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

2019-09-17潘涌楼琛

语文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表达力高考作文作文题

潘涌 楼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为了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为其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而积极语用需要积极的语境。就高考作文题型设计而言,创设的其实就是可供积极语用的基本“语境”。就实践活动的语境而言,任何写作都会受到语境中某些要素的制约,从而潜在地影响考生思想力和表达力的释放程度。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在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持续凸显了一以贯之的价值导向:通过创设“积极的语言实践”语境,鼓励不同考生释放出精彩的表达力。

2019年全国卷四份(含“全国汉语试卷”),另加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苏卷和浙江卷,总计九份高考作文卷,无论是稳妥型,还是激进型,共同贯彻了守正出新的前提下引导考生多元思考、自主表达的意图,旨在培养青少年“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总体而言,五份地方卷的作文题偏向自由活泼、新颖奇巧,颇能引发考生的独立思考和即兴发挥;四份全国卷的作文题相对追求兼顾“面”之平稳、普遍适切,通过创设宽松务实、适切性强的语境,相宜于不同省情的多层次考生的主动表达和积极发挥,体现出稳健妥当,既重视引导向上又兼顾考生实际心理和经验这样一种大局观念。因此,不妨说:在持续深化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些作文题鲜明地表现出一以贯之的“积极语用、表达本位”的价值导向。

一、技术设计:增强考生的自主选择性

这是各地作文考题在技术设计上的一种总体意图,保持了新世纪以来高考作文改革一贯的基本特点。对考生的语言表达,不能消极限制,而要精心引导;既要使之融人大改革时代波澜壮阔的主潮流,又要尽可能地引导考生表达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体的思想与激情、梦想与追求。这是适当兼顾中的一种“平衡技术”。

第一,作文题中“命题”与“自拟”辩证统一。北京卷和天津卷处理得比较圆满。北京卷以“文明的韧性”和“2019的色彩”为题目,分别要求写成议论文和记叙文,并呈现了相关的提示文字,选择性强,虚实相生,着意为考生创设了一种开放和引领兼容的宽松思维空间。天津卷也明显具备这种特征,虽然要求考生自拟标题,但材料中的方志敏、陶行知和黄大年三人的心迹表露缀合在一起,就铺设了一种具有提示性的思路框架——自由中的开放、开放中的规定。上述作文题关键之处在于“命题”与“自拟”二者自然适度融通,为考生自主表达创设了开放的语境。这是“守正出新”基本原则在高考作文题中的体现。全国卷I以“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全国卷Ⅲ高三最后一课上老师所说“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蕴含的师生依依别离情,都巧妙地嵌进了思想引导、立意开放的特征,为考生提供了“我要表达”“我能表达”这样一种积极和敞亮的特殊语境。

第二,大部分考卷更是积极鼓励考生自选立意、角度乃至标题,为其创设自由作文大天地。语言表达实质上就是引导考生展示内心的真实世界,包括考生的思想、观念、情感等;而且这种表达应该是缜密严谨、生动活泼、富有独特感染力的。高考作文題愈来愈趋向创设这种供考生自由创造的广阔精神平台。详细而言,2019年全国九份高考作文题都是为引发考生展示“表达的力量”而铺设开放语境的,所谓“三自”甚至“四自”——自己立意、自己拟题、自选角度、自选文体(除了北京卷明确要求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评价考生的语言创造力,需要为其提供一个自由舒展的思维空间,没有多维开放的语境几无可能。“三自”甚至“四自”成为高考作文命题者的统一共识,昭示了“选择的自主”正在上升为一种主流和普遍的高考作文理念。

第三,就高考作文体裁而言,愈来愈强调议论文的重要性,以促进考生深沉思辨与自如表达。所有考卷无一例外要求选择合适的文体或明言以议论文写作。北京卷虽然可以用“2019的色彩”为题写成记叙文,但其语境也必然要求考生赋予作文浓郁的思辨色彩。即使全国卷Ⅱ涉及的演讲稿、书信等应用类文体,也是需要考生以深刻的思辨、精彩的判断和理性的眼光来写作的。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唯有思辨、深刻地思辨、严谨而缜密地思辨,唯有灌注思辨力的议论文,才是这个时代高考作文应该自觉应用的最重要文体,更是为大学学术学习所预先作出准备的最主要文体,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中国语文教育顺应世界共同价值取向的写作载体。正是由灵魂深度驾驭的“议论”(“评论”更好,下文另外讨论),极其充分地开发着人的智慧。

二、内容导向:增强思维的开放性

我们注意到,高考作文类型更趋向于新话题、新材料作文,其基本导向在于“为青春立言”——由此精心布设了一种开放灵动、理性演绎的思维结构,常常能激发出考生挥洒激情和智慧、展示开放世界的五彩缤纷的强烈冲动。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作文经历了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封闭性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开放性材料作文和开放性话题作文等阶段。当前正处在这一发展链条上的最新阶段。

第一,就题目内容要求而言,今年高考作文涉及历史、现实、未来的多维度时空。2019年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它为考生提供了回顾与前瞻、评说与书写相结合的广阔历史舞台,使青春心灵能够在立体的多维世界里翩然翱翔。今年的作文考题都充分彰显出“引燃”考生书写冲动和表达欲望这样一种设计目的。仅以全国卷而言,卷I“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的演讲稿,卷Ⅱ紧扣重大历史节点而设计的穿越时空的想象类应用文,卷Ⅲ漫画作文“你们再看看书,我再看看你们”的师生依依别离情(想象作文),“全国汉语试卷”针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举行班级主题班会上的“众说纷纭”,旁涉古今、纵贯天地,话题深广、含蕴丰富,为考生纵横捭阖、酣畅书写拓宽了思维边界。虽然其中或隐或显地贯穿了命题者的某些“思想线索”,但供考生思想漫游的精神天空是极其广阔和开放的。

第二,题目中的新材料或新话题,能以多元发散的价值导向释放考生的表达力。这是上述技术设计所内在规定的一种必然逻辑,尤其显著地体现在自主命题的省市高考作文题中,如浙江卷、上海卷等。浙江卷作文题呈现了一段关于作家写作目标的材料:围绕着写作目标与动机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即“读者主体论”和“作家主体论”,实质上是讨论作家与作品、作家与读者的辩证关系。两种观点虽然表面上有点相左,但实际创作中它们并非是相克的,而是相辅相生的——作品从来都是作家的精神生活史,但并非个人情思一览无遗的“宣泄”。因此,真正的创作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发挥主体精神与尊重客观对象的有机结合。所谓“创作”,应该是“读者主体论”与“作家主体论”的互相融合。这种考题隐含了丰富复杂、有待恰当阐发的文艺审美思想,其专业价值和引申价值都需要考生作出精致、缜密的思想表达。上海卷更着眼于要求考生去感悟生活中的普遍真谛,即从区别与联系中认识每一种事物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而形成对事物深刻新颖的“原创”认知和表达。如上的作文命题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通过表达重点考查考生的文化积淀和思想素养,进而引发考生语言表达力的相应释放,使之趋近思想力与表达力有机融通并且深度进发的写作理想境界。

三、改进建议:优化“积极的语言实践”

尽管高考作文题每年都在完善,然而命题者在新课标的基本精神引领下怎样优化“积极的语言实践”及其语境,确实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任务。唯有“积极的语言实践”,才能养成学生积极的思想力和表达力,并且提升其以思想力和表达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整体带动其综合素养趋向优化。从今年的试题看,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并解决。

第一,关于“套作问题”。如何克服高考作文的“套作”,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涉及考试公平的严肃问题。今年,九份考卷几乎都在严厉警告考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笔者以为,有些考卷作文题(包括话题或材料)过于贴近当前现实生活的热点,没有从题目本身的设计上堵住“套作”的可能漏洞,反而埋下“套作”的明显隐患。与当下热点靠得太近,利弊兼有,应当更加谨慎,最好能够避开。这就需要深下功夫,处理好趋近时代与超越时代的关系,要求考生既能面向时代、肩负使命、勇于担当,又能独立发挥、深沉思考、理性追求。因此,需要重新思考和设计这类题型,使臻完美。

第二,关于“诗歌问题”。这是一个至今难以回避的老大难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增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每年都有专家学者呼吁为诗歌写作“开禁”,但每年同样持续不断出现在考卷上的是“不得写成詩歌”。很明显,这几乎构成了对诗歌文体的片面歧视;而所谓评分标准的不方便操作云云,则是一种心态消极的廉价借口。试想:我们为什么不设计一种诗歌题型和审读评价的适当方案呢?现代新诗的学习与写作就是现代语文教育中的组成部分,既然如此,完全可以提供适合考生的蕴含鲜活、丰富灵感的审美素材,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书面语来艺术地表情达意,并在写作中对考生进行量化要求,如要求考生提供分行排列的20~30行“灵性文字”,另要求考生通过诗歌写作提供独创的、新鲜的“中心意象”,以便阅卷教师作出关键的审美评价,考查考生清新奇特、道人未道的诗性品质。

第三,关于“评论问题”。传统语文教育中的“议论文”,往往按照“提出观点-道理论证或者事实论证-结论”“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固化套路写作,中间部分有时亦有若干分论点。这样的套路容易束缚考生的思维活力。能够充分体现考生理性思维及表达能力的是目前教育发达国家盛行的“评论”——该文体也是高中课标强调的“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最好载体。它针对敏感的焦点问题展开思维演绎,能对问题的危害和深层原因作出有的放矢、严谨缜密的评说,又能对问题的化解阐发深刻有力、值得推敲的逻辑推论。这样的评论文章,重思想演绎轻同质结论,重思维个性轻流行观念,重思维创新轻传统套话,当可为未来的高考作文题设计者参考。这就需要语文教育界深入讨论“议论文”与“评论文”各自的特质,或为议论文注入新的内涵,或为评论文确立“合法”的高考地位。

四、方向前瞻:走向积极语用新境界

高考是最广泛吸引中国社会注意力的第一“国考”,其中的作文题则是被赋予最大分值、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价值的关键题目。它是显著影响考生总分甚至“考运”的关键所在,甚至影响国家文化发展命运。因此,无论对高考作文题型的设计和研究投入多少“心力”,都是一件有超值意义的“投资”。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我们期待高考作文命题通过设计“积极的语言实践”而趋向“积极语用新境界”。

首先,以语境为载体。作文作为一种极其复杂的人类高级精神活动,其表达力的显现和相关评价都是依托一定的语境而进行的,设计并优化写作语境是出题人首要的任务。一般来说,诸如既高屋建瓴、开放多元,又能融入个体生命元素的材料或者话题,比较相宜。例如今年的上海卷、浙江卷、北京卷“文明的韧性”等题即是。这样能引导考生放远视野、开放思维、糅合一己深切体验。这就对作文命题人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设计合理任务。包括“以问题为线索”的文体、题目和观点,尤其是卓越的语境和语料一定是蕴含深邃观点的,也必然指向逻辑思维的路径。之所以强调“评论”和“逻辑”,是因为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理性思维品质,对青春生命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全国卷Ⅲ即是,浅显的表象、通俗的文字承载了言说不尽的深厚思想与情感,人人心中有,未必人人道得清、说得深。

最后,提供命题指向。任何高考作文题都不能以明显的价值向度去限制考生的具体思维及观点,而应当引导考生思维走向深邃、复杂和缜密的高境界。所谓“命题指向”,不是一个个具体呈现的是非判断之观点,而是激发考生探索趣味和表达活力的一种特殊“推动力”。这样的“命题指向”,当然是任何高考作文题中所应该深深包含的写作主体(考生)之思想源泉。

著名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如此创意地判断哲学意义上的“人”:“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animal svmbolicum)。”高考作文是考生精神成长中具有转折意义的语言实践,是深远影响其语用能力发展的重要语文检测活动。更深入、更持续地提升高考作文题的研制质量,以进一步解放考生的思想力和表达力,对于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具有风向标意义,进而对国家语言能力体系建设也具有基础性的积极效应。

猜你喜欢

表达力高考作文作文题
被高考作文概括的年轻人
高考作文没有统一标准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也谈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高考作文常见错别字大全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
高考作文“踮起脚尖”升格示例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