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创新与实践

2019-09-17马国胜徐向明尤伟忠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马国胜 徐向明 尤伟忠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职业农民培训;现代农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52-0030-04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新生劳动力不愿务农,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指出,我国从农业生产转移出的农民工数量达2.77亿,目前仍以每年数百万的速度增长,务农农民尤其是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留守农村的农民以老人、妇女居多,浙江、江苏务农农民平均年龄已达57岁,务农农民中只具备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

作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地处我国长三角的江苏苏南地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率先遇到了“谁来种地”这个严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在视察江苏时要求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并突出强调要加快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近年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苏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一线人才的迫切需求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工作。在创新与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适用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

二、实施过程

(一)校地联动,全面实施青年职业农民的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

2012年,学校与太仓市政府合作开展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工程,由太仓市政府划拨专项经费。量身定制的第一批“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班(太仓班)”100名学生入学开班,正式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育的相关教育教学方案。此后,我校与昆山、盐城、高邮、常熟联合开展青年职业农民的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模式在实践中由苏南地区向苏中、苏北地区推广,并向泛长三角地区的安徽芜湖、浙江嘉兴、上海等地辐射。

(二)完善网络,全面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

在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场、生产基地设立农民社区学院教学点,在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设立园中校、企中校作为农民社区学院分院,形成了太仓现代农业园区、无锡农博园、苏州相城御庭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分院和太仓市东林合作农场、相城生态园、上海鲜花港等一批教学点。与苏州市农委联合设立苏州市职业农民学院,完善农民社区学院三级网络结构,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三)组建机构,全面开展新型农业生产者的田间课堂专项培训

2010年起,我校组建为农服务办公室,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及生产一线对接,统筹协调田间课堂教学资源,通过“农民点菜、专家下厨”,每年组建30余个专家团队奔赴生产一线,开展田间课堂教学,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同时,通过与江苏省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合作,构建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学校建设规范,在全省开展有影响、可复制、能推广的田间学校遴选建设工作,打造一批示范带动能力强、产业特色明显、培训设施完备、培育成效显著的田间学校。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一)成果主要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是在江苏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推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针对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变化引发的“谁来种地”的现实问题,基于职业生涯选择、产业体系转型和生产技能提升的多重需求,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相融合,确定了青年学生、现有农业经营主体、传统农民三类培养对象,采用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放培育、新型农业生产者专项培训的有机耦合路径,形成“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模式。

通过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政府为引导、以农业高职院校为主体、行业企业等社会多元参与的“一主多元”培育机制,实施了政策驱动、资源驱动的“双轮驱动”培育措施,创新了高职院校定向委托培养、农民社区学院开放培育、田间课堂专项培训“三线耦合”的培育路径,构建了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手段信息化、考核评价社会化的“四化同步”教学体系。

(二)成果的创新点

1.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理念。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把职业养成、终身教育、自主学习、开放共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理念融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过程,提出了“校地联动、教产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放式人才培养新理念,将青年职业养成、中青年职业提升和职业农民终身学习有机耦合,实现精准培育和开放培养。通过分类培育和后续培养,实现不同培养对象、培育路径及其职业岗位的相互转化渗透,既考虑到现有经营主体和农业生产者的培养,又将高中学生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既解决当前又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现实问题,有力指导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的实践应用,进一步丰富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

2.分类培养,交互融通——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模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校紧紧围绕生态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等农业生产方式和园区化、农场化、合作化等适度规模经营方式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双向融通,校地联动、产教衔接、开放共享、终身学习。

3.组建团队,搭建平台——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体系。

根据不同目标群体在不同职业阶段对职业生涯、产业发展、能力提升的需求,通过高职院校对青年学生进行定向培养,通过农民社区学院对现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开放培育,通过田间课堂对传统农民进行专项培训,以创业驱动、岗位就业、进修学习等形式,实现青年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生产者之间职业岗位的相互转换,构建了终身开放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并形成了“以苏州职业农民学院为总院、以农业示范园区为分院、以生产基地为教学点”的农民社区学院三级网络体系,健全了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同时,还制定了《省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田间学校建设规范(试行)》,在全省范围累计建设300多个有影响、可复制、能推广的田间学校,并创建全国示范基地5个、省级示范基地30个,用于开展社区学院和田间课堂教学。

四、成果推广与应用

第一,被《光明日报》誉为“苏南订制”模式,培育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职业农民,为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2010年以来,先后与太仓、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相城、吴中、锡山、惠山、武进、金坛等地合作,通过农民社区学院与田间课堂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3万余人次,占苏锡常地区职业农民总数的45%左右,有力提升了职业农民学习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农业“三新”技术能力。2013年以来,先后与太仓市、昆山市、常熟市、高邮市、盐城市亭湖区和盐都区等地区的政府合作,开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定向培育的订单班。其中,有200多名青年职业农民已按协议进入工作岗位,并在基层村、镇、农场、园区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岗位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十大典型模式”之一,研究成果自下而上被各级政府吸收采纳,为中央和省市相关决策提供了有力参考。2015年1月,苏州市政府借鉴我院与太仓市政府以“太仓班”形式合作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苏南模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2015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廳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见》。2015年11月,学院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座谈会”上作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苏南模式”经验介绍,得到了相关领导同志的认可。2016年1月,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职业农民的定向培养”的具体表述。

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成效显著。该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先后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了20余篇研究论文,形成了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成果相关办学实践与成效先后被《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新华日报》“中国新闻网”等中央和省市各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江苏省教育厅以《信息专报》形式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明显成效”为题,对该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第四,为高职教育改革与职业农民培育提供了改革方向和示范样本,省内外兄弟院校广为采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新型青年职业农民定向培养的探索和实践,有效破解了高校农业类专业招生难、就业难和基层农村人才短缺的三大困境,是全国首家基于高职学历教育体系且由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学费的、为基层农村培养青年职业农民的办学模式,为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和生动的实践案例,确保农业农村发展后继有人,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应用前景广阔。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探析
中国城乡一体化新兴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选择
城乡一体化布局下的农网智能化建设研究
城乡一体化下农村商贸流通主体的培育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