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散文研究:问题与出路

2019-03-05李利霞

榆林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李利霞

(榆林学院 学报编辑部,陕西 榆林 719000)

文学创作一经出现,与之同步发展的文学研究也就会不约而同地在文坛上出现。当然,这里所说的“同步发展”并不排除某一时间段或某些方面的超越或滞后。新时期散文研究也就是跟着散文的写作风雨兼程行走在文学之路上,期间充满着幸福与艰辛、成功与失败、顺利与坎坷。就整体而言,正像王兆胜先生说的一样:“与20世纪中国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相比,散文就像一只丑小鸭,它远远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甚至有时还备受冷落和歧视……”[1]如果这样我们还觉得不好理解的话,或许用一组数据来说就会显得直观一些。樊骏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十年》一文中据统计得出:

“从所研究的文学体裁来看,小说研究二百四十九篇,诗歌研究一百零二篇,戏剧研究六十四篇,散文研究五十二篇;此外,研究作家的生活思想道路和文学主张的九十六篇;论述文学运动的五十三篇”[2]。

而且先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又一个十年》中同样得出类似的结论:

“按研究对象的文体分类:小说研究二百五十五篇(前一个十年为249篇),诗歌研究八十篇(102篇),戏剧研究四十篇(64篇),散文研究四十三篇(52篇)。此外,还有文论研究五十四篇,作家思想生平研究七十一篇”[3]。

从这两组数据中就不难看出散文研究的现状,尽管文坛上同庆“散文热”的出现,但为什么对其的研究落后于小说、诗歌和戏剧,甚至排在“文学运动”研究和文论研究之后?就其本身研究而言,在新时期同样表现出下降之势,而且就在这不景气的研究当中,还显露出不少问题。

一、新时期散文研究概述

进入新时期,文艺界首先开始“拨乱反正”。散文研究也开始对“十七年时期”“单一的政治视角批评”和“宽泛而模糊的文体批评”进行了深刻反思,不同程度地对“形散神不散”等典型的散文研究理论进行检讨,对刘白羽的散文和秦牧的散文进行再评价,对杨朔的散文展开大讨论;到贾平凹的“大散文”、刘锡庆的“净化文体”,再到当下老百姓所追随的“思想随笔”“小女人散文”等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小品文”。

首先,伴随着“重写文学史”的热潮,各种形式的散文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值得一提的有林非撰写的《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中国现代散文诗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卢启元主编的《中国当代散文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王尧的《中国当代散文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佘树森和陈旭光的《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沈义贞的《中国当代散文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张振金的《中国当代散文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等十多部。这些专著虽不及小说史等方面的成就之大,但依然从不同的层次或角度对中国散文做出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期散文创作大潮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散文研究相关的理论建构文本也层出不穷,如王尧的《乡关何处——20世纪中国散文精神》(东方出版社1996年)、李晓虹的《中国当代散文审美建构》(海天出版社1997年)、曾绍义的《走向崇高——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楼肇明的《繁华遮蔽下的贫困——90年代散文之路》(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王兆胜的《真诚与自由——20世界中国散文精神》(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陈剑晖的《中国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梁向阳的《当代散文流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等等。在不同的文本中,作者有对中国散文发展给予应有的肯定,也有对中国散文发展进行客观的批评,而且在此基础上不乏有些值得肯定的散文研究方面的理论建构,为后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再次,散文史及其理论建构专著的不断扩充,散文研究方面的期刊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尤其是伴随着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变化,期刊论文的发展更为突出。笔者就随机在知网(CNKI)关键词输入“当代散文”,共检索到相关信息1667条,2000年之后就有1399条,其中2008~2018十年间年均发文量达92篇。期刊论文虽然是一些碎片化的研究,但在新时期散文研究领域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期间不乏也有一些值得肯定的成果,如张一玮的《当代散文批评:以话语分析的方式》(《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陈亚丽的《论当代散文批评主体的回归》(《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第9期》)、刘小中和林道立的《中国当代散文理论批评综论》(《扬州职业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陈剑晖的《中国散文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其跨越》(《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等等①。

由此可见,新时期散文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对中国散文做了整体的历史性的梳理,而且对具体作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散文理论建构也有极大的建树。但是,就在这种快速发展中的过程中,新时期散文研究也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二、新时期散文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进入新时期,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散文文本浮出文坛的水面,除了传统的印刷文本外,现代化的网络散文更是络绎不绝,散文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于是,散文理论研究也显示出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态势。其中有不可否认的成就,但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在本体论研究方面

王兆胜在《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一文中就针对许多散文家身上存在的文化选择上的困惑与迷失,并做了这样的总结:其一知识崇拜与思想缺失;其二思想之累与心灵之蔽;其三历史臧否与现代意识;其四乡村情节与都市恐惧[7]。这一总结真切地道出了散文创作者在不断探索求新的艰辛道路中,存在难以逾越的缺陷。但是,散文研究者只看到或指出了散文或创作者作为研究对象的种种不足,却没有发现自身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其一,研究缺乏个性,趋向时尚化。许多研究者一直诟病当下时新的“大散文”“小品文”等对散文过于时代化的叫法,却没有注意他们在散文研究过程中对中西方当下一些比较“时髦的”新思维、新理论的过度追捧,而且相互模仿、抄袭,最终成品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化特征。其二,过于实用化,趋向泛化。新时期散文研究“大热潮”的出现与以下两个原因分不开:一是年轻教师职称评定对学术论文的综合考评;二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获取学位对学术论文的要求。上述两类“研究者”在严格意义上来说,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研究,他们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进行为发表而“研究”。这也是大量平庸之作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在批评论研究方面

陈剑晖在《断裂中的痛苦与困惑——20世纪散文理论批评评述》一文中指出,20世纪的散文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是散文理论未获得独立的品格;二是散文的概念模糊不清;三是没有完备的散文理论体系[9]。钟名诚在《多元共存,两翼发展——九十年代散文理论批评扫描》一文中指出:散文理论研究是“多主张,少体系”,大多数理论家仅仅是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却缺乏进一步的理论体系建设。同时,90年代的散文理论研究基本是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状态,总是在散文理论自身中找理论,这就大大局限了散文理论建设的视野[11]。而且,梁向阳在《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中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指出当今散文批评存在的问题:一是批评话语标准混乱;二是随意给散文贴标签;三是散文批评中商业化气息严重等观点[12]。新时期散文研究中,已有一部分研究者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他们也无法改变或扭转这个局面。

(三)新时期散文研究不足的原因

新时期散文研究出现这种状况不是偶然的,是有其诸多因素存在的。首先表现在理论建构上的偏颇:新时期散文理论基本依然停留在“分土而治”的局面,要么是固守着中国传统的散文观念,对中国现当代或西方的散文理论充耳不闻,要么是唯西方是从,摒弃中国的一切优秀成果。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当代散文研究的发展。

其次,对新时期散文研究理论的导向和环境认识不够清楚。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的写作与研究出现转向,政治化和社会化逐渐取代了散文的思想性和文学性。这是由中国现代社会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决定,但当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逐渐得以改善,尤其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一切都归于正常化,作为文学有机组成的散文也是如此。所以,对新时期散文的研究也应转入文学审美的本真。

再次,就是上述曾提到的当代散文写作多元化和研究角度、标准等多元化趋向带来的新时期散文写作市场和写作环境混乱:文学界和学术界对散文这一文体的偏见和轻视是影响其研究的第一大原因;散文范畴的任意扩大是阻碍其研究的第二大原因;在整个20世纪,散文都没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自己的批评话语,这是让散文批评举步维艰的第三大原因[10]。

三、新时期散文研究的出路

散文研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就是整个文学研究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所以,我们应该将散文研究放在时代的长河里,用历史的眼光从整体出发,为新时期散文研究寻找一条可行之路。

一是研究者应从自身出发,解决自身的不足。首先要用道德行为来约束批评态度,能够抵抗得住文学及其批评市场化带来的种种有悖于文学批评本身的不良行为,不能因为利益的驱使让批评走两个极端:极度捧场和极度贬抑。作为一个新时期散文的研究者,应以新时期散文作品本身为研究的出发点,自觉遵循散文审美和散文批评的基本准则,对其进行相对客观公正的批评;其次,一个专业的文学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应有“换位思考”的意识,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开始工作——文学批评。这也是作为一个优秀的新时期散文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心态;再次就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新时期散文研究,使新时期散文写作与研究的静态和动态有机结合,汲取古今中外一切优良的成果;奋力钻研有关新时期散文研究理论,寻求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多元整合的方式检视不同的散文理论“为我所用”,最终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新时期散文研究理论的整体框架。

二是树立广阔的新时期散文研究视野。新时期散文的多元化就要求新时期散文研究角度、标准趋向多元化,即新时期散文研究视野的开阔性。首先要突破过去散文批评狭小的单一的以作品为唯一对象的批评观,建立作品、作者、读者和写作背景、动机等多元素的批评对象体系。其次打破散文孤立的僵局,对新时期散文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而且要进行纵向批评;不仅将对之与本国度相同的文学体裁进行比较,而且应将中国新时期散文放入世界散文写作和批评领域,进行更广阔的批评研究;而且可以将之与同一时期的小说、诗歌或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进行比较,发现其不足,显现其成就。再次构建作者、读者和批评者正常的文学批评的三角关系,进一步完善作品生产、消费和社会影响等复杂的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循环网络。

三是建构新时期散文研究理论建设多元的参照体系。梁向阳在《泛文学化时代散文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应建构以‘现代散文’为参照系的‘当代散文’评估体系”[13]。这是建构新时期散文批评理论尤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但面对新时期散文理论建设还不够成熟形态,我们也不能忽视借鉴其它相对成熟的理论建设的文学体裁。各种文学体裁实质上是相通的,其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所以我们不仅可以“构建以‘现代散文’为参照系的‘当代散文’评估体系”,还可以参照现当代小说等其它理论建设相对成熟的文学体裁,为新时期散文研究理论的建设添砖加瓦。由于新时期散文研究理论构建刚刚起步,真正要建设好这一理论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建设者为之付出更艰苦的血和汗。

文艺批评要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学术意义,达到文艺批评的理想境界,“关键是批评家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社会理想和文艺理想。没有社会理想,就不可能对现实作出深刻的理解。没有文艺理想,就不会有对艺术的追求,从而能对文艺作品作出深刻的批判。没有独特文艺信念的人,一味依附别人的人,不是批评家。批评家在信念的支持下,要有自己的独特的思想和批评空间,要有坚定的立场。不应该看着人家(例如作家)的脸色行事。同时,他也要有自己的批评路径和专业技巧,能说人所不能说,道人所不能道”。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散文”,到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的轻骑兵”,再到当下的“大散文”,我们暂且不论各个时期散文创作的成败,但它作为与小说、诗歌、戏剧并驾齐驱的四大文学体裁之一,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轻视的。这也就注定了散文研究在文学研究中,同样不可小觑。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新时期散文批评;对新时期散文的批评要敢于破除各种既定的散文观念和模式,大胆引进或建构当代散文理论;寻求或建构相对稳定统一的评判标准,扩大研究领域,将作者、读者和创作背景、动机等作为综合思考要素。这对新时期散文及其批评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目前散文研究存在的种种不足,每一位研究者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拼力来扭转乾坤。

注释:

①此处期刊所有论文摘录均在知网(CNKI)关键字输入“当代散文”后,不同页面随机抽取,非学术性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