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典故义,解读古诗难
2019-09-16张英华
摘要:用典,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用典可以打通古今的历史经验,使诗歌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更富于文化意蕴和历史深度的思想情感。由于典故历史久远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意义,这会增加读者理解诗句的难度。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部分所选宋朝陈与义的两首同题诗中都用到了典故。其中对“九方皋”这一事典单靠试卷中给出的注释很难准确把握诗文内蕴。不知典故义,解读古诗难。知晓了典故的由来与流变,解读古诗的过程就会有欣赏“曲涧层峦之致”的享受。
关键词:古诗;典故;解读
用典,即引用典故,是古代诗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辞海》和《辞源》中,“典故”被解释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其中“古代故事”可称之为事典,“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可称之为语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谈到了典故的运用效果:“故事得其要,虽小成绩,譬寸辖制轮,尺枢运关也。”意思是说用典得当可以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效果。林庚在《唐诗综论·唐诗的语言》中说:“诗文中的用典,原是为了精练概括,借古喻今,把复杂的涵义通过简单的典故表达出来。”通过用典可以使诗歌以极为精练的语言,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更富于文化蕴涵和历史深度的思想情感。但是,由于典故历史久远并且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意义,往往会增加读者理解诗句的难度。学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古诗词中引用的典故,就很难准确解读古诗词。
2019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古诗阅读部分所选宋朝陈与义的同题诗两首中都用到了典故。《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一)》中“巧画无盐丑不除”中的“无盐”,《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其四)》中的“含章”和“九方皋”都是事典。对于这三个事典,试卷上给出的注解很简明。注“无盐”为“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注“含章”为“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注“九方皋”为“春秋时相马名手”。这样的注解对考生理解这两首七绝有帮助吗?有。可以帮助考生理解“丑不除”中的“丑”是指“无盐”的相貌,可以帮助考生理解“春风面”与寿阳公主的梅花妆有关联。而学生想要理解诗文深层的意蕴,则需要对这些事典的出处及运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九方皋”的事典,考生单靠试卷中给出的“春秋时相马名手”的注释是很难准确理解这首诗的,这从高考结束之后网络上给出的针对14题与15题的错误解答即可看出。
2019年北京高考卷中的古诗阅读题如下: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圖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美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墨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针对第14题和第15题,网站上给出的错误解答如下:
14.D
解析:D项中,“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说法正确;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画师通过描绘墨梅而展示其技艺,说明艺术的源头就是生活。
15.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是:惟妙惟肖,形神俱备,神似而意足。
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的不同在于:第一首诗将桃李与墨梅相比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点;第二首诗运用了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与春秋时相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侧重刻画了墨梅的娇美。
这两道题的答案错在哪儿呢?错在其对“九方皋”这一事典的误读。
先看第14题,网站上给出的正确答案是D。D项认为“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没错,但意图是为了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吗?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又是什么呢?
单凭高考试卷上给出的注解“春秋时相马名手”是难以回答以上问题的。要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对这一典故有更为具体的了解。
这一典故出自《列子》:“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从出处可知,“九方皋”作为相马奇才,不能准确说出所相马的颜色与公母,但其选出的马却是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好马。
诗人运用这一事典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是意在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吗?艺术来源于生活,固然没错,但诗人在这首诗中借助这一事典的用意不在于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一道理,而是要赞美画墨梅者像九方皋一样具有远超一般人的才华。宋代黄庭坚的《过平与怀李子先诗》中提到:“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就蕴含了对九方皋超人的见识的赞美。九方皋重视马的内在品质就像画墨梅者重视表现梅花的精神品格一样,具有远超一般人的才能。
由此看来,14题的D项并不正确,正确的表述应该是:“第二首借用九方皋相马的事典,赞美画墨梅者的水平高超,能够表现出梅花的内在品格。”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项,借水墨画所用黑色的表现力,来讽刺现实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理解了“九方皋”这一事典后我们再来看第15题的要求:“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侧重点有何不同。”
对墨梅特点的认识而言,第一首诗中提到了墨梅画颜色的特点:用水墨的颜色来描摹梅花,而且能表现出梅花的风韵。第二首诗借用“含章檐”这一典故表明墨梅画的表现力强,可以巧夺造化,“不求颜色似”,却能表现出丰富的“意”蕴。综合来看,考生可以这样做答:
陈与义认为墨梅画可以用墨的颜色来表现出梅花不同于桃李的清雅美好的特征;能够表现出梅花如美人般的意态,而不求颜色相像,即不求形似,而能画出其“意”,表现其神。
这两首诗侧重点的不同也自然显现:
从跟桃李的对比可以看出,第一首诗的侧重点在表现梅花清雅美好的品性;从跟善相马的九方皋的类比来看,第二首诗的侧重点在表现画家水平之高。
当然,诗人选择“九方皋”这一相马高手除了类比画家绘画的高水平之外,是否也蕴含着渴望世间多一些举荐九方皋这样的伯乐,让有才之士得以施展才华,或者隐含着自己想得到引荐九方皋的伯乐或像九方皋这样眼力超绝者的赏识之情?运用“无盐”的典故是否也有用无盐超卓的才华与内在的美德类比墨梅之意?
从网上对2019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中古诗词阅读的错误解答可以看出典故的积累对于考生理解古诗的重要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汉字汉语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中有“针对语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例如网络语言与汉字汉语规范问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问题、成语典故运用问题等,阅读相关论著,整理事实与数据……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努力促进祖国语言文字健康发展”的学习目标,从这一目标中所举例子可以看出,“典故”也是语言生活中需要重视的知识点。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学习要求”中提出:“阅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注重审美体验,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课程内容”部分“文学阅读与欣赏”学习任务群有“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等学习目标。而发掘古诗词中所用典故的内涵,领悟其丰富的意蕴,感受其表达的情感,发现作者运用典故的独特性,就是从语言的角度理解、欣赏古诗词。
用典可以使诗歌以凝练的言语含蓄地表达丰富的內涵,也会因典故的历史久远及其流变而让诗句难以理解,造成《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隔”。葛兆光在《汉字的魔方》中写道:“典故的意义被一代又一代使用者们分化、综合、积累、变异,在一个典故中,意义的外延内涵越来越扩展变化……添油加醋的结果是使它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我们能够重视典故,探究典故的源流,使“包裹在典故表层上的那一层坚硬晦涩的外壳”“一层层脱落”,“其中的美感内涵不就一重重地展示了吗?今人不也就能像合格的读者那样欣赏到那‘曲涧层峦之致了吗?”
知晓了典故的由来与流变,考生解读古诗就会有欣赏“曲涧层峦之致”的享受。
参考文献:
[1]葛兆光.汉字的魔方[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施洪波.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论陈与义的咏物诗[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
作者简介:张英华(1973—),女,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古典诗词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