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019-09-17常云芳
常云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使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阶段目标表述中有三个学段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多有效朗读,就能感悟每个词句的意思,脑海中自然会呈现一种意境,一个画面,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更好地感悟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有效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众所周知,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工作。
1.我专门上了一节课“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的地位、作用、意义等方面让学生先在心中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并选取一篇名为《乞巧》的古诗,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给学生营造一个意境,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一个画面,并发挥自己的想象,从而理解古诗的内容,感悟诗情。
2.我在课前设置了一个环节——课前读,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生自选自编朗读的内容,要做到声情并茂,配以恰如其分的动作,让自己朗读的文章更有内涵。朗读者可以先设置问题,听的同学要发现其优点和需要改进的方面,然后,师生交流,及时点评。这样的一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家都参与了进来,有利于学生整体朗读水平及鉴赏文章的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教师要恰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积极创设朗读的情境,让学生自己置身于这环境中,感受其中的意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感受文本的美景,感悟其中的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有感情地朗读,从而理解文章,感悟内容。
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是成功的一大有利条件。如何养成一个良好的朗读习惯,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是指在朗读时,用普通话来读出准确的字音。尽量不要有错别字、加字、缺字、重复、唱读的现象;“流利”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指朗读时有轻重、停顿、抑扬等变化并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反问等不同的语气,朗读者朗读时要投入感情。以上三个要求不能分割,而是一体化的,而用普通话“正确”的朗读是基础,而“流利”和“有感情”则是朗读的更进一步,更高一步的朗读要求,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的目标、学生特点,提出要求,循序渐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朗读形式具有多样性,有教师示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男女生分组比赛读、小组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教师在训练学生朗读时,可根据学生特点,课文内容形式及鉴赏文章方面等提出不同要求。如低年级教学时,教师可以以读为基础,让学生在比赛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朗读形式中学习课文,感悟课文,想象课文画面,甚至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背诵课文。而高年级同学则以选读、品读、分角色读等方式让学生赏析文章,理解课文,感悟课文。从而达到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使他们敢于朗读、乐于朗读。
四、朗读评价的激励性
朗读评价的语言要有激励性,教师要肯定其优点,多用激励性的语言。不仅仅是“你很棒”“你读的真好”等评价语句,我们应该细化,认真聆听,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听出他在朗读方面的进步,无论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個字,只要他进步了,我们都要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微笑,让他知道他自己的优点,树立其朗读的信心,让他敢于朗读。在老师的鼓励下,会有更多的同学敢于朗读,敢于展示自我,会在朗读方面更加优秀,同时,在老师细化的字、词、句的指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也会提高,知道如何改进,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事情,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恰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技巧上要做好朗读方法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评价的激励性,让学生敢于朗读,乐于朗读,从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