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评价
2019-09-17孙洋王慧
孙 洋 王 慧
( 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76826,山东日照 )
1 引 言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中央先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1].自2005年以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开展了大规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其总体目标要求是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乡村[2].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新时期乡村聚落形态演化的重要载体,构建让乡村居民满意的新型农村社区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3].虽然我国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取得较大成果,但由于缺乏经验和系统的理论指导,社区建设在实践中常常偏向“城市思维”,忽视了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4].如何结合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营造满足农民实际需求的生活空间,成为当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内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的研究多集中在社区治理、社区发展模式及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如李冉、张鸣鸣、陈藻[5-7]分别从行政体制、社会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了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向和对策;路燕[8]以社旗县为例探讨了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保障措施;王济东[9]归纳了针对社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策略;卢义桦[10]则分析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当前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很多,但将不同类型的社区生活空间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研究却较为少见.
济宁市作为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试验田,一直积极进行社区筹划和建设工作.但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和农户需求等方面的地区差异,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社区建设模式.本文以济宁市3个典型新型农村社区为案例进行研究,运用满意度调查评价法(Customer Satisfaction Investigation,CSI)从农户视角对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分析社区生活空间建设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2 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空间的内涵与构成
1887年,德国学者滕尼斯首先对“社区”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11].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和亲缘关系,靠情感和习俗来维持的长时间稳定的地域生活共同体[12].在我国,“社区”一词最早由费孝通先生从英文中翻译而来[13].1978年以后,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社区发展进行了多种模式的积极尝试,为现代新型农村社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4].关于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马芒、王立、张颖举等国内学者均进行了探讨[15-17].借鉴上述成果,本文认为,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是在一定的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中心村为集聚中心,引导人口集中居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能力,以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进入新世纪,随着城镇化推进,我国农村聚落空间结构变化日益强烈,新型社区建设进程明显加快.
生活空间顾名思义,就是人们日常生活所涉及的空间.时间地理学中认为,事物的存在必须要占用一定的空间,因此生活空间可以理解为各类日常活动所占用的空间[18].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主要在家庭与各类公共场所之间不断转移.因此,可将居民的生活空间分成以下6个部分:居住空间、教育及医疗空间、商业空间、运动健身空间、文化娱乐空间和停车空间.
3 研究区及案例社区概况
济宁市位于山东省西南腹地,全市面积约1.1万km2,现辖2区2市7县,共153个乡镇.截至2017年全市共建设新型农村社区219个,已通过验收182个.本文所选择的漕河新村社区、霄云寺社区和王庄社区分别位于兖州区、金乡县和汶上县(图1).三社区均是济宁市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示范社区,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的社区建设模式.
图1 案例社区位置示意图
漕河新村社区是居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型社区.该社区是兖州区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规划的基础上,为增加农村后备土地资源,推动农民集中居住而建设的.社区由4个村庄合并而成,临近镇区,住房以多层为主,商业设施和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备,并由社区统一管理.村中土地大部分已流转,居民多在镇上的工厂打工,生活相对富裕.霄云寺社区是居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大型社区.该社区是由煤炭压覆区的5个村庄搬迁合并而成.社区住房采用多层建筑模式,各项生活服务设施齐全,但合并后的村庄在管理上仍然“各自为政”,未形成统一的管理部门.王庄社区是居民以从事非农业生产为主的小型社区.该社区距离县城较近,是汶上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由原王庄村改造而成.社区住房采用三层叠式建筑,每家拥有独立的院落.目前,社区内的各项事务仍由村委会管理,村民多在社区周边的工业园区务工.
三社区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和村民搬迁意愿方面亦有所差异.由于村民多从事农业生产,霄云寺社区的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而漕河新村社区和王庄社区的居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搬迁意愿方面,漕河新村社区和王庄社区的居民搬迁意愿较强;霄云寺社区的居民多认为新社区的建设模式与其生活习惯不符,且部分居民经济压力较大,因此搬迁意愿较弱.三社区基本情况如下(表1).
表1 案例社区基本情况
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研究方法选择满意度评价方法多样,本文认为,运用CSI在评价政府主导下建设的农村社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该方法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社区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查居民满意程度来评价社区建设被村民接受的程度,从而反映出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并进行改进.其评价过程可以概括为:构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量表,通过量表搜集调查数据,再根据调查数据计算评价结果,进行结果分析.
4.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生活空间满意度影响因素、居民心理和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空间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和实地调查的结果,并参考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等文件后,初步拟定出影响生活空间满意度的各项评价指标.之后,由建筑设计人员和居民分别对指标进行打分,对实际影响意义不大的指标予以剔除,并对部分指标的表达方式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表2).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评价指标体系中由于各个指标对总目标的影响程度、贡献程度不同,应当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该指标体系的自身特点及前人的研究经验,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表2).
表2 生活空间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4.2数据获取根据李克特量表测量法,将农户满意度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赋值1、2、3、4、5,表示“很不满意”、“不大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为使获得的数据更加真实可靠,首先对农户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了解,期间多次走访了三个社区,掌握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及各项生活空间的布局和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抽调20位居民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发现的问题修改完善调查问卷,最终确定问卷内容.2018年7-8月,集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9份,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99.75%.
5 评价结果与分析
5.1评价结果整理调查问卷,将各社区居民的生活空间满意度评价值录入计算机.按照其基本原理,计算得到三社区各指标满意度评价结果(表3).
表3 三社区各指标满意度评价结果
5.2结果分析
5.2.1 案例社区生活空间满意度良好,但社区之间差异性明显 参考相关满意度评价研究成果,将评价结果划分为满意、较满意、一般和不满意四个等级,分别赋予对应分值(表4).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三社区的生活空间综合满意度得分达到3.36,说明居民对社区的生活空间整体上较为满意.但社区之间满意度差异明显.漕河新村社区的农户综合满意度最高,达到3.83.其次是王庄社区,综合满意度为3.28分,两社区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霄云寺社区综合满意度最低,仅为2.98分,处于“一般”满意水平.漕河新村社区6项生活空间的满意度得分均在3分以上,综合满意度得分最高;王庄社区居民对运动健身空间和文化娱乐空间略有不满,综合得分其次;霄云寺社区除停车空间外分数普遍偏低,居民的综合满意度得分最低(图2).
表4 生活空间满意度评价等级划分
5.2.2 生活空间各要素满意度评价不平衡 就居住空间而言,3个指标的平均得分都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其中“采光通风”接近4分,说明楼房与平房相比采光通风效果更好.居住设施在所有指标中分数相对较低,但也在3分之上,说明与原村庄相比社区的水、暖、气等设施配备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但仍有不完善.从三社区得分来看,漕河社区最高(4.21分),王庄社区其次(3.78分),霄云寺社区最低(2.87分).漕河社区各项得分较高且较均衡,王庄社区居民对居住设施略有不满,霄云寺社区则整体得分较低.据了解,漕河社区的居民大多已脱离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类似,对仿照城市社区的居住模式更加适应,且社区的居住外在设施较为完备,因此满意度较高.王庄社区的居民对类似于乡村的居住形态整体较为适应,但暖气的缺失拉低了满意程度.霄云寺社区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对新的居住模式表现出较大不适,且部分居民经济压力较大,除对外在设施的缺失表现出不满之外,新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生活成本的增加也造成很大负担,因此对居住空间产生较大的排斥,满意程度由此较低.
教育及医疗空间的4项指标中,“场所面积”平均分最高,达到3.91,“人员配备”分数最低,仅为2.92.这说明新社区都建有相应规模的教育医疗场所,但服务人员数量并不达标.三社区该项空间的得分差异较大,其中漕河社区分数最高,其内部指标得分均在3分以上;王庄社区和霄云寺社区的“人员配备”和“服务质量”分数较低,此外霄云寺社区的居民还对“场所位置”多有不满.结合调研发现,漕河社区的学校和医院规模较大且运营良好,不仅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还吸引了许多社区外人员前来上学和就医.霄云寺社区的教育医疗设施相对较为简陋且位置偏远,居民较少光顾,服务人员多有流失,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满意程度低下.王庄社区规模较小,且该社区与镇中心距离较近,村民多选择到条件较好的乡镇上学和就医,导致社区内的教育医疗空间日渐衰败.由此看来教育医疗空间的发展不仅要有良好的管理服务做保障,其建设还要与周围环境相结合,在选址上既能覆盖到整片社区,又不会造成服务过剩.
商业空间所有指标的得分平均值都在3分以上,说明商业空间的建设方便了居民的日常消费,使生活更加便利.其中,漕河社区的商业空间得到3.83分,除“营业时间”低于3分外,其余指标均在4分以上;王庄社区的4项指标都在3至4分之间;霄云寺社区商业空间仅得到2.72分,居民对商业场所的经营规模以及商品的种类和质量均不太满意.调研获知,漕河社区的商业空间属于统一经营模式,社区建有专门的商业中心,服务人员由社区居民组成,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消费水平维持着这些商业场所的日常运营.但由于统一管理,营业时间相对不自由.霄云寺社区的商业场所属于私营模式,这种模式下虽然营业时间相对自由,但商品种类较少,许多店铺经营类型大致相同,且品质无法保证.这种经营方式似乎并不适合于多个村庄合并的大型社区.王庄社区的商业场所亦为私营模式,但该社区规模较小,此种经营模式更类似于传统乡村以物易物的交换方式,社区商业场所数量虽少,但彼此在功能上重合率低,且邻里之间互相较为熟悉,几乎不会发生欺诈行为,因此这种私营模式与小型社区的契合度更高.
运动健身空间和文化娱乐空间同属于休闲场所,这两项空间的满意度平均值分别是3.17和3.24,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说明社区健身娱乐场所的修建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使居民的休闲活动有了更多选择.从三社区得分来看,漕河社区除“广场面积”得到2.72分,其余指标都在3分以上,是对休闲场所最为满意的社区;王庄社区与霄云寺社区情况相似,反映硬件设施的“广场面积”和“可容纳人数”指标满意度在3分以上,但“公园绿化”、“健身设施管理”、“文娱场所开放时间”等反映管理状况的指标均低于3分,说明这两个社区在公共场所的管理方面较为缺失.结合实地调查发现,漕河社区设有专门的物业部门负责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和设施管理.霄云寺社区和王庄社区均缺少物业,健身设施虽数量充足,但损坏的器材未能及时修理,绿地杂草不能定期清除.此外,霄云寺社区的文娱空间虽正常开放,但多数居民很少光顾,原因是读书看报的空间设计与日常聊天的生活习惯并不相符,致使文娱场所并未发挥作用.而王庄社区为了节约管理成本索性将文娱场所关闭,只在特定活动时才对村民开放.漕河社区考虑到居民平日的休闲习惯,将棋牌类娱乐设施移至室外,并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引导居民充分利用娱乐空间.由此看来,居民对休闲场所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的管理水平和与日常休闲习惯相符的空间设计.
停车空间满意度用停车场满足需求情况来表示,该项指标得分中,霄云寺社区最高3.92分,王庄社区其次3.55分,两社区均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分数最低的漕河新村社区仅得到2.93分,处于“一般”满意水平.说明霄云寺社区和王庄社区的停车空间基本满足需求,漕河社区这一方面有所欠缺.调研了解到,霄云寺社区有三处大型车棚供居民使用,停车空间较为充足.王庄社区每家院落门前的大片空地可用于车辆停放,居民对公共停车场的需求量较小.而漕河社区居民的汽车普及率较高,但社区内缺乏相应规模的停车场,零星分布于公共建筑前的停车位总是供不应求,这是导致漕河社区居民对停车空间满意度较低的主要原因.
图2 三社区各项生活空间满意度评价值
6 结 语
6.1结 论
1) 综合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水平,但社区之间差异巨大.在17个评价指标中有13个指标的平均分在3分以上,说明居民对目前的生活空间总体比较满意.但满意程度较高的漕河社区各项得分普遍高于平均值,而满意度较低的霄云寺社区各项得分普遍偏低.
2) 结合居民生活习惯,满足实际需求的空间设计会获得更高满意度.若生活空间的建设既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同时也与农户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方式相适应,能够满足居民的实际使用需求,则满意程度会更高.
3) 社区管理水平极大地影响了居民对生活空间的满意程度.通过对案例社区的分析发现,良好的生活空间建设需要有效的社区管理服务作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农户对新社区生活空间的满意度.
6.2启 示
1)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社区的各项基础设施.对与居住息息相关的水电气暖等配套系统要全面覆盖,以保证居民的日常使用;而教育医疗等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社区规模和周围环境,从而提高此类服务设施的资源配置效率.
2) 生活空间的设计要符合居民生活习惯,满足实际需求,充分结合社区规模、居民生活方式和休闲娱乐习惯,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同时还要考虑社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日后发展预留空间,以使生活空间效益持续的更加长久.
3) 要创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所有的生活空间建设都需要良好的社区管理作保障,服务管理质量是影响生活空间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未来的社区建设中要完善服务管理体系,明确各自权责,选择适宜的管理模式,推动社区建设发展.
4) 对于条件不成熟的地区是否要继续推进社区建设还需进一步思考.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具备非农转移条件的地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而对于一些经济欠发达、非农转移条件不成熟的地区,社区建设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因此在未来的农村社区建设中应遵循地区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建设群众满意的社区,从而顺利推进农村发展,有效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