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域下榆阳区旅游资源整合路径
2019-09-16朱海艳常利娜韩一敏
朱海艳,常利娜,韩一敏,白 茜
(1.榆林学院 管理学院;2.榆林学院 科研处,陕西 榆林 719000)
全域旅游是一种区域协调发展理念,除了国家旅游局颁布的500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外,我国其他条件成熟的区域也开始尝试利用全域旅游理念转变区域发展模式。榆阳区是榆林市市区同城区域,经济发达,但产业结构并不合理,表现为“一煤独大”。2018年,榆阳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77.28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7.8%。如何利用旅游业转变榆阳区产业结构,转变当前工业主导发展模式,是榆阳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诉求。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整合是榆阳区实现旅游产业全域联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
全域旅游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张辉和岳燕祥提出全域旅游是改变旅游单一要素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模式[1]。传统旅游资源观已经不适合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全域旅游需要对全部利于旅游发展的资源进行整合,开创全域资源的大开发格局[2]。王恒和王晓宇从空间布局、产品体系、设施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大连旅顺口区全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对策[3]。资源整合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是以资源为基础,以整合为手段的资源集聚方式,目的是实现“1+1>2”的集聚优势[4],符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域旅游视域下旅游资源整合是全域旅游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先行条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都得到了应有的重视。然而,全域旅游示范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每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都需要根据自己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榆阳区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区,旅游资源丰富,但价值不高,如何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优势产业,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经济、社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5],全域旅游发展理念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旅游资源整合是资源型城市培育旅游产业的先行条件,基于此,文章以榆阳区为例,探索资源型城市旅游资源的整合路径,试图为榆阳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提供理论指导。
一、榆阳区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分类
《榆阳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先后两次对区内旅游资源进行了调研,根据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其进行分类,发现榆阳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185个,共8个主类,22个亚类,47个基本类型。从资源种类上来看,建筑与设施类资源最多,比例高达44.32%,其次为人文活动,再次为旅游商品,其他资源类型的单体资源数量比例都在10%以下。
表1 榆阳区旅游资源类型
(二)旅游资源分布
榆阳区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榆溪河和长城古堡沿线,其中榆溪河沿线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如图1所示。榆溪河在榆阳区内至北向南穿境而过,沿河两岸布满了自然资源。北部区域资源特色为大漠、草场和水乡,中部区域以城市公园为主,南部区域主要是代表农耕文化的美丽乡村。“万里长城”榆阳段主要遗存为明长城,城墙自东接神木市高家堡边墙入境,经由建安堡、双山堡、常乐堡、保宁堡、归德堡,西接横山区波罗堡出境,蜿蜒78公里,有烽火台210多座。长城沿线有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明长城、大夏嘉平陵、易马城、款贡城、榆林卫城等。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其中之一是“长城生态文化旅游带”。2016年,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课题组形成了《关于开辟陕北长城旅游廊道打造我省旅游发展新高地的建议》,受到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重视并作出批示。在此背景下,榆阳区应整合区域内长城古堡资源,塑造榆阳区长城文化旅游廊道。
(三)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将现有的资源单体划分为5个等级,其中5级旅游资源具有国际吸引力,极具开发价值;四级旅游资源和三级旅游资源,分别具有国内吸引力和区域吸引力,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二级旅游资源和一级旅游资源分别具有省域吸引力和市内吸引力,需要整合开发,才具有较强吸引力。
图1 榆阳区旅游资源分布
整体来看,榆阳区缺乏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单体,因此没有知名的旅游产品品牌,全区最高级别景区为国家级4A景区。旅游产业要成为优势产业,区域内必须具有吸引范围广,知名度高的旅游产品,因此资源整合需要注重品牌资源的区域整合。优良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丰富,但多为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这类资源以保护为主,而且资源完整性差,难以开发。而且此类旅游资源整合需要依托一定的载体,如以村落、乡镇为载体,以塑造特色文化为目标,进行文化主题整合。榆阳区一般性旅游资源以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类型资源为主,数量丰富,应以提升品质为主,提升吸引力范围。
二、榆阳区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品牌需提升
榆阳区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文物遗址星罗棋布,自然风光迤逦奇特,但能够吸引游客的代表性旅游产品很缺乏,导致“满天繁星,独缺月亮”的产品结构。“月亮”级别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是旅游者到访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月亮”,多少“星星”也会被忽视。因此,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是榆阳区全域旅游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从榆阳区旅游资源价值来看,目前没有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具有国内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以文物资源为主。文物资源重在保护,而且现存文物体量有限,难以开发。因此,榆阳区旅游产品品牌提升还需在现有资源上进行整合提升,利用集聚优势,打造影响力大的旅游产品品牌。
(二)全域旅游空间格局待优化
全域旅游空间不能只考虑景区空间,应该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资源、环境及人文要素,统筹点、 线、面的相关关系。“景区+市镇村+廊道”的空间格局中,景区是吸引游客的功能空间,市、镇、村是留住游客的功能空间,廊道则是连接引客空间和留客空间的迎客轴线。榆阳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但由于缺少资源的整合和提升,仍是以单点景区为主,全域旅游目的地尚未实现。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应对核心资源集聚提升,带状资源线路整合,块状资源集聚整合,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旅游空间格局,以线串点,点面结合,同时以市、镇、村为休憩空间,形成全域旅游空间格局。
(三)榆阳区文化旅游产品尚待体系化
近年来,榆阳区“大美榆阳”的形象宣传力度较大,品牌得到了市场认可,但对大美榆阳的认识仍停留在几场节庆上,仅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大美榆阳的目的地文化品牌仍待体系化。大美榆阳不仅包含“生态美”,而且也包括“文化美”。“边塞文化”是榆阳旅游的精髓和特色,是打响榆阳旅游品牌的关键。榆阳区应借助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将边塞文化与古城建设相融合,以长城内外的自然景观为基础,塑造体系丰富的“大美榆阳”目的地品牌。
三、榆阳区旅游资源整合路径
(一)品牌整合
1.国家级品牌资源整合。“南塔北台中古城”的集聚整合。榆林卫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卫城内最具特色的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的六座骑牌楼,从南向北依次为文昌阁、万佛楼、星明楼、钟楼、凯歌楼和鼓楼,形成了六楼骑街的独特景观。六座骑牌楼与北边的镇北台和南边的凌霄塔构成了一条直线,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的美誉。目前,榆林卫城内旅游资源所属的行政管理部门不同,缺乏集中开发,难以形成集聚优势,因此品牌影响力较弱。榆阳区需要整合南塔北台中古城资源,进行集聚提升,联合申请国家级5A景区,达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品牌影响力。
其次,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巴拉素森林公园、“50里明沙”的集聚整合。榆林治沙文化世界知名,而展现榆林治沙文化的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目前只是国家级3A景区。女子民兵治沙连景区现已成为兰州军区“红色基因”教育示范点和全区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基地,但仅是以图片展示为主的小型展览馆,难以体现“榆林治沙文化,世界知名”的影响力。因此,女子民兵治沙连需要与周边的巴拉素森林公园、“50里明沙”一起集聚提升,以沙漠绿洲为主题,打造有沙漠、绿洲和文化的国家级5A景区,形成具有国家甚至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景区。
2.区域级品牌资源整合。镇北台与红石峡的集聚整合。镇北台是明朝时的重要关隘和军事瞭望台,主要包括款贡城和易马城,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红石峡里保存着大量文人墨客的碑刻题记,被称为陕北的书法艺术宝库。两个景区虽然在城区知名度较高,但景区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一直都是国家级3A级景区。两景区之间相距不到2公里,并且具有相同的边塞文化主题,因此可以将两个景区进行集聚提升,打造成边塞文化品牌景区。
(二)空间整合
1.带状资源线路整合。长城沿线人文旅游资源带状整合。榆阳区境内长城遗址较多,主要为战国秦长城遗址和明长城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主要分布在红石桥乡、巴拉素镇、芹河镇、长城路街道办事处、麻黄梁镇、大河塔镇等;明长城遗址主要分布在鱼河镇、古塔镇、红石桥乡、芹河镇、长城路街道办事处、牛家梁镇、麻黄梁镇、大河塔镇等。榆阳区长城沿线古堡保存较好的有保宁堡、常乐堡、旧堡、双山堡、建安堡。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可以整合5堡和长城遗址,共塑“长城古堡,榆阳龙脊”的形象主题,使其成为榆阳区的文化廊道。
榆溪河沿线生态旅游资源带状整合。榆溪河是榆阳区境内最长的河流,贯穿榆阳区南北,发源于榆林市榆阳区小壕兔乡刀兔海子西的水掌泉,由北向东南流经小壕兔、孟家湾、牛家梁、长城路、鱼河镇等乡镇,在鱼河镇王沙坬汇入无定河。河流两岸分布了大量的美丽乡村,主要包括小壕兔乡、孟家湾乡、黄家圪崂、赵庄、古塔、赵家峁、黄崖窑、寨坬、鱼河镇等。榆溪河北部乡村,如小壕兔和孟家湾,主要体现了游牧文化;南部乡村,如黄家圪崂、赵庄、古塔等,主要体现了农耕文化,可以整合这些特色资源,打造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榆溪河生态景观长廊。
2.块状资源集聚整合。黄土文化旅游集聚区。榆林是黄土文化的发源地,而榆阳区东部的麻黄梁摄影写生基地是典型的黄土沟壑地貌,因此,黄土文化旅游区可从黄土地貌和黄土文化两方面进行诠释。基于黄土地质公园和黄土大峡谷展现黄土沟壑地貌;基于艺术小镇和特色窑居展现黄土文化风情;利用长城廊道连接各个景观节点,共同构建“如画沟壑地,黄土文化源”的区域形象主题。
农耕文化旅游集聚区。农耕文化旅游区位于榆阳区南面,是榆阳区和榆林南部农业六区县区域旅游连接的枢纽。这里是农耕文化特色鲜明的区域,布局了大量美丽乡村,如赵家峁、黄崖窑、古塔、赵庄等;美丽乡村共存的是农耕文化,包括祭祀文化、饮食文化等。城隍庙、黑龙潭和悬空寺均布局在此。基于资源的分析,农耕文化旅游区可以依托小镇、乡村、农场加工基地四大空间展示农业生态景观和农耕文明,构建“美丽乡村,农耕文明”的区域主题形象。
大漠风光旅游集聚区。大漠风光旅游区包含芹河、巴拉素、补浪河、红石桥四个乡镇,主打融合文化和治沙文化,主要有王圪堵水利风景旅游区、大墩梁森林公园、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巴拉素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从治沙知识科普、沙漠绿洲观赏到沙漠绿洲休闲,形成大漠风光旅游区“沙漠绿洲,治沙功丰”的区域形象定位。
农牧风情旅游集聚区。农牧风情旅游区主要为榆阳中心城区以北210国道和榆溪河沿线的旅游资源分布区,包含马合、小纪汗、孟家湾、小壕兔、岔河则五个乡镇,主要有河口水库、刀兔海子、中营盘水库等草滩湿地、木华黎王墓等旅游景点。农牧风情旅游区是榆阳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区域旅游连接的枢纽,这里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融合体验首选地。利用大漠、草场和水乡三要素,基于新能源产业园和田园综合体两类产业,打造榆溪河景观廊道,共建“大漠草场,塞北水乡”的农牧风情旅游区。
(三)文化整合
陕北民歌文化主题整合。陕北民歌已成为三秦大地乃至中华民族的一张文化名片和艺术瑰宝,榆阳区是陕北民歌的重要发源地和传唱地,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榆阳区建立了全国首个民歌博物馆,在此基础上,榆阳区可建设陕北民歌剧院、大河塔陕北民歌文化小镇、冯家湾民歌乡村(王二妮故乡),集中展现陕北民歌文化,塑造陕北民歌文化主题。
红色文化主题整合。榆林是西北革命策源地,红色革命文化是其城市建设的一张光鲜名片。榆阳区的红色资源主要包括中共一大会议旧址、元大滩战役革命旧址、陕北民间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等,可以“转战陕北”为红色文化展现主题,在城区建设民间红色文化博物馆,在元大滩战役革命旧址处依托周边乡村展现元大滩战役红色文化,同时借助榆阳区剪纸、泥塑等手工艺产品凸显红色文化主题。
边塞文化主题整合。榆阳区在地理上以长城为界,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南缘风沙草滩区;南部是黄土高原的腹地。与地理环境相对应,榆阳区既有农耕文化又有游牧文化,共同融合为边塞文化特征。榆阳区边塞文化主题可以通过区域内的长城文化廊道、南塔北台中骑街来进行整合展现。
四、结论与展望
全域旅游为榆阳区这类资源型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契机和思路。对榆阳区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从品牌整合、空间整合和文化整合三个方面提出榆阳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的旅游资源整合路径。旅游资源品牌整合使榆阳区能够形成具有国家级甚至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突破当前旅游知名度不高的发展瓶颈,依托品牌产品,可以将榆阳区旅游产业培育为优势产业,进而实现其对其他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空间整合形成了两带四区的全域空间格局,两带联动四区,可以实现全域空间景观化。文化整合利用多个项目塑造陕北民歌文化、边塞文化和红色文化,可以凸显榆阳区的文化特色。旅游资源整合路径仅为榆阳区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提供了思路,资源整合效应的实现仍然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全域的旅游服务、创新的管理体制等保障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