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城乡一体化新兴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2017-01-04于转利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发展模式

于转利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西方从研究城市和乡村经济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我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进一步解决。袁家村是陕西省成阳市的一个自然村,该村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成绩斐然。总结起来,袁家村的城乡一体发展模式有八个核心的经验,而其经验的推广则在于三个条件的实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袁家村;实证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西方从研究城市和乡村经济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是针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一种城乡兼顾、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有其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理论与实践

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被人为地割裂其内在联系,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要求。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也是涉及经济和社会两方面内容。

杨荣南(1997)提出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地域社会经济过程,是城市和乡村组成的区域及自然一社会一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在开放的环境中城乡交融发展促进城乡系统整体功能不断提高,是城乡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冯雷(1999)认为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局面;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重视城市服务农村,二者互相依存、互促互补;要促进城市和乡村全方位融合,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具有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一般针对一座城市及其郊区。他进一步指出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也不是变城为乡或变乡为城。2003年陈雯总结出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与乡村的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进一步,她指出城乡一体化内涵包括体制一体、经济链接、社会趋同、空间融合。2007年周颖杰提出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相当发达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城乡之间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互为市场和服务,最终达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不断融合的动态发展过程。他还总结出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是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城乡就业和社保制度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政策措施一体化等六个方面。张强(2013)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从制度层面解决城乡发展上的差距问题、实现现代化和公平意义上的城市化。

由此看来,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和乡村以自身优势为主导、同时挖掘自身后发优势并利用对方优势、互补互利的动态发展过程,城市和乡村在二者构建的系统内依存、联系、协调发展,达到公平、共生、和谐目的,最终形成可持续的上升发展趋势。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在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中逐渐清晰。

关于城乡一体化理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薛晴、霍有光(2010)认为亚当·斯密等早期经济(地理)学家和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及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都对城乡一体化的发源做出贡献。张永岳、陈承明(2011)认为城乡一体化理论来源于英国的埃比尼泽·霍德华1902年出版的著作《明日的田园城市》中的观点“城市和乡村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彭国昌(2014)提出城乡一体化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观点,之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自己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总而言之,他们都承认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并且都认为埃比尼泽·霍德华和刘易斯·芒福德的观点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在此后的发展中,城乡一体化理论曾经一度出现偏离发展,但是最终融合为一体发展。这个理论经历了几番偏离发展后,重新回归城乡一体联系发展的道路。这要归功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贡献。理论上是地理学的贡献,以美国地理学家詹姆斯(Preston James)的观点“自然界没有真正界限分明的区域存在;不能将人类的生存空间割裂为城市和乡村,它们是一个以多样性为基础的统一体”为主。实践上是各国重构城乡一体化社会的努力,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实践。

冯雷(1997)总结出中国的城乡一体化实践有四种模式: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模式;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的苏南模式。后来,我国实行新农村建设,从国家层面和政策上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最早由林毅夫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便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这也是解决城乡差距的一种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城乡一体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以农家乐、采摘园等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农家乐以农村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来吸引城市游客和食客,在服务城市客户的同时也建设农村,通过实现农、工、商、服一体发展从而发展农村。

二、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现状

咸阳地处关中,总面积10196平方公里,下辖2区(秦都去、渭城区)、1市(兴平市)、10县。郭韵清、白永秀(2014)从城乡空间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三个方面对2011年咸阳的11个市县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做了测算,得出三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最高,旬邑县最低。

郭韵清、白永秀指出城镇化水平和公路交通网密度决定各县(市)的城乡空间一体化水平的高低;咸阳各县(市)经济发展一体化水平差距较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亟待提高;城乡社会一体化方面,基础教育质量需要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需要改善。针对咸阳城乡社会一体发展方面,王珍(2012)调查发展咸阳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社会保障不均衡、城乡文化和医疗不均衡。而赵强社、陈遇春(2009)研究城乡统筹发展侧重城乡居民收入、城乡生活质量、城乡市场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四个方面,得出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城乡居民收入相差较远、城乡生活质量差异较大、城乡市场良莠不齐、城乡社会保障截然不同的结论。

总体而言,以上观点是从空间、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看待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实践领域咸阳市市委副书记乔军(2014)提出目前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城乡要素交换不平等、发展机遇不对等、公共服务不均等的“三个不等式”现象。他还指出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要考虑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产业结构、空间形态、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坚持因地制宜,并充分重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内容。

实际上,咸阳市政府也很重视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咸阳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3年政府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推广旬邑经验,并建设彬县一长武一旬邑和礼泉一乾县及武功示范区建设。之后的《咸阳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也提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以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突破口,促进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2014年咸阳市的工作重点中就包括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等内容。

对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应怎样解决?关键是从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好的发展模式,借鉴并推广这些发展模式。

三、咸阳城乡一体化发展中新兴模式的代表——袁家村

(一)袁家村的历史、发展及成就

袁家村位于关中平原唐昭陵山下,全村总面积800亩,距唐昭陵约10公里,距西安市约60公里。袁家村处在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附近有312国道、福银高速、陇海铁路,省内的107省道、关中大环线、礼泉旅游大道、唐昭陵旅游专线均从附近经过。袁家村交通便利,距西安城区1小时车程,咸阳城区半小时车程。袁家村现有村民64户、286人,320亩耕地。目前,袁家村是国家3A级景区,陕西乡村旅游示范村。

袁家村在上世纪70年代前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70年代村里因地制宜办起了砖瓦厂、白灰厂,为村子发展积累了资金,并一跃成为全国闻名的模范村。之后,于1984年成立水泥厂,并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1988年袁家村成立农工商总公司,统领水泥厂、硅铁厂、工贸公司等企业,1989年达到全国小康村的标准。1993年成立农工贸一体的集团企业——袁家村农工联合总公司,后改为礼泉县袁家村集团公司,下辖12个子公司,涉足农副产品加工、水泥生产、制药、旅游、影视等行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工、商、建、运、服全面发展。2007年投资1500万元,建成占地110亩的关中印象体验地和48家农家乐,集娱乐、观光、休闲、餐饮于一体,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首选地。2007年底,袁家村总资产超过10亿元,固定资产2.5亿元。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2.8亿元,实现利税3466万元,上交国家税金6343万元。

自2007年袁家村建成关中印象体验地和农家乐后,其发展主要靠旅游业。2009年被陕西省命名为“陕西省一村一品农家乐旅游明星村”,2010年被陕西省环保厅授予“陕西省生态村”,2011年荣获“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2年荣登“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榜。同时,袁家村知名度及来袁家村旅游的人逐年上升,详见表2。2013年更为迅猛,仅国庆黄金周袁家村接待游客54.6万人次(堪比秦始皇陵兵马俑),旅游收入3276万元。2014年春节七天,袁家村共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仅2月3日接待12万人次(咸阳文物旅游局统计)。袁家村的综合旅游收入2011年为3600万元到2013年已过亿元。人均收入从2010年突破15000元,2011年人均收入超过20000元,201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0元,这是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多。

(二)袁家村模式中“领头雁”的作用

领头雁作用在袁家村的发展中是双向体现的,即领头雁在袁家村的发展中具有两层作用,其一是袁家村自身的领头雁,即老书记郭俊禄为首的村领导,他们带领袁家村走向富裕;其二是袁家村这个领头雁,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村庄的带动,并促使整个乡镇及县域经济的发展。

袁家村的巨大变化与村领导、村集体的开拓和创新密切相关。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7年以后,老书记和新书记一起抓住机遇、发展畜牧业、园林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最终,袁家村以明星旅游村的面貌呈现在游客面前,并被游客认可,成为游客最喜爱的乡村旅游景点。

袁家村有三次比较成功的转型,这得益于村领导的正确领导。第一次是顺利挽救农业,解决温饱;第二次是搞工业以支援农业,积累资金,走向富裕;第三次是搞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立足陕西,名震全国。这三次转型是三次飞跃、非常成功,袁家村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靠的就是优秀的领头雁——袁家村的领导。从老书记郭裕禄到新书记郭占武,村里的领导秉着“当干部要先有德才有威”的理念领导袁家村,为群众无私奉献,不与民争利。

领头雁作用不仅体现在袁家村自身发展上,还体现在袁家村对周边村庄发展的带动上。

1.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

袁家村人口不足270人,全村共计有48家农家乐,一条民俗街。农家乐、民俗街作坊及酒吧共计200多户经营者,袁家村人自己经营只占一部分,很多是邻村、邻县过来的经营者。据西藏民族学院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研究生2014年对袁家村的问卷调研得出经营者主要来自本村和邻近村,店主来源中本村占17.74%、邻近村占61.39%、邻近县占6.45%、邻近市占9.68%、外省占4.84%。调研结果也显示店铺的店员来源主要是邻近村(72.73%)、本村(14.55%)、家人和朋友(12.73%)。据郭俊武介绍,袁家村民俗旅游辐射周围10公里内的村庄,至少解决周边10个村庄的村民就业问题,直接受益人超过2000人。

2.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当地群众都说袁家村是1个村带动10个村,200人带动10000人。自2007年来,袁家村对民俗街投资了上亿元,却不收经营户任何费用,没有房租、管理费、水费,电费也比较少。袁家村投人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受益的却是经营户。据柴晓涛(2013)总结,袁家村辐射周边山底村、东坪村、东周村、西周村、上古村、官厅村等9个村庄发展区域板块经济,支持带动了山底御杏生态观光园、花果氧吧东坪村等一批休闲农业示范村,它们互相推动、互相呼应,形成有机的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区。

3.提高了当地居民收入

袁家村的农家乐基本为本村人经营,农家乐平均年纯收入15万元,最高可达50万元(村长郭俊武估计)。不过,民俗街上经营户的收入已超过农家乐的收入(村长郭俊武估计)。民俗街上的商户多为邻村或邻县的经营户,民俗街经营户平均年纯收入10-20万元,最低5万,最高突破100万(村长郭俊武估计)。据当地人透露,某些民俗街经营户高峰期一天收入近万元,一些小吃如麻花和羊血汤等经常要排队。除了店主收入高,服务员的工资收入也不低。笔者所住的刘嫂农家乐雇佣的服务员一天工资80元且管吃管住。大概有2000人常年在袁家村打工,以日均工资60元计,年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4000多万元。

4.提高了当地居民素质

袁家村及周边村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村民直接面对市场,在市场生存法则中,他们逐渐发现了文明礼貌和较好的素质可以更好地融入市场,更多地吸引顾客,直接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第二是袁家村的经营模式要求他们必须学习相关领域知识,并学习管理与经营技巧,同时也要学会团结合作,遵守村中经营规则和有效应对外来竞争。第三是大量高素质游客的到来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维与言谈举止。西藏民族学院等一些高校实践基地的身份也一定程度让袁家村居民感受到提高自己素质的要求。

四、袁家村新兴发展模式的经验探讨

袁家村的发展从农业到工业,再到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这是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最后落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道路。袁家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积极谋划基础上的,而且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应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

第一,袁家村人口少,不足300人,人少好集中,符合小村优势(温铁军,2011)。小村优势是在面临重大问题决策时,面对风险抉择时,人少的村子容易达成一致意见,并付诸实施。这对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是非常重要的。从老书记主张发展工商业到新书记主张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皆是一呼百应。而且,目前袁家村的土地也流转归村集体所有。袁家村村民以前多为村厂矿的职工,该村的集体经济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

第二,优秀领头雁的号召力(温铁军于2011年得出村子领导有号召力是村子致富的关键的结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这个领头雁即村庄的领导人,他们是行业精英,且深受群众拥护,能够领导群众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领头雁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获利、人人贡献的局面。袁家村的休闲旅游业实行的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村庄帮他们上项目,搞培训,然后把休闲旅游店铺无偿给商户使用,只负担很少的电费。

第三,村庄早先发展工商业,积累了初始发展资金。有了资本积累,便于村庄转型发展。袁家村在开展休闲旅游业之初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村领导决定用20万元征集发展的好点子、好路子。经多方征集、筛选,并找专家论证,结合村子发展的可行性,选择了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目标定位于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若没有资本积累,袁家村也不可能用20万元买发展方案。

第四,具有全局视野,观念超前。村长郭俊武总结袁家村发展道路是“农——工——农”,和国家经济发展着力点基本一致,甚至袁家村还早于政府。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乡一体化是在十七大(2007年),袁家村从2006年就开始转型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业。袁家村的发展顺应国家经济发展大潮,占尽先机。

第五,拥有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才。村领导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捕捉到商机,勇于冒险、乐于担当、敢于创新,并能带领大家闯出一条新路。从老书记改造农业到搞工商业,再到老书记和新书记转型休闲农业、观光旅游业,村领导总能在变幻莫测的发展环境中抓住机遇。同时,村领导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到咸阳市、西安市进行市场开拓。实现村民、家庭与村子的集约效应,有效应对竞争。村领导常怀忧患意识,不局限于取得的成就,成立了专门的发展公司,积极进行市场调查,给村民指好路。这些不但有效应对了外部竞争,而且还开拓了集体事业,宣传了袁家村的特色。

第六,借力发展。在村子发展过程中遇到资金问题,领导人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借力发展,即借力于外部投资来发展,利用一些让利措施吸引投资者来袁家村投资,壮大袁家村经济实力。据村长郭俊武介绍,村庄发展遇到资金瓶颈时,多采用此种方法渡过难关。他们主要的借力发展引资方式是两个无偿:让大投资者无偿使用土地,让有经营特色的小规模投资人无偿使用店铺。通过两个无偿把大量的资金和有特色的产业吸引到袁家村,把蛋糕做大做强,这样,机遇与财富自然源源不断地汇聚。目前袁家村品牌价值20个亿,这可以视作袁家村借力发展的最大收获。

第七,教育村民。袁家村拥有本村的“农民学校”,并且组织村民定期开会学习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和先进的经营经验,也会聘请外部专家学者到村中定期开展经营方面的培训,村领导成员会利用机会到特色经营突出的地方或企业学习、参观考察,学习外部最优经验。在村中成立公司以后,对经营者还进行了管理培训,以提高管理水平。所以,总体看来,袁家村的这些举措全方位地、有效地达到了对村民的教育目标。

第八,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寻找突破口。袁家村人少地少,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不多,但是积累起来的资本和经营经验却十分丰富。村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内,据咸阳也不足半小时车程,附近多条高速道路和省道,交通便利。村庄距离陕西咸阳著名景区唐昭陵约10公里,有景区优势和游客便利。因此在征集发展点子(方案)后,村领导联系实际,根据自身优势与劣势,选择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旅游业作为村子转型的支撑行业,找到了再次腾飞的方向。

五、袁家村新兴发展模式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袁家村的发展模式被认定为小村模式,即温铁军的“小村优势”。如果村子人口在1000人以内都可以具有小村优势,容易达成一致发展意见,走集体致富之路。另外温铁军(2011)总结华西村经验时认为小村优势、村里由具有号召力的领导人领导、村庄自主工商业开发并有资本积累这三点,能够为其他村庄发展提供借鉴。袁家村与华西村在以上三点方面存在着极大的相似性,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若要推行袁家村共同致富的发展模式,首先要符合袁家村共同致富发展的三个条件:小村优势,村领导有号召力,村庄拥有资本积累。

一是小村优势,这是个自然的条件。村子人口多少,主要受到该村发展历史影响。小村有后发优势,而大村要发挥这一优势则较为困难。目前,在农村地区搞撤并小自然村,合成大行政村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这样容易破坏小村的天然优势(便于集中,易于决策),一定程度对农村的发展致富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村领导具有号召力。这个条件可以后天创造,利用培训来塑造优秀村领导。在陕西,从高校到政府,都很重视农村领头雁的培训工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2005年就开始举办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培训试点班,并于2006年启动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村官培训班”,截止2009年已培训村镇干部近万人。

三是村庄有资本积累。这是一个重要因素,村庄若无前期自身资源的工商业开发,便无资金启动后期发展。资本成为影响村庄发展的关键因素。

要解决这个关键的资本问题,好的办法是从外部融资。融资的渠道主要有三个:其一是银行贷款;其二是政府投资;其三是借力发展。第一个渠道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目前农村土地可以有条件的流转与抵押,此渠道可行,但是风险较大。第二个渠道地方政府投资是一个安全的渠道。但是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僧多粥少,难以各个兼顾。第三个渠道借力发展,村庄和投资者各得其所,达到双赢。不过,要借力发展,村庄要有足以吸引外来资本的资源,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历史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等。

农村的发展是关系整个城市、乃至地区的大事,农村的繁荣也关乎城市的繁荣。二者是一衣带水的关系,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是发展的趋势与正途。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实证研究发展模式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