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学习情境创设的实践策略

2019-09-17魏本亚

语文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创设文本情境

魏本亚

所谓“学习情境”,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物理空间与思想场域。物理空间是指时间、地点等实体的空间,而思想场域是指学生要解决问题的关联以及思维发展的边界。阅读教学需要创设情境。专家研究表明,阅读学习情境应该依托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建立联系,如此,学生才有可能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有效的对话。情境创设理应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然而,我们对1213名教师进行调查,结果令人失望。92%的教师不知道学习情境为何物,8%的教师知道且有设计,但是效果一般;我们对1213个教学设计案例进行调查,发现96%的教师所作的情境创设就是背景介绍。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核心素养走进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何为学习情境、如何创设情境、创设情境的价值这几个基本问题。唯有如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上才能落地。

一、阅读学习情境的内涵与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莱夫认为:““情境,它意味着,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许多层面上,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实践与活动系统中,社会过程的其他方面具有多重的交互联系。”莱夫等专家关注世界的结构以及它是如何约束和引导行为的。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创设阅读学习情境就是要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

学习情境源自情境认知理论,它关注三个基本点。

第一,学习的文化意蕴。学习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记忆,更应该关注文化的建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不仅仅是在简单地接收作者传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结合自己的文化经验建构起与文本相关的文化意象。

第二,学习共同体的参与。阅读学习不是简单的个体行为,而是学习伙伴共同的事情,学习伙伴会因为共同的事情走到一起形成学习共同体。学习情境就是要为学习共同体发挥作用提供条件。

第三,形成高阶思维品质。学习不仅仅要知道学了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学,还要知道自己是否会学了。学生的思维是多元的,创设学习情境就是要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契机。

二、如何创设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的过程就是解读文本的过程,就是建立读者与文本、与作者联系的过程。优秀的教师在创设阅读学习情境时会对各方资源进行统整,进而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场域。

1.依据学科特点创设阅读学习情境

考察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文学作品占90%以上,实用性的作品不足8%。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为了认识社会,获得审美体验,形成自己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学生阅读实用性作品是为了现实生活所需。教师创设阅读学习情境,要紧扣语文学科特质,让学生与不熟悉的文本建立起关联。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佳作,教师都要带着学生阅读分析昆明的雨的特点,分析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之情。分析完了,阅读完了,学生往往依然不知道汪曾祺笔下的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好在哪里。

我们曾做过一个实验,要求学生找出汪曾祺写雨写得最好的段落,诸如:“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们同时要求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春》,找出朱自清写雨写得最精彩的段落,诸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別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在这个真实的学科阅读情境之中,我们要求学生思考:朱自清与汪曾祺都是扬州籍的作家,两个人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阅读发现,汪曾祺是运用写意画的方法写雨,粗线条,采取的是写意方法;朱自清是运用工笔画的方法写雨,细笔触,采取的是写实方法。朱自清写的是家乡的雨,如数家珍;汪曾祺写的是他乡的雨,记忆犹新。学生在比较之中学会了如何写雨,这就是创设学科阅读情境的作用。

学科阅读情境是依据文本创设的情境,这种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基础。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关联。

2.依据学生生活仓帔阅读学习情境

文本描绘的是作者在彼时彼地的生活,反映的是作者彼时彼地的生活态度。而要让学生走进文本,需要使学生的生活与文本的生活对接。学生的生活与作者描写的生活可能因为时间、地域存在差距,教师需要创设阅读学习情境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

许多很好的课文,学生却不喜欢,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表达的那个时代缺乏理解。杨绛先生的《老王》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被老王送鸡蛋和香油感动,由此自责,对误解老王产生了知识分子的“愧怍”。我们曾与学生讨论,为什么他们对送鸡蛋、送香油不感兴趣,学生说鸡蛋吃多了、香油吃多了,根本不喜欢吃,老王送这些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生活的错位,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错位复位,搭建教学支架,建立起彼时生活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我们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学习资源:

1978年,每个城市居民每月2两鸡蛋票,中秋节、春节增加到5两。一斤鸡蛋可以买10~12个。老王送来了20多个大鸡蛋。

1978年,每个城市居民每年中秋节、春节可以配给2两香油。老王送来了一大瓶香油。

这就是一个教学支架。本来认为送鸡蛋、送香油没有多大价值的学生突然发现,老王为了给杨绛送鸡蛋与香油,自己已经一年多没有吃鸡蛋和香油了。老王自己是个病人,这些好东西本应该自己吃的,但他却省下来送给自己最敬爱的人,这就说明他送的不仅仅是鸡蛋和香油,更是一颗金子般的心。如此,就弥补了学生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错位的鸿沟。

3.依据社会生活创设阅读学习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但是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的社会生活时却困难重重。历史作品需要学生跨越历史时空,外国文学需要学生跨越地域时空。而教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才有可能依据社会生活创设阅读学习情境。

《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的著名演讲词,教师都关注马丁-路德-金讲了什么,要从演讲词里面汲取那些自由民主的东西。可是看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我们忽然发现演讲词的文体特点、理路没学会,学生依然不会写演讲词。我们调查了十几名语文教师,发现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把关注点放在演讲内容上,而演讲内容与学生有很大的距离,学生不感兴趣。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情境意识。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教师播放一段马丁·路德·金演讲的视频,要求学生结合视频思考几个问题:马丁·路德·金面对的听众是什么人?马丁·路德·金对他们讲了什么?马丁·路德-金怎么说的?如果你是马丁·路德·金的秘书,你该怎样起草这份演讲稿。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发现,马丁·路德·金站在林肯纪念堂高高的台阶上,下面是白宫广场上的几十万听众,而这些听众多数是白人。在1963年那个年代,美国的黑人是下等人,白人是上等人。黑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争取权利不能靠武装斗争,只能靠和平手段,因此说服白人就是马丁-路德-金必须完成的任务。学生发现,他通篇没有谴责、批评,只是说道理、诉衷情。演讲词有称谓,有观点,有换位思考,有自己的结论,有答谢词。课堂上,教师依据社会生活创设了阅读学习情境,学生自然就进入了文本,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对话之中,学习也就真实发生了。

文本中的社会生活各种各样,教师需要找到能够勾连起学生与阅读文本的联系,创设相关的情境。

三、创设阅读学习情境的价值

阅读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而当下的阅读教学基本上都是由外及内的历程,让学生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有什么特点;让学生细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彰显了这些特点。我们倡导阅读学习情境创设,就是力图改变当下的教学习惯。

1.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文学阅读本来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现在却令学生厌烦,这是阅读教学的失败。我们在一线听课,常听到教师抱怨鲁迅的作品难教,学生抱怨鲁迅的作品难学,因此有了“三怕周树人”的魔咒。为了破解魔咒,我们进行了有趣的教学实验。

我们与教师一起研究鲁迅的作品,创设了一系列阅读情境:假如时光倒流,你随同作者来到鲁镇,看到了第一次来鲁镇穿着月白背心的祥林嫂,和第二次来鲁镇穿着月白背心的祥林嫂,你怎么想?第一次嫁给祥林,她叫祥林嫂;第二次嫁给贺老六,她还叫祥林嫂,这是为什么?请你阅读课文,到课文中找出证据,或查阅相关资料,作出自己的说明。当教师把这些设计用于课堂,奇迹发生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学生认为,月白背心是祥林家给的,是她第一个男人给的,这是她的念想。她嫁给贺老六是被婆婆逼迫的,是卖给贺老六的,即使贺老六给她新衣服,她也会认为是对她的侮辱。至于叫祥林嫂,这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封建礼教的习惯,她自己不想也无力改变。简单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发现的快乐。

钱理群先生指出:“在‘学生与鲁迅作品中的‘我,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与‘童年鲁迅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孩子顺着这座桥梁,理解‘我的苦恼、向往,进而引发情感的共鸣、生命的共振,最终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情境创设就是搭建阅读的桥梁,促进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产生生命的律动。

2.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

心理学专家认为:“设计一个学习环境首先必须明确需要学习什么,行动发生的真实世界情境是什么。接着选择其中一个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因而,这里强调的是为学习者创设特定范围的行为或经验。”我们创设情境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行动。

教学《孔乙己》,语文教师都会分析“排”字,说明鲁迅先生用词形象生动,学生记住了这个词用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里。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设计了一个填空阅读的情境: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____住,弯腰下去说道,“____”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____”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第一处填空,学生选择了“罩”与“捂”,经过比较,学生认为鲁迅应该用“罩”,理由是孩子们可以透过指缝看到豆,这才符合当时的情境。第二处填空,一定是口语,因为孔乙己面对的是儿童,他要讲儿童听得懂的话;第三处填空,必须说文言,因为孔乙己直起身,突然想起自己是读书人。创设真实的情境之后,就形成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激情也就会被燃起。

3.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阅读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含量很低,学生无奈又无助。教师总是死扣几个考点,喋喋不休地讲解,永无止境地布置练习。思维的游戏变成了机械的体力运动。

说到文言文,很多教师会觉得难教,学生怕学。而黄厚江、余映潮、曹勇军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却令学生如痴如醉,他们的教学密码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看看黄厚江执教《黔之驴》的一个片段。黄老师带着学生研究《黔之驴》的寓意,学生说这个不难,它就是告诉我们驴子外表庞大,实际没有真本事,所以被老虎吃掉了;告诫我们要想成为真正的强者,就要有真才实学。学生说得多好,哪里来的?教参!一般教师就让学生学到这儿,黄老师偏偏在这里又进一步,他说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多年就是想不明白,希望学生帮助破解,这个问题就是“驴子是谁”?黄老师要求学生思考假如驴子不是被送到贵州,而是被送到徐州,你们会如何对待驴子?学生讨论后发现,驴子在徐州有很多作用——拉车、载人、拉磨。驴子是有本事的。驴子被送到贵州,贵州人不用它,弃置山林被老虎吃掉,这不是驴子本身的问题,是好事者的。黄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被贬的原因”资料,借助这个教学支架,学生立刻明白了,“驴子就是作者柳宗元”,柳宗元有满腔的政治抱负,一身的本事,却被贬到柳州,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终只能被“老虎”吃掉,他写这驴子实际是写自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显然达到了新的高度,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阅读,而老师讲解太多、太细、太零碎,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美好感觉,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温先生强调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思考,而阅读学习情境就是学生个性化阅读与思考的基石。

《普通高中語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面对语文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阅读教学改革,情境创设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希望能够引起实践者的关注。

猜你喜欢

创设文本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未来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