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效果比较

2019-09-16李育康

世界复合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髋臼入路股骨

李育康

云南省保山市人民医院骨二科,云南保山 678000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是临床用于髋关节各种疾病,包括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病,缺血性坏死,关节重建失败等[1]。THA的手术入路方式有很多,包括直接前侧入路(DAA)、前外侧入路(ALA)、后外侧入路(PLA)等,后两者在临床运用较为广泛,但因手术切口离需置换的关节距离较远,需要切断部分臀中肌或外旋肌群,从而延长了手术切口,不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2]。PLA入路是目前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基本适用于所有初次置换手术及翻修手术,但是PLA入路需要分离臀大肌,切断梨状肌等外旋肌及后方关节囊,关节周围组织创伤大,术后疼痛症状明显,脱位发生率相对高,康复相对缓慢。为重点探讨DAA与PLA在THA中的临床效果,该文对该院于2016年7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8例THA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数字分配”的原则,从该院选取了48例进行THA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两组。

纳入标准:①初次接受THA治疗的患者;②BMI(体重指数)低于30 kg/m2的患者;③经临床诊断属于髋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髋臼发育不良(CrowelⅠ~Ⅱ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IV期)等需要接受THA治疗的患者;④自愿加入该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或衰竭的患者;②患有髋关节或其他部位活动性感染的患者;③髋关节挛缩、畸形或股骨颈短缩的患者;④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⑤无法完成1年以上随访或中途退出研究的患者。

对照组:男:女=13:11;年龄:45~75 岁,平均(58.79±3.13)岁;BMI 指数:19.3~29.6kg/m2,平均(23.16±4.92)kg/m2;术前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系统)[3]评分:17.8~48.8分,平均(33.2±15.4)分;疾病类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IV 期):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12:4:8。

观察组:男:女=15:9;年龄:47~80 岁,平均(58.82±3.15)岁;BMI指数:19.5~29.8kg/m2,平均(23.19±4.93)kg/m2;术前 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分:17.9~48.5 分,平均(33.5±15.3)分;疾病类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III~IV 期):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骨关节炎=11:3:10。

组间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指数、术前Harris评分、疾病类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进行。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常规的检查及相关降血压、降血糖治疗,术前半小时静脉滴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

1.2.1 对照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后取侧卧位,并使患侧朝上,以大粗隆顶点为中心,于髋关节后外侧作一个约12~15 cm左右的弧形切口,逐层切开皮下组织,切开阔筋膜张肌,钝性分离臀大肌,屈曲,内收内旋髋关节,暴露并切断梨状肌,等其他外旋肌及后方关节囊,脱出股骨头,股骨颈截骨,显露髋臼,锉磨髋臼后,于前倾20°,外展40°植入髋臼杯及内衬,内旋患肢、屈曲,显露股骨近端,开槽,并用髓腔锉扩充髓腔使之置入大小合适的股骨柄和股骨头,然后将髋关节复位,检查假体的屈伸情况及稳定性,检查双下肢长度,确认完毕后修复外旋肌及关节囊,留置引流管并逐层关闭切口[4]。

1.2.2 观察组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实施麻醉后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切口自髂前上棘外后3 cm处作一个8~12 cm左右的切口,切口朝腓骨头方向延伸,沿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间隙进入,将股直肌拉向内侧,阔筋膜张肌拉向外侧,显露关节囊,“U”形切开关节囊并显露股骨颈及髋臼,放置拉钩,对股骨颈进行截骨(可使用二次截骨法:先取中段截骨,再平行于股骨矩于小转子上1.5 cm处截骨)取出股骨头,清理骨赘及盂唇,使用标准髋臼锉对髋臼进行磨锉和处理,40°外展,20°前倾植入髋臼杯和内衬。后伸、外旋、内收患肢使股骨近端显露,使用髓腔锉扩充髓腔并植入大小合适的股骨假体,然后复位关节并检查假体的屈伸情况及稳定度,最后留置引流管,逐层关闭切口[5]。

两组患者术后均卧床休息,并进行相关的下肢功能锻炼(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踝泵等),术后第二日即可拔除引流管,并鼓励患者尽快下地活动,早期助行器辅助行走。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分6个方面,其中通过VAS(视觉模拟评分法)[6]对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分,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Harris系统进行评定,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越好。

1.3.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包括下肢静脉血栓、皮下血肿、髋关节前脱位、股骨近端骨折、股外侧神经损伤、皮下脂肪液化坏死6个方面[7]。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s)

组别手术时间(m i n)术中出血量(m L)切口长度(c m)住院时间(d)V A S评分(分) H a r r i s评分(分)对照组(n=2 4)观察组(n=2 4)t值P值1 1 0.5±2 2.1 1 2 0.6±2 3.2 1.5 4 4 0.1 2 9 2 0 3.3±4 2.1 1 4 2.2±3 5.4 5.4 4 2 0.0 0 1 1 2.9±2.6 1 0.0±1.2 4.9 6 1 0.0 0 1 1 3.6±2.9 9.3±2.4 5.5 9 6 0.0 0 1 4.9±1.3 3.3±0.6 5.4 7 5 0.0 0 1 7 9.5 6±1 2.3 9 2.6±1 8.7 2.8 5 4 0.0 0 1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除手术时间外,观察组患者其他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有2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2例出现髋关节脱位,1例出现皮下血肿,共5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83%;观察组患者术后有2例出现股骨近端骨折,1例出现皮下脂肪液化坏死,1例出现股外侧神经损伤,共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6.67%。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37,P=0.712)。

3 讨论

THA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术后仍有较大概率会出现关节脱位等并发症[8]。有相关研究表明[9],PLA对后方软组织的损伤是造成患者术后关节后脱位的主要因素。

由文中比较可知,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83%和16.67%,二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术式的治疗安全性基本一致,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疼痛分数更低,髋关节功能评分更高,说明DAA下THA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由于DAA主要从阔筋膜张肌及缝匠肌的间隙进入髋关节,术中对肌肉的损伤相对其他入路要小得多,是真正的肌肉神经间隙入路,其最大优势在于早期更快地恢复关节功能,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及促进尽早康复。王凡等人[10]在《直接前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疗效对比》中研究道:DAA组的21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为(309.1±12.6)mL,切口长度为(9.2±0.2)cm,住院时间为(10.5±0.7)d,术后 6 周、3 个月及 6 个月的 Harris评分分值分别为(76.0±0.9)分、(87.0±0.8)分和(92.6±0.7)分,其临床各项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PLA组(P<0.05),其研究结果与该文数据基本一致,进一步证明了该文数据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DAA和PLA下THA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DAA相对来说手术切口更小,对髋关节的损伤更小,术后疼痛反应较小,更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关节功能,及改善预后,值得大力推广。但DAA方式也有一定局限性,该法对于股骨颈较短、肌肉强壮、体质肥胖、关节僵硬的患者来说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加上该文研究例数过少,其实际的应用价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髋臼入路股骨
人工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方法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改良髋臼横韧带定位法植入髋臼假体的准确性研究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
多孔钽杯及钽金属垫块在Paprosky Ⅲ、Ⅳ型髋臼缺损翻修中的应用研究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