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恰切把握作文命题抓热点、重思辨之度

2019-09-17赵长河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命题作文

赵长河

综观2019年8套高考作文题,比较历年作文命题,思考即将开始的新高考,琢磨相应的日常作文教学,笔者把今年的命题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命题有着各自需要改进之处。第一类包含全国三套卷,基本是内容主旨角度的宏大命题,写作形式角度的实用命题;需要改进的是宏大命题时要关注日常性取材,扎实做好实用文写作的日常化教学,切实关注学生将来日常写作的真实需要,叙述命题材料时注意周密性。第二类包含苏浙沪津卷,基本是采用形象化、事物类材料“比兴”设置出的思辨性命题;需要改进的是今后命题要尽量以现实生活事件作为命题素材,进而体现思辨的真实性。第三类是北京卷,在记叙和议论体之间二选一的命题,贴近新时代,弘扬主旋律,成了近年来北京卷作文题的标配;需要改进的是改变或记叙或议论二选一的刻板命题思路,改变题目引导语过度贴近新时代的命题套路。

一、宏大实用命题

1.全国卷命题评述

全国卷作文命题是强化任务群学习的体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学习任务群7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其中就有“社会交往类的”“新闻传媒类的”等阅读与交流任务。全国卷I的演讲稿,全国卷Ⅱ的慰问信、书信、观后感等,都在这个任务群范围内。如此大规模、集束性地考查实用类写作,在高考命题史上还是首次。高中新课标学习任务群6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全国卷I题干设置的有关劳动的三种偏颇观点,需要考生以演讲稿的形式,“理性、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平等商讨,有针对l生、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的认知和思辨能力。

是强化写作读者意识的体现。全国卷I“要求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Ⅱ分别要求写信给家人、同学,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写国庆节慰问信,并有“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的提示语,这都是实用文写作的读者意识强化的体现。

是强化核心素养培养的体现。全国卷I是强化劳动教育理念,有关劳动观点的辨析;全国卷Ⅱ由重大纪念日感悟生发的各类应用写作,引导树立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融通的家国情怀。这些命题是核心素养中的“社会参与、责任担当”的体现。

是体现命题材料多样性的漫画(图画)作文命题的延续。在读图时代的今天,漫画(图画)的读写也是一种日常实用读写。全国卷Ⅲ的漫画作文主题,与以往漫画作文如2016年偏重讽刺批评不一样,走了一条寓美好情感于生活化画面的路径。漫画配以毕业前最后一节课上老师的叮嘱文字,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恋恋不舍和谆谆叮咛的教育情怀。此时,学生内心应该唤起的感恩和奋发之情,是考生应有的合理想象和补充。

2.命题和教学建议

首先,作文命题要推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确保命题的周密性。如全国卷I有关“劳动”的描述偏向的是体力劳动,学生如果写成智力劳动按说也可以。其实,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关于“劳动意识”的阐释有:“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这样的表述,当然包括智力劳动。

作文命题还要思考推敲判断的事理逻辑自洽性,不能出现此前有高考作文命题把人生统一规定为“凤头、猪肚和豹尾”三阶段的缺失事理逻辑自洽性的谬误。命题需要作出判断时,有无图尔敏论证模型等角度的“限定”和“例外”的考量?如全国卷I作文命题,可以考虑下述的“例外”:科学家为了更重要的智力劳动而不能兼顾体力劳动的情况,等等。

其次,宏大命题时要关注日常性取材。2017年全国卷I作文题就是这样的好题。从“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等“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样的宏大命题因为有了日常的生活化取材,更能激發考生的写作热情,也更容易使考生写得上手。

再则,日常性取材可否超越文字素材而更加多样化?可以引导学生赏析包括漫画、图画在内的,可视甚至可听、静态甚至动态(这有点类似野外实地的阅读和作文教学活动)的多种生活的和艺术的形式,并以此作为作文素材。这样的命题素材多样化,也符合语文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学科的课程定位。高中新课标也有“在跨文化、跨媒介的语文实践中,开阔视野,在更广阔的选择空间发展各自的语文特长和个性”的论述。

中国文学历来就有“诗书画”一体的传统。笔者曾以诗画一体的材料作为学生日常写作的素材,诸如丰子恺的漫画配文,陈四益的文配丁聪的画,老树画画,小林漫画,等等。在读图时代的今天,上述以图画作为写作素材的写作教学取向,也反映了当下日常的社会读写现状。

最后,今年集束性的实用文写作形式的考查,体现了实用写作的日常性要求和趋势。此外,日常教学还要适当关注糅合实用、论说能力的写作教学。这样的写作实践培养出的能力,其实才是学生将来进入高校、走进社会经常需要运用的“日常”能力。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第十五届创新作文大赛高中组题目为:“罗威纳有三只不同大小且没有刻度的水杯,容量分别是3升、5升和8升。最大的那个杯子是满的。他如何使用这三个杯子将8升水平均分为4升?阅读上述材料,你将如何解答这个难题?请将你的思考过程以及产生的一切想法写下来,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900字的作文。”此题写下“思考过程”的要求,可以考查简要说明的写作能力;写下“产生的一切想法”的要求,又可考查由事及理的论证阐释能力。这样的命题提醒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学生将来真实的日常写作需要。

二、形象思辨命题

1.苏浙沪津命题评述

一是由物理及人情的隐性思辨。今年的上海卷保持了其一以贯之的思辨性命题特质,思辨遵循着概念由小到大的逻辑顺序,体现了由音乐之物到普遍事物的隐性思辨。由“不同国家的音乐”“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与“音乐的中国味”“中国味”的对立统一关系,体悟就音乐或其他事物而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对自我越是有深刻的体悟,才越能保持自身的特质,这是“指向外在世界的认知”。

与上海卷相似,江苏、浙江、天津卷呈现的对立统一也是隐性的。五味共存,彼此交融,蕴含对立统一的过程。浙江卷表面谈的是创作,一种是“多倾听读者的呼声”,一种是“不为读者所左右”,呈现的也是隐性的交融外物与保持个性的对立统一。天津卷在“浪花”与“洪流”的类比生发中,隐含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是隐性的价值观指向与时事呼应。苏浙沪津四地的作文命题,主题方向其实都有如何思辨交融外物与保持个性的关系问题,都有遵循由物事及人情的类比联想思维,用类比联想思维隐性表达价值观的特点。上海卷是由“音乐的中国味”到“中国味”,浙江卷是由“创作”到“创作生活”,江苏卷是由“水和盐”到“五味百味”到“事物人情”,天津卷是由“浪花”到“推动人类历史的滚滚洪流”。

以上海卷为例展开说,其方向是由“音乐的中国味”纵深推进到“如何去认识事物”。其中的“认识事物”可以包含由音乐推而广之的当下热点“文化自信”,也可以由文化自信推广到更加广阔的领域。就音乐的中国味而言,命题的引导语也是一种中性表达,只是“更深刻的感受”“更有意识地去寻找”。既然是中性的表达,这种感受和寻找就可同时包含正向的和负向的。这样,又把思辨性不着痕迹地渗透了进来。

在中美贸易摩擦这个体现世界多极化与单边化竞争的时事背景下,苏浙沪津的作文命题都可以看作对当下热点时事的隐性呼应。上海卷由音乐的中外比较生发出如何寻找自身特长的一般道理。江苏卷由生活中各样不同味道的“调和”,揭示一种“共存相生”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都需要这样的调和,才能“共存相生,百味纷呈”,才能“美美与共”。浙江卷由“创造作品”类比联想到“创造生活”。或“多倾听读者的呼声”,或“不为读者所左右”,或调和两种创作方式,创作的岂止是自己的作品,还可能是自己乃至相关联人的生活,是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活。天津卷用“浪花”与“洪流”类比生发,作为个体要融入时代洪流才有人生价值,作为国家也应顺应多极化世界潮流才符合普世价值。

2.命题和教学建议

首先,事物类思辨素材能否向事件类思辨素材过渡?事物类思辨素材有时带有形象性,但这种形象性易于诱导出凌空蹈虚的思辨。上海、浙江、江苏和天津卷分别以音乐、写作、味道和浪花这些形象化的事物类思辨材料,不约而同地“比兴”引发出当下应如何对待“彼此交融”与“坚持自我”的关系问题。以这样的形象化事物类思辨材料引发思辨,好处是回避时事,避免押题和敏感性。但也自觉不自觉地诱导学生远离生活、无视时事,长此以往,可能真就养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写空洞文”的习性了。

笔者认为,思辨类作文命题取材还应更加具体生活化乃至生活事件化,犹如2015年全国卷I的小陈举报老陈在高速上开车时打手机的命题一样。甚至思辨类作文命题取材也可社会热点化。当然,取材社会热点时,还能否通过科学智慧的命题表述,引导考生保持应有的公民说理的思辨性、客观性,对于命题人和考生都是一个智慧的挑战。

还以上海卷为例。一以贯之保持思辨性命题的上海卷其实与西方国家经常出现的纯粹思辨性命题不一样,常常能有一点远离生活中心、社会热点的,带有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命题取材。比较2014年同样话题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与法国高考作文题,我们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上海卷这种远离社会热点的思辨性。2014年上海题: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年法国高中会考作文社会经济科考生试题:拥有选择权是否就意味着自由?上海卷这样的远离生活中心的思辨性作文命题取材,常常不能触及关乎民生的包括重大时政热点的社会生活。这是回避热点甚或敏感点的考量,从而避免猜题押题抑或其他。

其次,日常教学还应扎实补学一点概念等逻辑知识,训练基本的思维方法。概念的上位和下位,思维的类比和联想,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实实在在的训练。“音乐的中国味”“中国味”“事物”,作家、人们,水盐、五味、人事,浪花、洪流,概念由小而大,逐渐过渡位移。立意行文指向的应该是“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但不少学生只是就音乐写音乐,就写作谈写作,就味道写味道,就浪花写浪花,这反映的是日常训练基本思维方法教学的薄弱。

命题材料之间、命题材料与现实之间,关联的基本思维方式训练,要反复强化。其中,显性和隐形的关联,近义和反义的关联,这些关联的基本思维方式尤其要反复训练。即如2019年的天津卷,显性的近义的关联是三则材料都指向“爱国”“献身人类”的先进价值观。第一则材料对比阐释中国过去“国弊民穷”,未来一定有“光明前途”,辩论双方隐含文后。第二则材料在“个人”与“国家”的包含从属关系中隐含每个个体要爱国的因果判断。第一、二则材料从“为什么”的角度生发。第三则材料从“怎么样”的角度,用“浪花”与“洪流”继续类比生发,这已经从前两则材料的“爱国”升华为“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高度。三则材料按照时间先后,都取自现当代中华民族优秀分子的言语,以优秀人物言行中的家国和世界情怀激发考生联想生发。三则材料,相近联想,可以联想到诸多有着家国和世界情怀的优秀人物。这些优秀人物可以是古今的,也可以是中外的。可以联想到当今能够看清世界融合大势,把家国情怀与世界情怀高度交融在一起的优秀分子。相反联想,也可联想到只顾个人利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以联想到逆世界融合大势、阻碍“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单边主义者。

扎实训练概念等逻辑知识和基本的思维方法,也需要命题材料更加具体真实。命题材料真实到具体事件化了,逻辑知识和思维方法才更有用武之地。

三、记叙议论两选命题

1.北京卷命题评述

议论文命题“文明的韧性”,在内外显隐多重矛盾追问中,引导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当下现实的思辨,彰显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体现北京高考作文命题方向。命题解说“韧性”是指物体柔軟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这样的解说其实隐含了中华文明内敛而坚强的特质。

“文明的韧性”与“文明历经风雨”构成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转化结果为“绵延至今”,以上是引发考生思考的点。“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引导考生从历史的维度思考中华文明历经的“风雨”及表现出的韧性。这样一种思路引导,其实吻合了对不同积累以及对不同思考水准考生的考查要求,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即从思想文化角度而言,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了诸多卓越的思想财富,使得人们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自身和社会”的关系。民胞物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弘毅”担当,勇于献身,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的优秀文明成分,使得“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如今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也间接证明了具有强大韧性的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力历久弥“深”。

而“每逢关键时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等提示语,也自然使考生联想当下正经历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承受的“风雨”,从台海、南海风云到中美贸易战风雨,都是考生对当下现实应有的关注和思考。这样的风雨背景下,当然首先需要激发中华文明抗击风雨的韧性。但是文明的韧性要素,仅仅是抗击外侮和抵挡外来风雨吗?当然不是。

首先,文明的韧性要素有无自身的优化和改进的成分?一个包含反思、忧患品质的文明,才更有抵御风雨的韧性。当下,成为人们共识的“做好自己的事情”“核心技术不能依靠他人”,也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的韧性应有之义。联系当下现实,优化和改进文明的韧性从而增强文明的力量,我们还有诸多空间,比如增强包括文化自信在内的四个自信。其次,文明的韧性里还要有接受外来文明的心胸。任正非反对“限制苹果”的理性,否定“买华为就是爱国”的理性,正是其接受外来文明心胸的体现。

记叙文命题“2019的色彩”,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命题带有显著的文学“色彩”。文学写作,也是高考说明的要求之一。《2019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就有“能写不少于700字的论述类、实用类的文章,也可以写文学类作品”的表述。高中新课标学习任务群5就是“文学阅读与写作”。

“2019的色彩”,作为一个文学色彩浓烈的题目,其构思行文的关键能力,是考生文学写作中的“虚虚实实”的转换能力,是在这虚实转换中的“认识”的深度。除了“色彩”这个词语带有的文学色彩外,2019年作为刚刚过半的年份,本身也有当下和未来交融的色彩,有当下现实和未来想象交融的色彩。考生如果想象写未来的2019年色彩,当然也是符合题意的。

2019年“特殊年份”的定位语隐含的审题要求,或者是对2019年重大事件的感受和思考,或者是以2019年重大事件为背景的个性化色彩的感受和思考。如果考生以后一种感受和思考构思行文,其实更是一种文学表达能力的体现。

2.命题和教学建议

首先,二选一的命题思路能否开阔一些?2015年开始的北京大作文命题,始终遵循二选一的命题思路,第一道为议论文,第二道为记叙文。这样二选一的命题思路确实吻合发挥、考查考生特长的北京中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但二选一,从没有包含实用文写作。近年的北京和全国的高考说明,却都是明确要求能够写作论述类、实用类文章和文学类作品。今后的二选一,可以考虑让实用文写作登场。

今年实用文写作的集束性命题,提醒日常作文教学应把演讲稿、慰问信、观后感、书信、辩论这样的实用性书面和口语表达训练,真正地落实到位。

其次,题干的引导语能否减少一些方向性的引导文字?不管是出于主题方向正确的引导目的,还是为了降低立意行文的难度,题干的引导语都不宜太多太具体,否则就会明显地限制甚至扼杀考生的创新性、真实性的构思行文。今年北京卷作文的题干引导,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思考。这样的引导语应该说开辟了正向证明的思路,但似乎又限制甚至有意无意阻遏了考生辩证反思的思路。面对正面色彩浓烈的话题,我们的命题能否也设置一些矛盾冲突点,这其实并不违背弘扬主旋律的命题思想。

再则,记叙文命题能否更唤起个性化、陌生化的体验?“色彩”的命题,极易使考生用平时的陈文套作,淹没个性化、文学化的体验。与之形成对照的,2007年北京作文命题就极具个性化、文學化特质。以唐诗中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作为命题材料,新颖而个性。除了现实的感受,文学写作中的想象也应得到重视。“2019的色彩”的命题,未能周密考虑2019年有些未到来的也许更加亮丽的色彩。这一点,从命题的周密和巧妙而言,全国卷Ⅱ给未来的人写作实用文,就更显出命题的机智和自然。

最后,应该继续尝试以读写结合的思路来命制大作文题。北京卷从试卷的阅读材料中引出大作文命制的思路,是对读写结合的语文学习之道的践行,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的体现。

2016年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为题作文,2015年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素材都是来自试卷中的大阅读文本。其实命题素材还可来自试卷中的古诗文和非连续性文本。这样的命题思路也提醒我们,日常教学要真正践行读写结合这个语文学习的正道。灵活的读写结合的高三语文学习,也常是有趣而高效的。

猜你喜欢

命题作文
细说“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浅谈命题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