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核心素养的语用论建构

2019-09-17李颖王相文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建构素养

李颖 王相文

《语文教学语用论》是曹明海教授的一部力作,该书自出版以来,受到语文教育界专家学者和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这部论著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多层面、多视角深入探讨了语文教学语用理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将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提出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在丰富的言语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和研究,曹明海教授是从注重和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语用教学观研究开始的。在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子课题“语文教育观研究”并作为负责人时,他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个课题作了较深入的考察和论证:追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语文教育观发展的演化过程,从中透视语文教育观发展演变的主要思想精华及其汇集成的语文教育思想智慧,以继承和发扬传统语文教育观的内在精魂,构筑当代语文教育观的思想高地。

当前对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探讨,存在不同的认识。曹明海教授在该书中认为,语文教育语用观与西方语用学的语用研究虽有重合,但经过讨论已取得较明确的认识,即前者并不同于后者,因为语用观的根本指向是核心素养,即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本体出发,进行听、说、读、写的语用技能训练;西方语用学的语用研究对我们的语用教学具有借鉴价值,但它是一种语言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不同于语文教育的语用教学探索。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和认识,从对语文教育语用观研究的起始,该书就提出语文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语用教育,倡导“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教学观,倡导“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的语用基本思想。

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曹明海教授的《语文教学语用论》指向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视角解读语文活动,立足语文教学的语用阐释,探讨语文课改的特性和规律,揭示语用教学与文化渗透过程共存共生的关系,透析语文教学语用本体的意义生成观与教学实践的语用原理。该书以此为基点进行语用论题的探讨。其整体设计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探究语文教育语用观思想与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智慧。它重在阐释语文教育语用理论构成的基本命题。一是语文教育观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包括古代语文教化、近现代语文工具观和新时期语文人文观。在此基础上,着力揭示语文教育语用观的本体根基、核心思想和主要依据,以及语文课程的语用性特点。二是对语文意义生成观的践行及其具体操作上进行应用性探讨,即亲近语言的对话而引发意义生成的方式、主体对符号意义的想象和联想,以及语文教学中意义的生成离不开整体参照的语境体验和触类旁通的语用实践活动等。

长期以来,本应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语文教学被异化为单纯的概念性认知活动。在这样一种理性主义认知教学观的支配下,语文学习和运用的过程“没意思了”,语文教学所特有的诗意天地、意义家园、深厚的民族文化世界被遮蔽,学生找不到情感与心灵的皈依。该书就是针对语文教学存在的这种倾向,即误将语言学习和运用以理性主义认知教学来对待,忽略语文意义生成的丰富性、诗意性的现象来进行探讨的,其指向是对理性主义认知教学观的颠覆和重建。为此曹明海教授特别指出,要达到这个指向目标,真正树立语文教育语用观,切实把握“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用教学论,就必须深入探讨语文教学意义生成观,以揭示语用教学的特性和本质。

第二,探究语文课程语用目标的构成和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性建構。语用目标主要包括:语文课程的语用知识与能力目标,即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言文字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注重语用生态的建构与文化涵养。语用内容的构建主要包括:语用知识的内容要素、语用能力的内容要素、人文素养的内容要素,以及语文课程内容的原则性选择、语文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相关性问题等。

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确定,一直存在认识分歧。要解决这个难题,曹明海教授认为应依据语文教育语用观,把握语文课程的语用目标和素养目标,注重对语文课程内容的语用性建构,确定语文课程的三项基本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人文素养。在这三个方面的构成要素中注重汉语文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品味感悟汉语文丰厚的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对汉语文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曹明海教授强调,在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教科书编写和语文课改中,切实把握语文课程的语用性内容要素,并切实从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理解语文课程内容。作为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与很强实践性特征的汉语文课,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刻意追求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而应当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行获得、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丰富和充实自己的人生体验,提高语用水平和人文素养,以真正实现指向核心素养和“立德树人”的汉语文教育目标,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语用本体特色。

第三,探究语用教学过程的文化渗透和语用享受教育开拓。该书对语用文化渗透的探讨有四个方面。其一,语用是一种文化的构成与存在方式,它作为语用的文化符号,是人类进入文化世界的主要向导。语用与文化具有同构性,二者都是民族情感、精神和智慧的结晶。其二,语用教学的语用性功能与文化性特质是语文本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二者浑然天成,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机体。该书从根本上解决了语用教学与“人文化成”教育的争议问题。同时,还把语用教学过程视为文化渗透的活动,以实现人与文化的双重建构。其三,语用教学的文化渗透过程,不是指单纯的语用技术问题,而是指它在对学生进行语用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语用素养的过程中,也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教材文本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陶冶,注重对人性与生命的关怀。其四,探讨语用教学与民族文化共生共变的互动关系,激发语用教学主体的内在文化渗透活力。语文课程的语用教学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特别是语用与民族文化具有同构同质关系,语文课程的语用教学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涵化民族情感、唤醒民族意识、振奋民族精神的责任。

该书对语用享受教育的探讨,主要是追求变单纯被动的语用学习为主动的语用享受学习。用一种语用的享受眼光,自觉追求语文世界中的真、善、美,从而获得语用的精神享受。“享受”是人的高度完成的状态,正确的享受观、积极的享受体验和不断提升的享受能力是其具体表现。该书对此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语用享受教育的特征,包括语用享受内容的形象性与情感性、过程的审美性与体验性、目标的实践性与陶冶性等。二是语用享受教育的资源开发,主要立足于语文本体发掘语言文字、文学文本、语言文化世界的语用享受性资源,以确证语文课程实施语用享受教育的可能性。三是语用享受教育的实施策略,包括在对话中享受语用、在语用中学会对话,在创造中享受语用、在语用中学会创造,在情趣中享受语用、在语用中培养情趣,在审美中享受语用、在语用中学会审美。

综上,曹明海教授的《语文教学语用论》是站在新时代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前沿的有力发声。基于对“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内核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关注,《语文教学语用论》将语文教学拓展到语用学领域,体现了语文课程“以人为本”的要素,匡正了基础教育语文改革中曾出现的离开本体教语文的失误,实现了语用论深入指导下新时代语文教学范式的升级转型。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建构素养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