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2019-09-17王岱
王岱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学习目标
(1)阅读一组新闻作品,辨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的关系。
(2)精讀一组新闻作品,准确辨识客观叙述与表达倾向性之间的关系,理解新闻的导向性,更精准地把握新闻事实,进而逐步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
(3)阅读新闻采访稿,学会捕捉富有新闻价值的采访线索,挖掘能够反映采访对象新异独特存在的深层信息,并尝试采访,整理采访记录。
(4)浏览有关二战内容的网页,比较网络新闻作品与纸媒作品,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并探究它们在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上的异同点。
(5)阅读一组新闻评论,了解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点,尝试写一篇新闻评论。
(6)浏览报纸,尝试编辑一份纪念特刊。重返历史现场,感受战争的残酷,反思战争的根源,学习英雄精神,思考当今青年的历史使命。
2.内容设计
(1)阅读反映二战胜利,德、日投降的一组消息和通讯:《日本签字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落日》《日本签署投降书》。重返历史现场,感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喜悦与激动。思考并梳理是哪些因素,在事隔74年后,仍然能令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课内活动)
(2)浏览一份近日的报纸,了解报纸的排版形式及各版面的内容,尝试确立版面的主题,围绕主题选择新闻作品,写作编者按。(梳理与探究)(课外活动为主)
(3)阅读两篇有关新闻失实的文章,感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联系文章及日常的新闻阅读生活,梳理导致新闻作品失实的因素。(梳理与探究)(课外活动为主)
(4)精读《落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对语言、细节描写、写作视角的品味揣摩,感受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情感的表达。了解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从新闻中读到的真实,是新闻工作者选择加工后呈现给我们的真实,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怎么报道,都会受到记者的政治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分析作者的倾向性在这两篇作品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课内活动为主)
(5)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及链接材料,作一点哲学上的思考。了解人类对苦难和罪恶的反思,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人道主义灾难,实现心灵的救赎,写出思考札记。(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课外活动为主)
(6)浏览有关二战内容的网页,观看电影,感受英雄风貌,学习英雄精神;比较网络新闻作品与前面所学纸媒作品,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并探究它们在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上的异同点。(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课外活动为主)
(7)阅读一组新闻评论,梳理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写作的异同点。(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课内活动)
(8)完成一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及修改任务:纪念特刊总体策划方案、编者按、“关注老兵,留下历史”计划、跟帖评论、小传、采访稿或通讯、新闻评论、新闻作品评价标准、反思札记。(表达与交流)(课外活动为主)
(9)编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特刊,通过多个平台交流,如班级网页、微信朋友圈,与他人分享新闻作品的学习成果及对英雄的礼赞、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与交流)(课外活动为主)
二、情境与任务
1.学习情境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70多年了,但战争的硝烟从未消散。非正义的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荼毒生灵。如何制止战争、争取和平?对青年学生来说,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重返历史现场,在文字和影像作品中亲历那段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灾难的历史,目睹敌人的残暴、战争的残酷、人民的反抗、普通人在危难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和英雄气魄,以及胜利的辉煌。
本专题围绕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内容进行设计,任务围绕编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特刊展开。试图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引导学生阅读这一组新闻作品,了解那个时代及作者们对那个时代的思考,帮助学生铭记历史,反思历史,珍爱和平,担当使命。使学生在初中新闻学习的基础上,提高新闻阅读、写作能力及跨媒介阅读、分享与交流的能力,进而逐步培养自己的媒介素养。
本专题的设计以“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为主,也穿插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当代文化参与”等任务群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提高分析、思考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媒介素养;进一步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反思历史,思考青年一代在当下的责任。在专题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及时有效的点拨,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实现教学目标。
本专题共九课时。具体课时安排见教学过程。
2.任务框架(见图1)
3.任务实施
【环节一】纵览抗战风云:草拟纪念特刊策划方案(1课时)
任务:
(1)请同学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其胜利过程。
(2)浏览一份近日的报纸,了解报纸的排版形式及各版面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草拟一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特刊”的策划方案,并进行小组分工,启动报刊编辑工作。
任务说明:
(1)这一环节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做事情、做研究的整体规划意识。
(2)教师和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纪念”的含义是什么,纪念特刊应包括哪些内容。
(3)讨论策划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教师可适当点拨。
(4)各小组就策划方案可以互相交流、借鉴,特别在栏目设置上要开动脑筋。
(5)教师事先把纪念特刊评价表印发给学生,以便其在后续的特刊编辑中能有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环节二】重返历史现场:嘗试编辑一个版面(2课时)
第一课时
阅读《日本签字投降》《德国无条件投降》《落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任务:
(1)《落日》与《别了,“不列颠尼亚”》有一个共同点,即对时间的记录十分精确。标出《落日》新闻的“时间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个“时间点”所发生的事情,看看文章是如何以时间为线索,组织不同的场景和材料,完成对事件的报道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落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讲述新闻事实时,穿插回顾历史,增强了作品的厚重感。阅读这两篇新闻,看看新闻事实与历史回顾是怎样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感受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追求和平与正义的强烈使命感。
(3)阅读《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G20幕后,吃瓜吧!》这两篇有关新闻失实的文章,联系文章及日常的新闻阅读生活,梳理导致新闻作品失实的因素。(选做)
任务说明:
任务(1)旨在让学生体会新闻的真实性是如何体现的。联系课内学过的文本,既降低了此任务的难度,又便于学生梳理。(课内完成)
任务(2)既让学生了解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在相关的背景中体现,又能体会穿插回顾历史的写法可以增强作品厚重感,特别是在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显得尤其重要。(课内完成)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课下阅读任务(3)中的两篇有关新闻失实的文章,感受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课外完成)
第二课时
精读《落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任务:
(1)几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读这两篇文章,依旧会被深深地感动。请大声朗读这两篇文章,体会作者的情感。《落日》一文从时间线索来看,日本的签字投降仪式分明在上午,题目却是“落日”,将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请分析这两篇新闻作品还使用了哪些手法来表达作者强烈的新闻倾向性。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最后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你是如何理解的?请阅读链接,再作思考。你是否同意“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请把你的思考写下来,小组交流分享。
链接:
1945年之后的奥斯维辛,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悚和震怖之后,在经历了纽伦堡大审判后,其意义已跨越了特定的公共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边界,进入到西方哲学与宗教研究的视域,日渐符号化。德国哲学家狄奥多·阿多诺在1955年将它提炼为一个哲学课题——“奥斯维辛之后”。西方人类文明在奥斯维辛这里瞬间崩塌了,有思想家曾说过:“奥斯维辛之后,我为自己是一个人而惭愧,因为我从来都不知道人是这样一种罪恶残暴的动物。”狄奥多·阿多诺说:“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他看来,那些耽于歌颂和传达幸福的诗歌已然失去了它存在的人性基础,“审美生活”现出它软弱怯懦的骨架,美成了恶。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获得1960年“普利策新闻奖”,认真阅读此文,假设你是评委会成员,请为此文写一段颁奖词。(选做)
(4)如果让你从这五篇文章中任选三篇,编辑“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74周年特刊”的一个版面,你会选择哪三篇?说明选择的理由,并写一段编者按,向读者推荐这三篇作品。
任务说明:
任务(1)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倾向性。通过对语言及细节描写的品味揣摩,感知作者在新闻作品中情感的表达,了解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但纯粹的客观、真实是不存在的,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以及怎么报道,都会受到记者的政治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复杂因素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新闻的倾向性。(课内完成)
任务(2)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作一点哲学上的思考,了解人类对苦难和罪恶的反思,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人道主义灾难,实现心灵的救赎。答案是开放的,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同学之间交流分享,实现思维的碰撞,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的状态。(写作可以放在课外,交流在课内进行)
任务(3)的设置,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对文章作出整体评价,并学习颁奖词的写法,注意语言表达。(课外完成,选做)
任务(4)的设置,要求学生了解报纸的排版形式及各版面的内容,尝试确立一个版面的主题,在泛读五篇新闻作品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三篇,组成一个版面,并写作编者按。这个任务是开放的,只要所选的三篇文章能突出一个主题即可。这个任务是最后完成整个纪念特刊编辑工作前的小演练。(课外完成,课内交流)
【环节三】抚摸一个个不朽的灵魂:写小传,做专访(2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
(1)阅读新闻作品《“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专访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谢晋元等"yk百壮士”:孤军血战四行》,做摘要,充实写作素材库。
(2)上网浏览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网页,选择2。4篇你读后最有感触的文章,跟帖评论。(选做)
(3)比较网络新闻作品与前面所学传统新闻作品,梳理并探究它们在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上的异同点。
(4)请选择一位你最喜欢、最敬佩的抗战英雄,查阅相关资料,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任务说明:
任务(1)是为了让学生积累素材,也为编辑特刊准备素材。(建议课内完成)
任务(2)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辨表达能力。(建议课内完成)
任务(3)是对学生跨媒介阅读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接触网络新闻作品与前面所学传统新闻作品的基础上,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梳理并探究它们在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上的异同点。(建议课内完成)
任务(4)有利于学生了解英雄,学习英雄,同时也训练学生有关传记这种实用性文体的写作。所写小传也可成为纪念特刊的一个栏目的内容。(建议第一课时布置,课外完成,第二课时用半个课时交流评价)
第二课时
任务:
(1)岁月流逝,抗战老兵日渐年迈,老兵离去可能会带走许多鲜活的历史。浏览腾讯公益“抗战老兵关怀计划”,了解更多的抗战老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草拟一份“关注老兵,抢救历史”的计划。(选做)
(2)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位抗战老兵或抗战英雄的后代进行采访(可实地采访,也可电话或网络采访),写出采访稿;或参观本地的抗战纪念馆、抗战历史遗迹,仿照《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新闻通讯。(周末完成)
任务说明:
任务(1)、任务(2)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学英雄,关注英雄,参与当代文化的建设。学英雄不能仅停留在书本文字上,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这个活动也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反思历史,思考青年一代在当下的责任。
【环节四】聆听穿越时空的声音,反思战争:读新闻评论,学写评论(2课时)
任务:
(1)阅读《我们正在割稻子》(《大公报》,1941年8月19日)、《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公报》,1937年12月11日)、《牢记历史,圆梦未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新华网,2013年8月14日)三篇新闻评论,完成下面表格:
(2)梳理它们与一般议论文的异同之处。
(3)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大公报》的这两篇社论是如何提振民族精神的?试作分析。
(4)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新闻评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挑选出最出色的一篇作为本组纪念特刊的新闻评论备用稿,其他稿件也可选作相应栏目的评论。
任务说明:
任务(1)是为了让学生从新闻题材、评论的观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四个方面梳理三篇新闻评论,要求准确而全面。(建议课内完成)
任务(2)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这一文体,及其与一般议论文的不同。
任务(3)旨在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那個时代的抗战氛围,仔细思考两篇文章在传递观点、表达情感等方面的特色。(建议课内完成)
任务(1)(2)(3)都是为完成任务(4)做一些写作方法及情感上的准备。
任务(4)可以让学生模仿读过的这三篇新闻评论,尝试写作新闻评论。(建议第一课时布置,课外完成,课内交流评价)
【环节五】重返历史现场,反思历史,担当使命:再读作品,编辑特刊(2课时)
任务:
(1)再读这个专题的新闻作品,以小组为单位,草拟一份优秀新闻作品的评奖标准。
上网浏览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闻作品,评选最佳消息、最佳通讯、最佳新闻评论各一篇,写出颁奖词。
(2)以小组为单位,编辑本组的纪念特刊,放在班级网页或微信朋友圈中展出。
(3)对照“纪念特刊的策划方案”,看看在编辑的过程中又有哪些新的思考和发现。
(4)互评各组的纪念特刊,并根据同学们的互评意见,修改完善本组的纪念特刊。
(5)回顾本次学习过程,写出学习反思札记,小组交流。
任务说明:
任务(1)旨在让学生回顾本专题所读新闻作品,梳理主要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再次上网去搜集特刊所需要的新闻素材。
任务(2)旨在让学生梳理在这个专题中所写的各类文章和所搜集的新闻素材,完成编辑纪念特刊的工作。通过多个平台交流,与他人分享新闻作品的学习成果、对英雄的礼赞、对历史的反思。以课外活动为主。
任务(3)旨在引导学生反思和改进。
任务(4)可以让学生对照特刊编辑评价表进行互评,目的是分享、交流和学习。
任务(5)要求或者建议学生编制一个表格,用于自我评价和反思,让学生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经验。
三、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1:《东京宣布无条件投降——盟军接受日本投降麦克阿瑟任驻日盟军总司令》(选自颜雄主编《百年新闻经典》,湖南大学出版社)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泛读即可。
教学资源2:霍默-比加特《日本签字投降》(原载1945年9月3日《纽约先驱论坛报》,选自《中外新闻作品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泛读即可。
教学资源3:朱启平《落日》(原载1945年9月4日《大公报》,选自《朱启平新闻通讯选》,今日中国出版社)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精读。
教学资源4:《德国无条件投降》(选自《美联社百年新闻佳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泛读即可。
教学资源5: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载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选自《西方新闻作品选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精读。
教学资源6:大卫马纳尼斯《(华盛顿邮报)记者被取消获普利策奖资格》(节选自《新闻阅读与写作》)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课外浏览。
教学资源7:《G20幕后,吃瓜吧!》(“牛头关注”微信公众号,作者“求是大牛哥”)
此文安排在第二环节,课外浏览。
教学资源8:吕其庆《“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专访赵一曼烈士的孙女陈红》(选自《英烈门风》,人民出版社)
此文安排在第三环节,建议课内使用。
教学资源9:《谢晋元等“八百壮士”:孤军血战四行》(《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3日)
此文安排在第三环节,建议课内使用。
教学资源10:杨舒钰、桂姝蕾《(西南联大)为什么火了?》(cCTV文化十分公众号)
此文安排在第三环节,建议课内使用。
教学资源11:《中国的辛德勒——被以色列总统称为上帝的人》(互动百科)(选用)
此文安排在第三环节,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浏览。
教学资源12:《从纳粹手中救出669名犹太儿童的“真实版辛德勒”走了》(“首席责任官”微信公众号)(选用)
此文安排在第三环节,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浏览。
教学资源13:腾讯公益“抗战老兵关怀计划”
安排在第三环节,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浏览。
教学资源14:故事片《台儿庄大捷》《辛德勒的名单》《最后一张签证》《敦刻尔克大撤退》《再见孩子们》,纪录片《西南联大》《天启》
推荐学生课后业余时间观看影片,可有选择地观看,不作硬性要求。
教学资源15:王芸生《我们在割稻子》(原载1941年8月19日《大公报》,选自《大公报一百年社论选》,复旦大学出版社)
安排在第四环节,建议课内阅读。
教学资源16:张季鸾《置之死地而后生》(原载1937年12月11日汉口《大公报》,选自《张季鸾集》,东方出版社)
安排在第四環节,建议课内阅读。
教学资源17:江政奇《牢记历史,圆梦未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8周年》(新华网,2013年8月14日)
安排在第四环节,建议课内阅读。
四、评价
完成阅读新闻作品的相关任务,可以通过作业展示、小组报告、同学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及时鼓励学生,记录形成性评价。教师也可以适当提供一些具体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
本专题中的写作任务,可以用采访评价表、人物小传评价表、新闻评论评价表、纪念特刊编辑评价表等形式进行评价。“纪念特刊”策划方案、“关注老兵,抢救历史”计划,可以从方案、计划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及翔实、周密、新颖、有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完成整个专题学习后,要求或者建议学生编制一个表格用于自我评价和反思。以采访评级表为例,具体见表2。
五、教学反思
任务群教学设计的难点在于创设大情境、大任务。本专题围绕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内容进行设计,任务围绕编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特刊展开。试图创设大情境、大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反思历史,深化热爱和平和担当使命的观念。
我认为任务群的教学不能被狭义的“活动”架空,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来提高语文素养。
在整个任务群专题的设计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步深入。例如由选择作品编辑—个版面,到最后纪念特刊的整体编辑;由消息、通讯的阅读、写作到新闻评论的阅读、写作,在这个过程中,任务难度的加大,势必会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提升。为了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我注重引导学生梳理与探究,例如对各类新闻作品类型的梳理,对不同媒介作品在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上的异同点的梳理与探究。还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断总结,例如由草拟纪念特刊策划方案,到纪念特刊编辑结束,对策划方案的反思,以及对整个专题学习的反思。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学生在完成一组具有较高关联性且有层次性的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