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Nissen和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对比
2019-09-16李炜宇
李炜宇,赵 蕾
(焦作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河南 焦作 454000)
食管裂孔疝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解剖缺陷疾病,其致病因素诸多,主要与患者食管发育不全、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有关,使得腹腔内脏器经食管裂孔或其旁疝进入胸腔,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出血及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1]。食管裂孔疝患者多数伴有胃食管反流病,使得病情发作较为严重,临床在予以患者食管裂孔疝修补治疗的同时,还需对其反流症状进行治疗,以预防单纯缝合再次复发的风险,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2]。胃底折叠术是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折叠方法诸多,各具优缺点。为此,本文选取临床常见的腹腔镜Nissen、Toupet胃底折叠术作对照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6月至2018年7月焦作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8例,均接受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治疗,并根据患者胃底折叠术手术指征和意愿不同分成对照组36例(行Toupet胃底折叠术)和研究组32例(行Nissen胃底折叠术)。所有患者经CT、胃镜等影像学检查均符合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并已知晓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排除标准:1)本次相关手术不耐受者;2)意识障碍者或患有精神类疾病者;3)合并重要器官疾病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研究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32~76岁,平均(46.85±8.62)岁;裂孔直径为2.0~4.5 cm,平均(3.02±0.31)cm。对照组男18例,女18例;年龄31~75岁,平均(45.86±8.45)岁;裂孔直径为2~5 cm,平均(3.24±0.21)cm。2组基本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及胃底折叠术治疗。予患者全身麻醉,在手术治疗中先进入膈肌上方,将其腹段食管进行游离,并利用不可吸收线将膈肌脚缝合关闭,然后根据患者相关手术适应证为其选择合适的胃底折叠术,以治疗反流症状。对照组予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从食管贲门后方将胃底牵拉出来,并将其拉至食管右侧,再分别将其缝合在食管贲门两侧壁、食管膈肌脚及韧带上,再将宽为3 cm的胃底将食管贲门包裹至2/3。研究组予腹腔镜Nissen胃底折叠术,从食管贲门后方将胃底牵拉出来,将其拉至食管右侧,并包绕食管1周,再将其缝合关闭。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术前后分别观察2组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评分(CERD-Q)、酸反流评分(DeMeester)及食管测压指标[(食管下括约肌长度(LESL)、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以评估2组手术治疗效果。CERD-Q评分主要观察患者上腹痛、烧心、恶心、反流及睡眠等症状情况,并以0~3分评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严重,反之越轻[3];利用DeMeester评分测量患者酸反流情况,评分若大于14.72则表示患者有病理性酸反流[4]。
2)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前后2组CERD-Q、DeMeester评分比较
术前2组CERD-Q、DeMeest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CERD-Q、DeMeester评分均较术前降低(均P<0.05),但术后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手术前后2组CERD-Q、DeMeester评分比较 分
2.2 手术前后2组食管测压指标比较
术前2组LESL、LES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组LESL、LESP均较术前增高(均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术前后2组食管测压指标比较 分
2.3 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术后研究组有1例发生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为3.13%(1/32),而对照组有7例发生吞咽困难,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7/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
3 讨论
大部分食管裂孔疝患者可能伴发有胃食管反流病,使得患者病情较为复杂、严重,其单一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临床上常予患者外科手术治疗,以及时修补食管裂孔部位,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同时,还对患者胃食管反流病进行胃底折叠术治疗,以起到抗反流作用,可有效地控制病情复发,并利于患者及早康复。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在外科手术的应用中渐为广泛,腹腔镜技术可将患者病变或缺陷部位清晰放大,利于术者对患者病灶进行处理,有效地提高治疗的精确度[5]。胃底折叠术主要在胃食管连接处进行,其手术操作难度较大,且该部位为重要功能区,不同折叠术的选择均影响临床治疗效果[6]。Nissen折叠术属于传统方法,可有效地将胃底360°包绕,进而可将食管下括约肌延长并增加其LESP,具有良好地抗反流作用[7]。Toupet胃底折叠术亦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但术后易引发诸多并发症,其中以吞咽困难最为常见,甚至该并发症状比Nissen折叠术引发的吞咽困难更为严重[8]。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经食管裂孔疝修补结合胃底折叠术治疗后,其CERD-Q评分、DeMeester评分均有下降,且其食管测压指标LESL、LESP均有改善,与术前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2组各观察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Toupet、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抗反流效果相似;但进一步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现Toupet导致的吞咽困难发生率较高,与研究组行Nissen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Nissen胃底折叠术对患者预期治疗效果较优,但本次研究数据较少,其临床研究价值还待深入探索。
综上所述,对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施以腹腔镜Nissen、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效果相似,但Nissen胃底折叠术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