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提高组织和运用小学语文教材能力的途径
2019-09-17李德来
【摘要】本文论述教师提高组织和运用小学语文教材能力的途径,提出教师应当结合使用教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高理解和驾驭教材能力的教学建议,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师 教材 组织能力 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6A-0076-02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挖掘和运用教材,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格品质。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小学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优化,变得更加符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应当注重提高对教材的组织和运用能力,切实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
一、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将教材内容虚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生成性资源,彻底改变“预设”这一顽症。但是很多教师对此把握不准,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非预设性随意放大,使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脱离了教材本身的内容,最终导致学生无法通过教材实现知识与思维的碰撞。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被大大削弱,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把握,进而造成教师的教学行为出现很大的随意性[1]。例如,在《晏子使楚》的教学中,教师在对晏子姓名中的“子”进行介绍时,往往对古代汉语在现代的用法进行详尽介绍,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过多地延伸教学,缺乏对课堂教学时间的合理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课堂参与意识,只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课。这正是由于教师对教材内容过度虚化而引发的问题。
(二)将教材内容简化
很多有经验的教师存在凭经验教学的现象。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不断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容易忽略教材编排的内容和学生对学习的实际需求,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合理化考量。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鹿和狼的故事》时,很多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够将课文故事讲述出来,对于学生所感悟的道理则要求比较宽松。虽然教师的教学方法看似能够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无法让教材和学生之间碰撞出思维火花。可见,对教材内容的过度简化不利于开展兼具深度和广度的小学语文教学,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将教材内容形式化
有的小学语文教师运用教材时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教学形式化。形式化体现出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对教材内容缺乏深度的挖掘,将教材的“含金量”弱化,不利于体现现行教材的编排价值。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时,有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提问:“伯父为什么说‘中华不振呢?”“周恩来最后为什么会给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答案呢?”一连串的发问虽然有利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但是这些问题明显都是缺乏深度考量的,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完全能够通过对历史的大致了解回答这个问题。
二、教师提高组织和运用教材能力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把握教材的能力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教材的编写也在不断优化。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在编写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和人格品质的引导,教师首先要能够具备这一意识,再对教材进行综合把握,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要对教材中的每一个生字、生词、句子逐一展开,反复钻研,才有可能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挖掘更具教育价值的课堂教学内容。以一年级拼音入门教学为例,拼音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该如何利用拼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能够从趣味发音和视觉敏感性等角度出发,挖掘教材隐藏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拼音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从幼儿学习思维向小学学习思维转变,为形成基础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二)提高教师补充教材的能力
教师只有在掌握足够多的材料以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更好地驾驭教材。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期间,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如重视对各种材料的收集,掌握天文、地理、历史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资料,并根据教材的需要适时地拓展。如此一来,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时,教师可以拓展与描写荷花有关的诗句,或依托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各地赏荷的景象,让学生静下心来观赏荷花,亲身感受叶圣陶先生“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的心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进而巩固记忆。
(三)提高教师扩写、缩写与改写课文的能力
教师要具备在课文内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能够缩写,或结合课文内在联系与自身想象,能够扩写与续写。教师应根据作者思路、写作方法与特点,从作者采用的表现手法出发,合理地扩写、缩写与改写,确保可以对课文理解得更加深入,从而将蕴含在其中的主旨与内涵创造性地展示出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动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写、缩写与改写,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導,促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把握课文,了解其中的重难点。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通过缩写故事,让学生重点掌握楚王对使者晏子的三次刁难以及晏子是怎样巧妙地化解这些刁难的,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
(四)提高教师再加工教材的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虽然对实际教学需求作了全面分析,能确保在宏观与微观上都可以发挥教育学生的功能,然而,这种教学功能并非适用于所有学生。在教材功能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必须从教学需求出发,不断地加工与处理教材,这需要教师对学生实际情况有全面的掌握,将其视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3]。同时,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中的基本情境,分析情境的优缺点。对于设计较好的情境,教师要注意充分运用;对于设计不好的情境,教师应该进行补充与完善,并更新相应的情境。此外,教师还要深入探究教材设计思路、表达方法和结论等,确保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良好的表述氛围。例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加深学生对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之间深厚友谊的理解。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深化改革,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和运用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学能否取得成效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必须尊重教材这条教学纽带,提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占芳.“把教材当例子”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例谈[J].学周刊,2019(5)
[2]徐晓燕.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8)
[3]郭朝峰.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
作者简介:李德来(1967— ),男,汉族,广西桂林人,大学专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曾获“桂林市优秀乡村教师”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如何高效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技能。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