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

2019-09-16陈建明

实用临床医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个体化角膜基质

陈建明

(惠州爱尔眼科医院综合科,广东 惠州 516000)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及手机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中广泛普及。然而长期在具有电子辐射的环境下工作,患者容易出现高度近视[1]。针对高度近视的患者,临床中常采取去瓣手术治疗的方式,然而常规的去瓣手术中,常需要制作角膜瓣,这样常会导致患者发生角膜瓣移位、角膜瓣皱褶及异物残留情况,这增加了医源性圆锥角膜发生风险。对此,临床中推广使用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手术的方法,采取该方法治疗高度近视时,可以有效的维持角膜非球面生物学状态,减少手术源性球差产生,同时Q值引导也可根据患者的球差制瓣,这样也更能体现个性化治疗的优势[2]。笔者采用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手术治疗高度近视90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8月惠州爱尔眼科医院收治的180例高度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16~41岁、平均(28.5±2.3)岁;对照组90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18~40岁、平均(29.1±2.1)岁。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术前散光度低于-3.00 D,等效球镜度(SE)为-8.00D~-15.00D;2)所有的患者均停止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4周;3)本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排除标准:1)合并青光眼、白内障及眼底病变疾病的患者;2)既往半年有眼部手术史的患者;3)合并严重感染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术前均对2组患者进行裸眼视力、综合验光及裂隙灯显微镜检查,了解患者的近视情况。

2组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有熟练操作能力的医师团队进行,术前冲洗结膜囊并常规消毒铺巾,采用丙美卡因滴眼液进行2次表面麻醉,用开睑器进行开睑。结合事先的手术设计采用8 mm的上皮环钻,向其中滴入20%的酒精到环内,持续浸润15 s后将滴入的酒精吸净,并采用平衡液进行冲洗。自6点放线分离出沿环压迹瓣,之后堆积在12点的位置。采用准分子激光仪,结合术前设计行瓣下前弹力层、基质层切削,操作完毕后采用平衡液浸润上皮瓣及对基质床进行冲洗,复位上皮瓣后戴上软性角膜接触镜。

对照组在制作上皮瓣后,依据手术设计使用准分子激光仪进行瓣下前弹力层、基质层切削,在切削完成后处理冲洗上皮瓣及基质床。观察组处理同上述一致,在去除瓣膜时则使用一次性的机械平推刀头制作8~9 mm的角膜瓣,角膜蒂位于鼻侧,操作成功后轻抬角膜瓣,让患者注视显微镜,同激光束同轴红色指示灯保持不变,采用Q值引导的鹰视酷眼准分子激光系统切割角膜基质,在切割完成后冲洗并且复位角膜瓣。

2组患者在术毕后均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2 滴·次-1,1 次·d-1,此外为患者佩戴硬质眼罩。

1.4 观察指标

1)术后6个月对患者随访,采用Fantes(1990)分级标准评价患者术后Haze等级:角膜完全透明为0级;裂隙灯下检查显示轻度点状混浊为0.5级;裂隙灯下容易发现混浊但不影响虹膜纹理观察为1级;角膜轻度混浊对视力有影响,此外对虹膜纹理的观察也有轻度的影响为2级;角膜明显混浊且观察纹理困难为3级;看不清虹膜纹理为4级。2)在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均随访检查患者的视力情况,采用标准视力法,5.0及以上表示正常视力。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aze等级

术后6个月,观察组Haze等级小于1级66例,占73.34%,对照组Haze等级小于1级45例,占50.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术后Haze等级比较

2.2 视力变化

术后1、3、6个月2组患者视力均较术后1 d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提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见表2。

组别n术后1 d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观察组902.21±0.392.84±0.42#3.42±0.47#4.54±0.56#对照组902.18±0.382.52±0.39#3.02±0.42#3.87±0.47#t0.5235.2976.0208.694P0.6020.0000.0000.000

#P<0.05与术后1 d比较。

3 讨论

高度近视已经成为临床中广泛存在的眼部疾病,该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尤其是工作,受视力的限制,此类人群往往不能从事很多职业,这对患者的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影响[4]。

针对高度近视患者,临床治疗中主要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中具体的手术方法是行去瓣手术治疗[5]。在实际的治疗中,手术操作中不但需要考虑到切削后角膜基质厚度,还要考虑术后视觉质量,传统的手术治疗过程,常常是运用标准化切削模式进行操作,同时在手术制瓣的时候也难以考虑全面,这样可能导致角膜形态发生改变,让角膜球差增加并让部分患者的视觉水平降低[6]。针对标准去瓣手术治疗疾病疗效及预后不佳的情况,临床中推广使用个体化Q值引导的手术操作方法,相比之下,该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维持角膜非球面性,明显减少手术源性球差产生[7]。同时在术中实施制瓣操作的时候,还可在Q值的引导及帮助下,借助特制的显微角膜板层刀做带蒂角膜瓣,在掀开后暴露角膜基质后进行精准的切割,如此可保证角膜制作精准,同时避免术后操作时对角膜上皮、前弹力层造成破坏及影响,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眼部不适及加快视力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8]。本次研究中,对比了采取标准去瓣术以及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术对高度近视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在随访6个月的Haze等级上,观察组小于1级的人数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同时在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视力变化上,观察组视力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结果提示:对高度近视患者,采取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术的治疗方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高度近视的患者,临床治疗中采取个体化Q值引导去瓣术的方式,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同时还可显著提高患者的视力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个体化角膜基质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机插秧育苗专用肥——机插水稻育苗基质
金银花扦插育苗基质复配及验证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变形的角膜
不同栽培基质对一品红扦插苗的影响
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病的效果分析
直干蓝桉容器育苗基质的选择
超薄角膜瓣LASIK与LASEK的观察对比
超薄角膜瓣与普通角膜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