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上的风景

2019-09-17杜思聪

语文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杜思聪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列出的十八个任务群之一,围绕“社会交往类”“新闻传播类”“知识读物类”文本的阅读写作展开,符合学生生活和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基于对高中新课标的理解,结合高一学生成长和学习规律,我设计了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的演讲活动。通过阅读鉴赏范例、写作演讲稿、开展演讲活动、修改演讲稿等任务,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路上的风景”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区分度的演讲话题,不同性格、特长、资质的学生均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学生能调动个人生活与阅读经验,通过阅读、写作、表达、探究,培养自己的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1)通过研读范例,掌握演讲稿写作方法,并在语言活动中自觉实践应用。

(2)撰写演讲稿,将零散的素材有逻辑、有深度地组织成文,并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演讲,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

(3)撰写演讲后记,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在语文活动中的表现。

(4)根据听众反馈意见以及讲评课的内容,修改演讲稿,打磨语言,从而形成关于语言应用的经验,并在之后的语文活动和学习中加以实践。

“路上的风景”这一话题既可指向对自我的审视,也可指向对社会甚至是人类历史进程的关注。通过演讲活动,学生能从中有所收获,自觉关注个体生命和社会生活。

2.内容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课前演讲为核心任务的读写活动,包括学习演讲稿写作方法(阅读鉴赏)、撰写演讲稿(表达交流)、修改演讲稿(梳理探究)。(详见表1)

二、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生活即在路上,小到从家到学校或单位,大到从生命开始到人生终点。而路上的一切,那些给予我们喜悦与悲伤、幸福与泪水、成功与失落、顿悟与迷茫的人、事,以及情绪本身,都构成了这条路上独一无二的风景。“路上的风景”指向对个体成长之路和家国民族发展之路的审视与思索,启发学生关注个人生活与当代社会生活。此外,演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有助于学生顺畅地表达思想情感,完成与他人的交流。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创造学习情境(布置演讲任务、设计讲评课),学生自主撰写演讲稿,开展课前演讲,互相评价,修改演讲稿,通过完成—个—个任务积累经验、培养能力。

高一学生初步具备了阅读鉴赏能力,能够在教师引导下,研读经典范例,学习撰写演讲稿的方法、积累语言表达经验;此外,在搜集素材、筛选信息、撰写演讲稿、开展演讲方面,学生均可独立完成,但质量可能不高,容易出现选材雷同、论述浅显、不会修改等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讲评,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提高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2.任务框架(详见图1)

3.任务实施

(1)导入活动: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播放《朗读者》第二季第六期主题为“路”的节目视频,引出“路上的风景”演讲话题。

请学生以“路上的风景”为话题进行演讲,要求:时长5分钟,制作图文并茂的PPT;演讲结束后,根据听众评价反馈,撰写演讲后记,并修改自己的演讲稿;将PPT、演讲后记、修改稿打包发给老师;使用修改稿录制一份演讲视频,发给课代表。

须注意的是,导入课既要有新鲜有趣的导入资料,便于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要有准确、简洁的任务说明。教师用PPT或其他形式展示整个活动安排及活动在平时成绩中所占比例,便于学生课后开展活动。

(2)阅读鉴赏:掌握细节描写、情景还原等写作方法,感受演讲稿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写作特质

《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

预习课文,谈一谈整篇作品中最打动你的部分及理由。这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根据学生反馈设计课堂教学重点。在预习作业中,大部分学生选的是第4、5、7、8段,但阐述理由时谈得比较浅显,缺乏更加细致的分析。

请学生阅读第4、第5段,梳理“我看见”的内容,关注对交战双方的称谓、选择的事件。

有感情地诵读第7、第8段,并谈谈这样诵读的理由。这两段比较简单,以诵读为手段,让学生沉入文字,体验丘吉尔在细节布置上的匠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请学生给顺序被打乱的文本重新排序并说明理由。此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大部分學生排错了第6段和第7段的位置,将原第7段排成了第3段,将原第6段排成了第8段。

请学生分别阅读这几个段落,概括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排列顺序。

(3)表达交流: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评价能力

演讲者提前2分钟就位,课代表下发评价表。这样做能吸引注意力,唤起同学们的聆听期待,且帮助演讲者缓解紧张,保证演讲顺利进行。

演讲期间,“听众”填写评价表,目的是让其他学生亦能参与到本次演讲中。教师也可采用现场点评等形式。

收完评价表后,教师正面肯定、鼓励学生,努力发掘演讲中的亮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梳理探究:维持学生参与热情,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

第一节讲评课——点评

教师正面点评演讲者和“听众”的表现,展示精彩的演讲后记。教师展示的作品(见教学资源3)是同学甚至是同桌写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且能产生更深刻的触动。在准备讲评课时,教师可尝试将学生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第二节讲评课——选材

这节课的目的是解决选材雷同的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素材的能力。教师先请学生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演讲并说明理由,接着,解说选材步骤:解题一列出若干素材进行比较一确定演讲素材。最后,推荐参考书目(见教学资源4)。一方面,学生的确能从讲评课上学到搜集素材的路径、筛选素材的方法;另一方面,讲评课本身也是一个信号:教师对于目前选材雷同现象不甚满意。

第三节讲评课——分析

除了选择新鲜、独特的素材外,演讲者还须深入分析素材。为了解决学生不会分析的问题,第三节讲评课上,学生观看《奇葩大会》第二季第一期袁硕的演讲视频(见教学资源5),梳理其演讲结构。袁硕的演讲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对于学生有重要参考价值。分析素材是比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根据学情评估学生此后的表现,即使学生能形成分析素材的意识也是好的。

第四节讲评课——修改

请演讲者谈谈自己阅读演讲评价表的感受。继而,教师带领学生研读评价表内容和标准,建议学生从内容和结构方面修改作品。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进一步锤炼、打磨语言。

必须说明的是,讲评课仅为学生修改稿子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路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通过一点一滴积累最终得以实现。

5.收束活动:训练学生鉴赏和表达能力

评议各组报告文学作品。此环节须学生分组完成,各小组有概述活动的、有深度解说的、有演讲者专访、有听众采访等。之后,教师组织评议各组作品。鉴于演讲活动一直持续到期末才结束,我没在班上组织这项活动,仅从正面肯定了同学们在演讲活动中的表现,并推荐了关于演讲类的书籍(见教学资源6),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研读。建议教师组织类似活动时,要提前安排好时间,使训练更充分、活动更完整。

三、教学资源

资源1:《朗读者》第二季第六期视频

资源2:《关于希特勒入侵苏联的广播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资源3:学生演讲后记

资源4:《南渡北归》《上学记》《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独自上场——李娜自传》《渴望生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巨人慢转身》

这些作品涉及历史、文化、当代热点等方面,内容丰富,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人物波澜起伏的人生道路。第二节讲评课上,教师将上述资源作为参考书目,推荐给学生,以求启发思考,提示学生除了写自己经历外,还可以从政治、经济、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进行挑选,研读伟大人物人生路上的风景。

资源5:《奇葩大会》第二季第一期袁硕的演讲视频、《一席演讲》、《超级演说家》(后两个资源作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使用)

资源6:《我不是来演讲的》《即兴演讲》《高效演讲》(可在最后一节讲评课上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评价

评价表1:演讲评价表

在每节课前演讲时使用,供“听众”点评演讲者的表现。

评价表对演讲者进行了全面、综合、有层次的考查。演讲者用严谨的结构(有理)组织新鲜独特的素材(有料),通过演说、PPT的展示、肢体语言等(有颜),与“听众”形成交流、互动(有人),吸引“听众”注意(有趣),表情达意,传递自己对路上风景的态度与情感(有心)。“有心”是一个演讲的核心,属于必备要素,因此放在评价的第一条;其次是“有料”和“有理”,这是演讲的主体;“有人”“有趣”“有颜”与演讲者的状态、語速、语音、肢体表现、PPT制作等有关,属于更综合和全面的考查,因此放在最后几位。此外,评价以书写真实感受、客观意见为主,因此评价表主要采用了两种提问方式。一是开放式提问,比如最打动你的、印象最深的、最有趣的,等等;二是客观式提问,比如梳理结构。二者相辅相成,力求使“听众”言之有物又能真正有所收获。

评价表2:演讲后记

演讲结束后,教师将演讲后记发给演讲者,用于演讲者梳理并记录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进行自我评价。

演讲后记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两个问题构成:与同学们分享这一“风景”的理由有哪些?准备演讲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解决的?旨在帮助学生梳理准备演讲的整个过程。第二部分是一个评价表(见表3),方便学生梳理反思。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听众评价的比较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以此为据修改自己的演讲稿。

除了同学互评和自我评价表外,教师根据学业质量水平的内容,设计整个活动的评价标准(见表4),衡量学生表现,便于推进活动和设计讲评课。

五、教学反思

在“路上的风景”演讲活动中,教师设计了评价和修改任务,编制了细致的评价表,用于学生互评和自我反思。此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演讲者可以和听众进行充分交流,并进一步打磨语言表达。此外,第二、三节讲评课较为有效,教师捕捉到学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对学生修改演讲稿提供了实质性帮助。

至于不足之处,我认为有三点:一是可以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网络论坛或者微信群,让学生将资料上传,方便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时查看及互相交流;二是推进活动时,可给予学生更加具体与个性化的指导;三是收束活动时,可以安排颁奖活动,让学生组织策划、评选作品、撰写颁奖词等,进一步训练学生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

总之,设计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来做事”。因此,教师要区分目标(提升语文能力)和手段(丰富活动),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活动,提供真实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到主动参与,在活动中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实现提升语言建构与应用能力的目标。

猜你喜欢

演讲者演讲稿听众
Jokes
阳光住进我心里
“三招”助你写好爱国演讲稿
听众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阅读自然的艺术
祖国在我心中
表达心情
生日快乐等2则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