、打通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通道。
三、创新之处
(一)提出技术工人技能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
经过多年的研究,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学青年课题“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技术学校到工厂過渡的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工人技能成长的“二维时空交融”理论,该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技能人才成长的规律,有力指导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实践。
第一,技能成长是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在时间维度上,技能人才成长经过两个阶段七个步骤,两个阶段分别是技能形成阶段、技能发展阶段;七个步骤分别是技能形成阶段的认知、联系、自动化三个步骤,技能发展阶段的高级新手、合格技术工人、熟练技术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四个步骤。在空间维度上,技能成长分别发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在学校和企业,技能成长的机制、影响因素和速度等方面都不同。第三,根据不同的发展时间段和不同的空间分布及其功能,可以组合成校企“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式”人才服务模式、校企“平台式”人才提升模式、校企“项目式”人才互助模式等技能成长模式,每种模式包含一种特定的人才发展目标及空间功能定位。
(二)构建了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论体系
该体系重新定义了理论知识、技术技能以及学习者与教学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学普遍原理与职业教育具体情境相结合的原则与方法,首次系统总结了真实工作情境中学与教的特点和策略。主要观点集中体现在2015年出版的《职业学校的学与教》一书中。该书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推动了职业学校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改革。
(三)设计了“一年成型、二年成品、三年成器”的梯度式工学双线交替教育教学流程
根据职校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专业学习特点,把中职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时间按学年分为成型、成品、成器三个学段,三个学段有不同的目标和内容,各个学段的内容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成型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成品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成器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校外的企业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以及校内专业理论课、基本技能训练课、核心技能训练课、公共平台课与素质拓展课的学习,工学双线交互培养学生德、知、技融合发展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
四、应用效果及应用前景
近七年的实践说明,成果很好地实现了“培养每一位学生成为德、知、技融合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同时使优秀技能人才有上升通道”的教改目标,整体提高了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从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接下来职业学校要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增量发展阶段,进入到一个以内涵提升为主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按照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在这个阶段的关键是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江苏省的经验证明,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一定要遵循技能人才成长和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结合省情、校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本成果总结提炼出的理论、程序和方法,将继续指导江苏省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且对于其他地区职业学校也有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