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境下的“活动作文”教学探索
2019-09-17梁馨元
梁馨元
【摘要】本文论述“活动作文”教学的内涵以及在交际语境下对作文教学的认识,提出“以现实生活交际活动为‘活动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将内容与体裁作为‘活动作文教学的落脚点”两个具体的指导措施。
【关键词】活动作文 交际语境 言语生命 落脚点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117-02
学生怕写作文是普遍现象,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不少平时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却热衷于写博客或写网络小说,而且还写得不错。另外,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办班级作文小报时有不少学生主动参加,并乐此不倦。这种不受主题约束的文学创作学生热情较大,可见,学生不是天生怕写作文,而是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忽视了作文的交际功能,没有从生活的交际情境中引导和开展作文教学,导致学生很难写好作文。为了转变这种被动的作文教学局面,我校开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活动作文”教学研究。
一、“活动作文”教学的内涵
“活动作文”教学是一种以活动为平台,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为依托,进行多形式、多角度的作文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乐于写作。具体来说,“活动作文”鼓励学生以各种亲身经历的活动为基础,通过体验生活、探索生活和发现生活,再进行记录生活和表现生活。“活动作文”中的“活动”源自真实生活,但又不单指自然的生活活动,它包含了自然状态的生活、活动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等内容。“活动”的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习的过程是“活动”的,二是学习的方法是“活动”的,三是学习的手段是“活动”的。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走进现实世界进行考察、采访,也可以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感受。总的而言,“活动作文”教学不是通过获取最后的结论来掌握作文知识,而是侧重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
二、交际语境下对作文教学的认识
(一)作文不论篇幅长短都是学生完整的言语生命
我们常以为低年级说话、写话只是句子训练,和学生的情感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无论是看上去很简单的一两句心情日记、不完整且类似涂鸦的梦幻式童话,还是用拼音代替写不出来的字、用图画表示写不清楚的事物,在交际功能作文观下,都是学生童心童真的表达。尽管这样的表达还不够丰满、不够清楚、不够具体、不够生动,语言形式上还不是完整的篇章,但的确反映了儿童的所见所想,由此看来,这样的写话与单纯的句子练习显然不是一个等级。
学习交际表达就像“滚雪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言语能力的提高,“雪球”由小到大,由简到丰,由蓬松到结实,而“雪球”的内核——童心童真的言语生命保持不变。
(二)交际语境下的作文不应只局限于应用文
基于交际功能的作文教学,人们常认为要依托应用文实现,其实不然,吴立岗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功能不能只限于日记、书信、建议、便条等应用文,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甚至读后感等,均是可培育学生言语交际能力的文体。只要创设合适的交际语境,搭建满足学生交往表达需求的渠道和平台,无论何种文体的作文都能实现交际功能。
三、交际语境下的“活动作文”指导策略
(一)以现实生活交际活动为“活动作文”教学的出发点
就功能而言,当前作文教学是为了训练学生写作技能而进行,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几乎脱离了交际活动的背景。作文教学中机械式地教写法、教模式,学生只会根据教师的写法、模式、要求来写,而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体验和生活经验、内心感受来写,由此完成的作文,通篇假话、空话、套话、废话,文采好一点的也许会成为一篇言不由衷的范文。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丧失写自己所想、所见的作文观,使写作失去原本的意义。
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在说每一句话、进行每一次谈话之前都是先产生语言的动机——我为什么要说话,这一活动的内在诱因和需要。口头语言的情境每一分钟都在创造着语言、谈话、对白的每一个新的转折的动机。”由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必须关注交际语境,营造真实的生活情境,制造交流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作文的动机,从而毫无拘束地将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体验表达出来,进而完成语言的本来使命——交际,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作文是一种初级的书面语言表达形式,是学生学会创作的基础,因此它跟创作一样需要不断地激发人的内心需要,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作文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生把作文当作人与人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将每一次作文都当作一次对话,对话的对象就是读者,以此刺激学生寫的欲望。
例如,笔者执教《学写启示》的片段:
师:同学们,这原本是一节作文课,可是我上课前,要先问大家一件事,昨天大家看到我穿什么外套了吗?
生(齐答):一件粉色的风衣!
师:没错!可是昨天下午天气有点热,我就把那件粉色的风衣脱了,现在忘了放在哪了,谁有办法帮我找到它?
生1:写一个通知。
生2:写一个寻物启事。
……
学生纷纷出主意帮笔者找风衣。顺应学生的想法,笔者又提出问题:通知和寻物启事怎么写呢?通过创设这一生活情境,并以此为交际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学习写通知或寻物启示的需求被激发,作文教学自然而然地展开了。
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非常重视作文的交际功能,他说:“说和写都是应该有目的、有对象的。要让每一次作文训练都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至少让学生感到是现实的言语交际,让学生感到说与写都是生活的一种需要。”可见,以现实生活中的交际活动为背景引导学生写作文,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学生就乐于写作文。
(二)将内容与体裁作为“活动作文”教学的落脚点
教师不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习活动的引领者。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组织”和“引领”学生学习表达的过程。“组织”即为学生营造写的氛围,“引领”即引导学生根据观察、体验、内心的感受等,将内心需要表达的语言用文字写出来,并合乎一定规范。交际语境下的“活动作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引领”作用,将教师“教”的“力量”合理地分解在作文练习课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能掌握每一个写作细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先设计好一个恰当的交际内容,课堂中营造出一个活跃的交际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启发,并把这种交流所得当作作文的素材,然后将“活动”经历完整地写出来,形成篇章。
口语交际活动有四个要素,即:说、听、为何说、如何说。“说”是谁说,“听”是谁听,“为何说”指这样说的原因,“如何说”指怎么说使听的人更容易明白。这样,当我们把口语交际转换到作文写作时,学生自然就能明白交际语境下“活动作文”的写法:谁在写——写的角色;写给谁看——读者;为何写——写的原因和目的;如何写——写作体式,即写成什么样子。例如,教学“我的家”这个作文主题时,就是从“我”观察的角度,把看到的、听到的、体会到的讲给读者听,让读者了解“我的家”是什么样的一个家。但在写的过程中,“我”是用记叙文的形式还是用诗歌的形式,或者用其他的文体来写,那就由“我”的“喜欢”来定,目的是要把内心所想表达的东西更好地用文字表达出来,所形成的文章不但要讲得清楚“家”,还要让读者感觉到“家”的美。让读者感觉到“美”就是作文内容的落脚点,选用恰当呈现“美”的作文形式或体裁就是文体的落脚点。
周一贯先生曾经说过:“作文教学不能是没有写作技法的教学,但也不能把技法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作文形式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内容的,所以,教师要将内容与体裁作为交际语境下“活动作文”教学的落脚点,让学生能在作文中写出生活中的美。
交际语境下的“活动作文”要注意联系生活,以现实生活交际活动为出发点,从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作为素材,并采用恰当的体裁表达,让学生写出“美”的文章,得到情感的满足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责编 黄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